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偏头痛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及脑血流灌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00:44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 偏头痛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的、多发的一类有家族性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其不仅因频繁和严重的头痛导致患者的学习与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而且也与脑卒中、情感障碍等多种疾患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偏头痛定位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目前偏头痛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症状,尚没有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等客观依据。影像学技术,特别是功能磁共振,,如磁共振波谱可在活体状态评估局部组织代谢、生理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磁共振灌注成像可反映组织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神经影像学从单纯形态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的探索,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揭示疾病发生机制。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偏头痛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目的一:通过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离体及活体脑组织磁共振波谱分析,旨在比较离体及活体检查中各种代谢物质变化趋势,验证活体检查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确定代谢物质变化显著部位。目的二:通过对偏头痛患者与三叉神经痛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丘脑的磁共振波谱比较分析,探讨偏头痛患者脑内代谢的变化特点,以求为偏头痛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帮助。目的三:通过对伴有视觉障碍的偏头痛患者枕叶皮层脑血流灌注及磁共振波谱研究,分析伴有视觉障碍的偏头痛患者脑内代谢物变化及血流灌注情况,为偏头痛视觉改变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24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平分为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验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剂10mg/kg,空白组以同样剂量注射生理盐水。偏头痛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后,在GE Signa EXCITEⅡ3.0T MR扫描仪行活体波谱检查。使用标准正交动物线圈,采用STEAM序列进行单体素采集(TE=35ms),感兴趣区分别放至丘脑和小脑。利用GE SAGE软件获得各代谢物峰下面积,计算峰下面积比值:NAA/H_2O,Glu/H_2O,Cr/H_2O,Cho/H_2O,MI/H_2O。活体检查后断头取脑(丘脑和小脑),脑组织标本经研磨、搅拌、离心、消除酶活性、调整PH值至中性后,采用冷冻真空抽干机冷冻抽干得到白色结晶样品。离体波谱检查采用BRUKER AVANCE 600型(14.7T)核磁共振波谱仪,应用MestRec核磁处理软件,采用积分法测得各代谢物的峰下面积,以三甲基硅丙磺酸钠(DSS)作为外标,计算峰下面积比值:NAA/DSS、Glu/DSS、Cr/DSS、Cho/DSS和MI/DSS。各参数值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无先兆偏头痛患者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健康对照组14例。采用GE Signa EXCITEⅡ3.0T MR扫描仪,采用标准鸟笼正交头线圈,PRESS序列进行多体素采集(TE=144ms),感兴趣区域定位于丘脑。在GE ADW4.2工作站用Functool 3.1软件进行后处理,计算峰下面积比值NAA/Cho,NAA/Cr,和Cho/Cr,并计算双侧比值的平均值。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 3.偏头痛患者30例,其中有视觉先兆的患者13例,无先兆但伴有畏光现象的患者7例,无先兆无畏光现象患者10例。健康志愿者14例。年龄与性别构成基本一致。采用GE Signa EXCITEⅡ3.0T MR扫描仪,PRESS序列进行多体素采集(TE=144ms),感兴趣区域定位于双侧枕叶皮层。脑灌注采用FAIR技术。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上以Functool 3.1软件进行后处理。计算峰下面积比值NAA/Cr,Cho/Cr和NAA/Cho。由两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生分别独立根据枕叶区域相对rCBF血流灌注图分为灌注不足、正常灌注和过度灌注。血流灌注显示正常与异常组之间、不同临床表现组之间代谢产物峰下面积比值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不同脑灌注表现组内是否出现乳酸峰比较采用X~2检验。不同临床症状表现组FAIR结果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1.偏头痛动物模型活体磁共振波谱检查:丘脑组织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参数比较见Cho、Cr和Glu与H_2O比值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MI和NAA与H_2O比值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脑组织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比值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2.偏头痛动物模型离体磁共振波谱检查:丘脑组织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参数比较见Cho、Cr和Glu与DSS比值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MI和NAA与DSS比值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脑组织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比值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3.偏头痛动物模型活体与离体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均显示大鼠丘脑试验组Cho、Cr和Glu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呈明显增高趋势,两者检查结果具有一致性。 4.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和健康成人丘脑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显示偏头痛组和健康对照组NAA/Cho存在显著性差异,而NAA/Cr和Cho/Cr未见差异。三叉神经组NAA/Cho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在偏头痛组中无论症状出现在左侧或右侧均只见左侧丘脑NAA/Cho比值降低,而右侧丘脑未见变化。相比在三叉神经痛组中双侧丘脑NAA/Cr和Cho/Cr比值均有改变。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组患侧和对侧各个代谢产物比值相比,仅NAA/Cr可见明显不同,其余代谢物比值未见差异。 5.在视觉先兆组中,枕叶区域灌注表现异常的有9例,其中低灌注表现为6例。在无先兆伴有畏光组和无畏光组中,均有2例表现为灌注异常,但畏光组中表现为低灌注,而无畏光组中为过度灌注。磁共振波谱检查发现在脑血流灌注显示低灌注组中有8例可见乳酸峰,在正常灌注组中有7例可见乳酸峰。枕叶脑血流灌注正常和异常组中各个代谢产物比值比较,结果NAA/Cr、Cho/Cr和NAA/Cho在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临床表现组枕叶皮层各个代谢产物比较,结果NAA/Cr、Cho/Cr和NAA/Cho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偏头痛动物模型中头痛发作时存在Cho和Cr代谢产物的增高,这反映偏头痛发作可造成脑内神经元代谢异常。 2.偏头痛组丘脑存在代谢物浓度差异,而小脑未见差异,证实丘脑是最主要的疼痛信息整合部位,其参与偏头痛痛觉传导。 3.活体与离体磁共振波谱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活体磁共振波谱可作为一种无创有用的方法来评价和监测偏头痛临床治疗,筛选抗偏头痛药物。 4.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发病均与三叉神经有关,但是在丘脑水平存在不同的代谢水平,证明两者发病机制和痛觉传导途径并不完全一致。 5.伴有视觉障碍的偏头痛患者存在脑枕叶皮质血流量异常。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多表现低灌注。 6.有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之间枕叶皮质脑局部代谢变化未有明显差异。 7.MRS较灌注成像更早的发现脑局部无氧代谢状况。脑血流灌注正常偏头痛患者也存在无氧酵解活动。 8.不同的功能神经影像学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多种技术有效结合对于从本质上揭示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手段。
【图文】:

序列,化合物,波峰,线图


线图IP既55序列磁共振原理图s化AM序列TE短(10一3oms),对短TZ化合物如olu、Ml、Lipid等的信号显示更充分。缺点是信号只在序列的后一半采集,SNR相对较低,理论上仅为PRESs序列的一半;对运动敏感115]。化合物的TZ时间决定波峰的宽度[FwHM=l/(。T2)1,长几化合物波峰尖峭,短几化合物波峰较宽【’“]。该序列由三个900脉冲构成,各个脉冲都是在正交梯度存在情况下相继加上,只有在三个层面相交处的体素产生回波信号(线图2)。

序列,化合物,波峰,线图


线图IP既55序列磁共振原理图s化AM序列TE短(10一3oms),对短TZ化合物如olu、Ml、Lipid等的信号示更充分。缺点是信号只在序列的后一半采集,SNR相对较低,理论上仅为PRE序列的一半;对运动敏感115]。化合物的TZ时间决定波峰的宽度[FwHMl/(。T2)1,长几化合物波峰尖峭,短几化合物波峰较宽【’“]。该序列由三个900冲构成,各个脉冲都是在正交梯度存在情况下相继加上,只有在三个层面相交的体素产生回波信号(线图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47.2;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荣;;治疗偏头痛的有效食物[J];食品与健康;2002年10期

2 方选;李f刚;孙振平;bF雪涛;杨娟;;清脑镇痛液对偏头痛动物模型血清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事;2011年09期

3 ;易诱发偏头痛的7种食物[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1年07期

4 朱晓平;;紫菜蛋花汤预防偏头痛[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1年10期

5 唐蔚波;;饮食不当也会偏头痛[J];食品与健康;2001年01期

6 梁丽英;;偏头痛与心脏病相关[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7年09期

7 魏峰;;远离“饮食性偏头痛”的困扰[J];健康人生;2010年03期

8 张晓桐;;偏头痛增加女性中风风险[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8年04期

9 王贞虎;;严重偏头痛易致心血管疾病[J];家庭医学;2011年05期

10 张进;;这些另类头痛你知道吗[J];人人健康;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奎云;周冀英;王运锋;谭戈;李冬梅;;发作性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人杰;宫俐俐;;偏头痛性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A];第三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李雪莲;周冀英;王运锋;冉丽;谭戈;陈力学;;神经内科门诊偏头痛患者临床特征及就医情况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杨洪军;边宝林;王永炎;;偏头痛的5-HT机制及大川芎丸的干预作用[A];全国中药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邱海云;;川芎柴胡饮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董万利;倪健强;贾莎莎;陈守恭;姜玉婷;高玉振;;中国人群中ADRA2B基因-4825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偏头痛的关联分析[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7 陈戎;;桃红四物汤治疗偏头痛44例[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董军立;席刚明;周少华;彭先芬;王世凤;;尼莫地平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42例疗效观察[A];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荣钟;陈耀龙;陈淑慧;;偏头痛的犯罪肌肉分析与防治[A];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暨全国第六次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与技术展示论文集[C];2009年

10 高洪梅;李乐;张克玲;陈旭辉;田淑青;张忠玲;;偏头痛发作对血脑屏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什么是偏头痛[N];保健时报;2004年

2 主任药师 吴忷峰;不可小视的偏头痛[N];中国妇女报;2000年

3 秦德英;偏头痛要“五注意”[N];中国水运报;2003年

4 副主任医师 蒋志君;偏头痛妇女易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0年

5 副主任医师 魏开敏;妇女特殊时期易发偏头痛[N];大众卫生报;2003年

6 王丽芳;经期为何偏头痛[N];江苏科技报;2002年

7 吕国梁;偏头痛妇女易中风[N];江苏科技报;2002年

8 王莹;偏头痛应及时就医[N];江苏科技报;2003年

9 桂;便方治疗偏头痛[N];民族医药报;2003年

10 樊荣;偏头痛怎么办?[N];人民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书章;A/E大肠杆菌疫苗动物模型的研究:兔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1年

2 石文静;吸氧和血管生长因子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发病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4年

3 Oa剑非;Aβ-AD动物模型建立及NGF治疗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4 胡萍;透镜诱导豚鼠眼屈光状态的改变及豚鼠近视眼巩膜中MMP-2、TIMP-2和生长因子变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5 许亦权;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犬颞颌关节、下颌骨缺损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刘庆华;老年人呼吸机相关肺炎综合干预和发病机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小元;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重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邵世坤;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病机理和初步防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连友;大鼠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的立体定向控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10 陈来照;神经肽Y及其受体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轻微肝性脑病大鼠海马内Glu、GluR1、GABA及GABAR_A表达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2 王骏;心肌缺血日负荷对兔VEGF表达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3 金晓颖;伏九贴敷疗法对致敏豚鼠肺泡灌洗液MC及肺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4 张国鹏;动物血液与腹部内出血模型的阻抗特性基础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田明霞;暴露性干眼症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李彦;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对肌间结缔组织及神经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葛良鹏;大鼠糖尿病溃疡模型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小会;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9 丁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拓展及在相关基因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陈晓辉;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6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86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