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

发布时间:2020-05-30 16:07
【摘要】: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为金标准,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诊断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LMCs)开放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DSA检查确诊为ICA重度狭窄或闭塞、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或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ICA/MCA)串联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44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分为软脑膜侧支开放组和未开放组。采用TCD检测入选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ACA)、MCA以及大脑后动脉(PCA)的流速,分别计算病变同侧ACA与同侧MCA(iACA/iMCA)、同侧ACA与对侧ACA(iACA/cACA)、同侧ACA与对侧MCA(iACA/cMCA)以及病变同侧PCA与同侧MCA(iPCA/iMCA)、同侧PCA与对侧PCA(iPCA/cPCA)、同侧PCA与对侧MCA(iPCA/cMCA)的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平均流速、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的比值。将TCD检测到的血流改变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运用ROC曲线计算TCD判断ACA、PCA与MCA之间LMCs开放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44例患者中,ICA病变组32例,MCA病变组7例,ICA/MCA病变组5例。根据DSA显示的LMCs开放情况,分为LMCs未开放组20例,单纯ACA与MCA之间LMCs开放组15例,单纯PCA与MCA之间LMCs开放组5例以及ACA+PCA与MCA之间LMCs共同开放组4例。运用ROC曲线进行结果比较,病变iACA与iMCA的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平均流速、PI以及RI的比值判断ACA与MCA之间的LMCs开放的AUC最大,分别为0.743(95%CI:0.581~0.905)、0.707(95%CI:0.530~0.884)、0.733(95%CI:0.565~0.900)、0.419(95%CI:0.241~0.597)和0.419(95%CI:0.242-0.596)。选择各曲线最靠左上方的点为临界值,iACA与iMCA的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平均流速、PI和RI的比值的临界值分别为1.471、2.435、1.380、1.176和1.126,临界处诊断LMCs开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和80.0%、57.86%和96.0%、68.4%和84.0%、36.8%和68.0%以及31.6%和72.0%。病变iPCA与cPCA的比值判断PCA与MCA之间的LMCs开放的AUC最大,分别为0.750(95%CI:0.582-0.917)、0.726(95%CI:0.524~0.928)、0.734(95%CI:0.551~0.918)、0.397(95%CI:0.158~0.635)和0.389(95%CI:0.154~0.624)。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平均流速、PI和RI的比值的临界值分别为1.388、2.027、1.655、1.022和1.014,临界处诊断LMCs开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75.0%、55.6%和89.3%、55.6%和85.7%、33.3%和60.7%以及33.3%和60.7%。 结论:在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TCD能通过检测颅内主要大血管流速的改变来判断LMCs的开放。在判断ACA与MCA之间的LMCs开放的各比值中,同侧ACA与MCA的收缩期流速比值的诊断价值最大;在判断PCA与MCA之间的LMCs开放的各比值中,同侧PCA与对侧PCA的收缩期流速比值的诊断价值最大。PI及RI比值在评价LMCs循环中的诊断价值比较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43.1;R4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洁,李坤成;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的MR灌注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11期

2 李亚平;郑耀丽;高凤玲;徐忠宝;;TCD对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TCD和CTA对照)[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1期

3 林慧琼;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血流动力学经颅多普勒评价[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刘广辉,吴焕喜,朱士兴;右侧颈内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与双侧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1例[J];河北医药;2003年08期

5 赵云辉,马著彬,高新疆,许乙凯;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脑缺血的关系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年07期

6 刘水平;张茁;;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与病情及分水岭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年05期

7 缴秀珍;熊新英;陈淑阁;杨丽红;焦久存;;颈内动脉闭塞后临床症状、影像表现与侧支循环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刊;2007年04期

8 李今实;;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14期

9 徐嘉璐;陆建平;刘崎;黄文才;陈鑫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年04期

10 张克随;经颈动脉脑血管造影(动脉期)X线诊断——第一部分 正常解剖及X线表现[J];重庆医学;197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艳;;64排螺旋CT脑灌注和头颈部CTA检查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马春野;李靖宇;王洪津;王冬冬;尹琳;;23例moyamoya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超美;;老年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TCD与CTA对比分析[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钟经馨;;经颅多普勒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分析[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吴志刚;;颈部损伤引起脑梗死一例[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6 魏华刚;孟祥水;丛培新;;PWI与DTI在单侧脑动脉慢性闭塞性血管病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立刚;时芳芳;靳峥;段磊;施永辉;石磊;沈黎炜;任传成;;Laser Speckle观测dMCAO模型梗塞后脑血流的变化[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8 张天佑;张京芬;刘晓燕;田丽川;;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TCD改变[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姜金利;许百男;孙正辉;姜燕;余新光;周定标;;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傅伟明;张宏;陈鹏;石键;;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彭雁;颈内动脉搭桥有新术式[N];健康报;2011年

2 阎红;再通颈内动脉[N];健康报;2004年

3 段炼;我看见“袅袅炊烟”[N];健康报;2003年

4 记者 蒋寒 通讯员 蒋锐 杨梦鹰;治疗细如“头发丝”的颈内动脉[N];科技日报;2006年

5 张丽琼;脑溢血缘何多偏瘫[N];大众卫生报;2007年

6 冯琳;大脑中动脉置支架治疗频发脑缺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朱丽丽;天坛医院为安装心脏起搏器合并高血压、哮喘耄耋老人摘除颈内动脉栓子[N];科技日报;2004年

8 史宇 陶海;警惕颈动脉海绵窦瘘[N];科技日报;2006年

9 刘东邋朱广平;产妇恶性肿瘤成功切除[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汪静文;脑血栓注意定位[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朝晖;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侯卫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3 张军;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徐学君;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脑缺血耐受及TNF-α、sGC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徐学君;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脑缺血耐受及TNF-α、sGC在局灶性脑缺血中表达及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张戈;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脑脊液中bFGF及VEGF的变化[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何荣芝;高张盐水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D];中南大学;2008年

8 周仁兰;大鼠脑缺血后水通道蛋白-4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及磁共振波谱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9 李琦;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影像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廖旭兴;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病机制、新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亚丽;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D];浙江大学;2013年

2 李福荣;分水岭脑梗死部位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3 胡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局部脑血流量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4 姬卫东;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时颅内血流动力学及侧支循环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王琦;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侧支循环评估[D];泰山医学院;2012年

6 江志娟;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影像特点以及与其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D];青岛大学;2011年

7 孙冰;5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8 荣春书;大脑中动脉狭窄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张金俏;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赵海霞;颈内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8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88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6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