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研究目的 1、通过比较动物模型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rADC值评价MRI扩散成像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能力。 2、通过比较DWI及PET两者对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能力,评价扩散成像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3、通过测量动物淋巴结模型放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结合病理学结果,评价扩散成像在评价淋巴结放疗疗效中的价值。 4、通过测量临床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前后ADC值,验证扩散成像对放疗疗效评价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良恶性淋巴结MRI扩散成像的动物研究 建立转移性淋巴结及炎性淋巴结动物模型,通过MRI常规检查测量两组淋巴结的形态学指标,包括淋巴结的最短径,淋巴结的边界(光滑、分叶或模糊)及淋巴结内坏死情况;MRI DWI检查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以肌肉的ADC值为参照计算rADC值,比较两者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 第二部分良恶性淋巴结鉴别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建立转移性淋巴结及炎性淋巴结动物模型,分别行MRI扩散成像及双期PET检查,分别测量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rADC值、早期SUV值及延迟SUV值。ROC曲线分析四组数据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能力。 第三部分扩散成像对转移性淋巴结放疗疗效评价的价值研究 建立转移性淋巴结动物模型,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接受放射治疗。分别于放疗前、放疗后第1、3、7天行MRI常规及DWI检查,测量淋巴结的大小、ADC值,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评价放疗后淋巴结ADC值变化规律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治疗组兔子分别于放疗后第1、3天每天各处死一只兔子,剩余兔子在第7天全部处死,取被测淋巴结行病理学检查,探讨放疗后ADC值变化与淋巴结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部分扩散成像评价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通过随访鼻咽癌治疗后淋巴结大小的改变,将其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所有患者行MRI及扩散成像检查,测量颈部转移淋巴结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扩散成像ADC值的变化。利用重复测量分析评价各时间点ADC值的变化,探讨扩散成像评价疗效的可能性。 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6枚转移淋巴结最短径8.96±1.67mm,10枚炎性淋巴结最短径7.23±0.66mm,两者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5)。两组淋巴结均境界清楚,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8枚转移性淋巴结内可见坏死,其中1枚完全囊变;10枚炎性淋巴结内未见明显坏死高信号。两组淋巴结实质部分DWI上均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坏死区在DWI呈低信号,ADC图上为高信号。低b值条件下(0~500 s/mm2)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高b值条件下(0~1000 s/mm2)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高b值组良恶性淋巴结ADC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阈值0.88×10-3mm2/s,敏感性86.67%,特异性为80%;rADC值AUC为0.973,阈值为0.640,敏感性93.33%,特异性90%。第二部分两组淋巴结均境界清楚,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3枚转移性淋巴结内可见坏死;9枚炎性淋巴结内信号均匀。淋巴结实质部分DWI上均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坏死区在DWI呈低信号,ADC图上为高信号。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恶性淋巴结的SUVearly值及SUVdelay值明显大于良恶性淋巴结,良恶性淋巴结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四者进行ROC曲线下分析,ADC值与rADC值之间存在差异,其余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第三部分放疗前1天,淋巴结体积在56.12~103.22mm2。淋巴结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10枚淋巴结内可见坏死,其中治疗组8枚,对照组2枚。治疗组4枚淋巴结第7天信号开始不均匀,在淋巴结实质内出现小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对照组淋巴结信号未见明显改变。两组放疗前后各对应时间点淋巴结体积未见明显差异。放疗前、放疗后第1、3天两组淋巴结ADC值未见明显差异,放疗后第7天两组淋巴结的ADC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重复测量分析显示两组重复测量的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0)。放疗后第1天,治疗组淋巴ADC值轻度降低,与放疗前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放疗后第3天开始,治疗组淋巴结ADC值明显升高,与放疗前及放疗后第1天ADC值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放疗前后各时间点ADC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第四部分放疗前24例患者共发现75枚淋巴结。放疗结束后第4周,有效组共68枚淋巴结,其中51枚淋巴结完全消失,7枚淋巴结达到部分有效,7枚淋巴结病灶稳定。无效组共10枚淋巴结。24例患者中12例为左侧淋巴结转移,6例为右侧淋巴结转移,6例为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两组淋巴结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淋巴结可见强化。治疗后第14天7枚淋巴结内可见少许坏死灶。两组淋巴结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有效组及无效组放疗前及放疗第7、14天淋巴结体积存在明显差异。放疗前有效组及无效组淋巴结的ADC值未见明显差异(t=0.582,P=0.562);放疗第7天及第14天两组淋巴结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t=-2.219,P=0.30;t=-2.597,P=0.011)。重复测量分析显示重复测量的结果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P=0.000),测量指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分组不同而不同。有效组各时间点ADC值逐渐升高,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无效组第14天ADC值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有明显差异(P=0.004,P=0.013)。 四、研究结论 1、高b值较低b值能更好的区分良恶性淋巴结。恶性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明显高于良性淋巴结。rADC值能较ADC值更好的区分良恶性。 2、扩散成像能够有效的区分良恶性淋巴结,与PET成像效果相似。其中rADC值诊断能力优于ADC值。扩散成像是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有效方法,在临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扩散成像能够早期间接反应组织放疗后的改变,对于监测淋巴结的疗效有一定帮助。 4、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治疗后,扩散成像能反应早期各时间点有效组及无效组之间的差异,对于疗效的监测有一定帮助。
【图文】: 图1一3:恶性淋巴结HE染色病理图。淋巴结结构破坏,被瘤细胞取代,核大深染,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残存的淋巴结构。图1一4:良性淋巴结HE染色病理图。炎性淋巴结皮质内淋巴滤泡间区增生,淋巴窦扩张,间质水肿,内富含嗜酸性粒细胞,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值良恶性淋巴结ADC值及rADC值ROC曲线分析。高b值组良恶e曲线下面积(Aue)为0.517,阂值0.55x10一3mmZ/s,敏感性56%(实线);rADC值AUC为0.973,闽值为0.640,敏感性93.33%,)。论)、良恶性淋巴结的模型制作:兔VXZ用来制作恶性淋巴结的模型稳定已经被许多学者广泛采用。由于兔vXZ移植肿瘤细胞株起源兔乳头状瘤衍生的鳞癌,经过72次移植传代后正式建株,命名为植肿瘤广泛应用于各个试验,采用腿部皮下接种成瘤并传代,组机体免疫力的屏障延缓了清除过程增强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力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智云;孟悛非;徐巧兰;杨旭峰;严超贵;谢红波;彭谦;李树荣;;颈部淋巴结病变CT灌注成像[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09期
2 邓德茂;孟悛非;马玲;高振华;张中伟;;正常人小腿肌肉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05期
3 李烁;薛华丹;金征宇;孙非;;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动物模型淋巴结病变的实验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07期
4 杨洁;杨亚英;;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10期
5 贾福艳;;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影像学评价[J];医学综述;2009年04期
6 谢琦,江新青,夏建东,梁长虹,张静,叶伟军;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的MRI评价[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年03期
7 梁颖,罗德红,吴宁,李琳,赵心明,蒋力明,黄遥,蒋玲霞,王建卫,孙伟,刘媛,周纯武;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年11期
8 常平,刘洪臣,田嘉禾,姚树林,汪涛;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在头颈部肿大淋巴结定性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9 何忠平,庄辉,姚均,董庆鸣,戴旺苏,宋淑静;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法快速检测TT病毒基因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9期
10 Reiji Sugita;Kei Ito;Naotaka Fujita;Shoki Takahashi;;Diffusion-weighted MRI in abdominal oncology:Clinical application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年07期
本文编号:
2690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9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