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22:26
【摘要】: 第一部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对比实验研究 第一节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1)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 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 s、3.9 s、5.9 s、7.9 s、9.9 s、11.9 s、13.9 s、15.9 s、17.9 s、19.9 s,2.9 s、4.9 s、6.9 s、8.9 s、10.9 s、3.0 s、4.0 s、5.0 s、6.0 s、7.0 s。(2)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 s、11.9 s、13.9 s、15.9 s、17.9 s,10.9 s、12.9 s、11.0 s、12.0 s、13.0 s,其余扫描参数同(1)。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 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大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 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明显提高了VCTDSA减影后的图像质量。第二节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的建立及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减影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1)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2)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MBE减影后行3D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全幅图像CT值(无对比剂);前后提取两组骨蒙片相减并评价图像质量(无对比剂);比较同步MMBE与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 结果:采用MMBE减影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图像质量均为Ⅱ级13例、Ⅲ级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0例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均数为(676.17±0.41) HU,高于同步扫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均数(676.04±0.60)HU,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均为Ⅰ级,而非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Ⅱ级8例、Ⅲ级1例、Ⅰ级1例,骨蒙片相减后图像质量同步扫描优于非同步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同步MMBE减影图像质量Ⅱ级13例、Ⅲ级2例,15例VCTDSA减影图像质量均为Ⅰ级。 结论:同步扫描可提高MMBE减影后的图像质量,同步MMBE技术在显示脑血管方面具有可行性;VCTDSA减影图像质量优于同步MMBE。 第二部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的临床应用比较研究 第一节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的阈值优化研究 目的: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法提取骨蒙片的最佳阈值。 方法:分析在我院行VCTDSA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资料,设定5个大小依次递增的骨蒙片阈值点,分别为107HU、126HU、145HU、160HU及183HU,依据以上5个阈值点从平扫数据中提取5组骨蒙片,再行MMBE减影后获得5组减影原始数据,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图像重组,分别以颅内动脉与静脉系统作为两组不同观察对象从多角度、多方位评价减影图像质量,记录图像等级。 结果:以动脉系统为主要观察对象时,骨蒙片阈值为145HU减影图像质量Ⅰ-Ⅲ级分别为16例、14例、0例,阈值为107HU减影图像质量Ⅰ-Ⅲ级分别为0例、7例、23例,阈值为145HU减影图像质量最优,以145HU为中心随着阈值递增或递减,减影图像质量随之降低;以静脉系统为主要观察对象时,骨蒙片阈值为160HU减影图像质量Ⅰ-Ⅲ级分别为24例、6例、0例,阈值为107HU减影图像质量Ⅰ-Ⅲ级为0例、4例、26例,阈值为160HU减影图像质量最优,以160HU为中心随着阈值递增或递减,减影图像质量随之降低。 结论:以颅内动脉为观察对象,骨蒙片阈值为145HU减影图像质量最优,以颅内静脉为观察对象,骨蒙片阈值为160HU减影图像质量最优,根据观察重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阈值,可提高同步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有利于血管病变的显示。 第二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在我院行VCTDSA检查临床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57例患者资料,其中47例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 Dem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和/或手术证实,比较VCTDSA与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检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二者图像后处理时间。 结果:本组经3-D DSA和/或手术证实47例共53个动脉瘤,在检出动脉瘤患者方面,VCTDS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均高于MMBE;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VCTDSA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5%,均高于MMBE;在检出动脉瘤所在位置方面,VCTDSA检出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90%,均高于MMBE,其余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三个位置VCTDSA与MMBE检出动脉瘤未见明显差异;VCTDSA与MMBE均能检出㩳3mm的微小动脉瘤,VCTDSA检出㩳3mm的动脉瘤的敏感性(87%)明显高于MMBE(67%)。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优于MMBE;VCTDSA的平均图像后处理时间短于MMBE。 结论:VCTDSA是一种方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图像真实、可靠,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诊断优于同步MMBE。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816.1
【图文】:
图 1 本课题使用的 64 层螺旋 CT (lightspeedVCT)及高压注射器Figure 1. 64 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double power injectors (Nemoto)in our study.图 2 本课题建立的用普通猪前肢和高压注射针连接管制作的紧贴骨质的血管模型Figure 2. The vessel model adjacent to bonewith anterior limb of common swine andconnection tube of double power injectors inour study.
图 1 本课题使用的 64 层螺旋 CT (lightspeedVCT)及高压注射器Figure 1. 64 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double power injectors (Nemoto)in our study.图 2 本课题建立的用普通猪前肢和高压注射针连接管制作的紧贴骨质的血管模型Figure 2. The vessel model adjacent to bonewith anterior limb of common swine andconnection tube of double power injectors inour study.
本文编号:2713445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816.1
【图文】:
图 1 本课题使用的 64 层螺旋 CT (lightspeedVCT)及高压注射器Figure 1. 64 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double power injectors (Nemoto)in our study.图 2 本课题建立的用普通猪前肢和高压注射针连接管制作的紧贴骨质的血管模型Figure 2. The vessel model adjacent to bonewith anterior limb of common swine andconnection tube of double power injectors inour study.
图 1 本课题使用的 64 层螺旋 CT (lightspeedVCT)及高压注射器Figure 1. 64 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double power injectors (Nemoto)in our study.图 2 本课题建立的用普通猪前肢和高压注射针连接管制作的紧贴骨质的血管模型Figure 2. The vessel model adjacent to bonewith anterior limb of common swine andconnection tube of double power injectors inour study.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乐维婕;李明华;李文彬;方淳;李成州;;颅颈部血管多层螺旋减影CTA与DSA的比较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年05期
2 胡海菁;陈旭;李春芳;李良;罗志坤;林小慧;杜丽云;;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超急性期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年01期
3 曹建书;陆芳;金焱;张毅;王萍萍;韩立君;;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观察脑动脉形态[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年01期
4 田增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处理[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年01期
5 吕发金;罗天友;谢鹏;张志伟;沈云;牟君;廖静敏;方维东;陈垦;;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吕发金;谢鹏;罗天友;张志伟;何怡红;孙晓川;牟君;方维东;;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01期
7 张志伟;吕发金;曾勇明;何映红;;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03期
8 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技术CT减影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2713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1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