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峡部裂椎间孔形态的MSCT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3:51
【摘要】: 背景与目的 临床上单凭普通X线或普通CT轴位椎间盘扫描对于腰椎峡部裂(Lumbar Spondylolysis,LS)的漏诊率较高,而对腰椎峡部裂引起的椎间孔改变及神经根卡压的具体部位和程度了解不彻底,可能导致手术失败综合症(FBSS)。多层螺旋CT(MSCT)具有各向同性的特性,实现了CT任意方向的相同高质量的成像,对腰椎峡部裂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充分显示,能够清楚的显示其椎间孔狭窄和神经根受压的具体部位及程度。 国内外多数研究是围绕腰椎峡部裂的CT各种征象分析及CT成像方法比较研究、对正常椎间孔的研究以及单纯椎间孔狭窄的病因总结及CT表现的研究。而对于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thmicSpondylolisthesis,ISS)患者椎间孔径线的测量、形态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椎间孔内神经根牵拉、受压程度的MSCT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文目的是用MSCT定量比较正常人和LS及ISS患者椎间孔的差异;探讨椎体滑脱率及椎间隙后缘高度对LS及ISS患者椎间孔形态改变的影响;探讨LS及ISS患者椎间孔狭窄及神经根牵拉、受压的程度与临床神经根症状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病例组: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集的腰椎峡部裂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3±12.66岁(16~69岁)。 正常组:选出与病例组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人群做对照。 通过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 Sensation 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重建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L4/5,L5/S1椎间孔,观察椎间孔的形态变化,测量椎间孔上下径和前后径,测量病例组椎体的滑脱率及椎间隙后缘高度,然后定量比较正常组与病例组的椎间孔的差异;探讨病例组滑脱率、椎间隙后缘高度对椎间孔径线的影响;探讨病例组椎间孔狭窄、神经根牵拉受压的程度与临床神经根症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 34例正常椎间孔表现为倒置泪滴形,神经根均位于椎间孔上隐窝内,其周围绕脂肪组织。 LS及ISS患者椎间孔形态学改变:按Wildermuth等人提出的椎间孔狭窄的半定量分级系统为标准,LS及ISS患者中椎间孔0级5例;1级12例;2级11例;3级6例。随着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的增大,椎间孔的形态从正常的倒置泪滴形,变成上、下隐窝前后移位呈阶梯状,直至上、下隐窝完全分离。神经根从正常到牵拉、受压,甚至无法显示神经根。临床上存在神经根症状的患者有19例,其中17例MSCT图像上表现为中到重度椎间孔狭窄、神经根牵拉受压,二者符合率为89.5%。 LS及ISS患者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较正常组减小(P<0.05)。滑脱率与椎间孔上下径呈负相关(r=-0.817,P<0.05),与椎间孔前后径不相关(r=0.133,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椎间孔上下径呈正相关(r=0.694,P<0.05),与椎间孔前后径不相关(r=0.124,P>0.05)。 结论 1.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可以全面显示LS及ISS患者椎间孔形态的改变和神经根受压的程度,与患者临床神经根症状大部分符合(89.5%)。 2.LS及ISS患者的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较正常对照减小。 3.椎间孔上下径与滑脱率呈负相关,与椎间隙后缘高度呈正相关,即滑脱率越大,椎间隙后缘高度越小,椎间孔上下径也越小。 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是检查LS及ISS患者椎间孔及神经根的有效方法,应将其作为LS及ISS的常规检查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681.5;R816.8
【图文】:
图2稚间孔冠状位重建方法状位和矢状位对椎间孔及神经根形态学的观牵拉、受压程度与临床神经根症状的关系。的分级:按wi1der’muth等〔’,〕人提出的椎间孔O级为正常椎间孔,椎间孔呈倒置泪滴状,脂肪间隙清晰完整;1级为轻度椎间孔狭窄,的脂肪组织仍能完全包绕神经根;2级明显部分围绕神经根;3级严重的椎间孔狭窄,孔径线的测量
椎间孔径线的测量:在选定测量层面后,可以观察到矢状位椎间孔的形态,呈倒置的泪滴形。如图测量正常组及病例组椎间孔的上下径“1”和最大前后径“2,,〔’下〕(图3,图4一1,2,3,4)。图31为推间孔上下径,2为稚间孔最大前后径(vB一推体;Disk=推间盘;SAP=上关节突;IAp=下关节突)[引自:FujiwaraA,等.Morphologi。 changesinthelumbar intervertebralforamenduetoflexion一extension, lateralbending, andaxial rotation:Aninvitroanatomieandbiomechaniealstudy.P878?
本文编号:2717031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681.5;R816.8
【图文】:
图2稚间孔冠状位重建方法状位和矢状位对椎间孔及神经根形态学的观牵拉、受压程度与临床神经根症状的关系。的分级:按wi1der’muth等〔’,〕人提出的椎间孔O级为正常椎间孔,椎间孔呈倒置泪滴状,脂肪间隙清晰完整;1级为轻度椎间孔狭窄,的脂肪组织仍能完全包绕神经根;2级明显部分围绕神经根;3级严重的椎间孔狭窄,孔径线的测量
椎间孔径线的测量:在选定测量层面后,可以观察到矢状位椎间孔的形态,呈倒置的泪滴形。如图测量正常组及病例组椎间孔的上下径“1”和最大前后径“2,,〔’下〕(图3,图4一1,2,3,4)。图31为推间孔上下径,2为稚间孔最大前后径(vB一推体;Disk=推间盘;SAP=上关节突;IAp=下关节突)[引自:FujiwaraA,等.Morphologi。 changesinthelumbar intervertebralforamenduetoflexion一extension, lateralbending, andaxial rotation:Aninvitroanatomieandbiomechaniealstudy.P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永生,刘元曦,毛作华,刘家瑞;椎弓根系统复位和融合治疗腰椎滑脱[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曹和涛;刘婷婷;生晓惠;施裕新;李敏;顾美芳;夏振铎;;腰椎间孔16层螺旋CT多薄层重组成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05期
3 侯代伦;柳澄;陈海松;邹晓风;;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年02期
4 阳明;彭志远;余江;陶道均;储松;;腰椎峡部裂三种CT扫描方法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5 牛玉善,陈学武,李庆国,贾守强,李娜,陈颖;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MRI表现及影像学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年04期
6 戚跃勇;陈轶;陈林;杨春艳;;腰椎峡部裂MSCT双倾斜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9期
7 林伟;陈彬;章士正;;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的旁正中矢状面CT影像学[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年01期
8 钱宇,范顺武,方向前;腰椎间孔内神经根卡压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2年10期
9 张勇,余克强,李义凯,汪进良,肖建国,冷鹏,付宇,梁超;腰椎间孔韧带的解剖观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年02期
10 王素梅,陈巨坤,蔡祖龙;正常颅底的CT三维重建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7年04期
本文编号:2717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1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