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和SonoVue造影剂,对59枚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 FLL)进行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检查,用QLAB定量软件及EXCEL软件分别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 TIC)及时间-相对强度曲线(time-relative-intensity curve, TRIO)。观察FLL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比肝脏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TIC形态及其定量参数的特征,探讨TRIC的形态特征及其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造影患者的舌象差异。 方法:采用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造影剂采用Bracco公司的SonoVue磷脂微泡。首先应用常规超声对患者全肝进行扫查,观察并记录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回声特征及血流分布情况。选择病灶的最佳切面切换至造影状态,机械指数调定为0.06,采用side/side双幅造影模式,显示器屏幕左侧为只接收谐波信号的造影模式,右侧为可观察解剖结构的基波状态。然后经肘部浅静脉团注配制好的造影剂2.4ml,随后立即注入5ml生理盐水,同时启动仪器内置的计时器并将整个造影过程录制于仪器内,实时观察病灶超声造影增强消退模式。造影结束后将动态图像导出进行脱机分析,采用QLAB定量软件对病灶及周围肝实质分别绘制TIC,并获取相关的声学定量参数。时间强度曲线上每帧图像对应的时间和声强可导出至Excel软件中,以病灶处声强减去肝实质相应各时间声强的差值得到相对强度。以时间为横坐标,相对强度为纵坐标,绘制TRIC,根据TRIC下降支的特点分型。观察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舌象特征。 结果: 1.均匀增强和不均匀增强多见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 PLC)和肝转移癌(metastasis liver carcinoma, MLC),向心性增强见于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 HH),离心性增强见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等增强见于脂肪肝局限性脂肪缺失(focal fatty sparing, FFS)和肝硬化再生结节(hepatic cirrhosis regenerative nodule, HCRN)。 2.恶性病灶TIC呈“快上快下”型,良性病灶TIC呈“慢上慢下”型。 3.恶性病灶达峰时间及增强时间均小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病灶上升支斜率大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病灶下降支斜率大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4.恶性病灶TRIC以Ⅲ型为主,良性病灶TRIC表现为Ⅰ型、Ⅱ型。恶性病灶TRIC上升支及下降支均较陡直,在平均(28.24±8.14)s时达基线0值,并继续下降至基线下-8 dB附近后小幅回升。良性病灶TRIC上升支及下降支均较平缓,下降支下降至基线上4 dB附近小幅波动。 5.恶性肿瘤患者黄厚腻苔的比例明显多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患者齿痕舌和胖大舌所占的比例均多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CEUS提高了肝实质和病灶之间的声学差异,造影时病灶的增强模式提供了FLL血供的特异性信息,病灶随时间灌注的不同方式,可提高肝肿瘤的定性诊断率。 2.超声造影TIC形态、声学定量参数变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 TRIC直观地反映了不同的FLL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声强差异情况,TRIC中大于0值的部分表明该时刻病灶声强大于周围正常肝实质,而小于0值的部分表明该时刻病灶声强小于周围肝实质,不同的FLL的TRIC形态不同。 4.根据TRIC下降支下降程度的不同能较TIC更直观形象地反映病灶的良恶性,对具体病变的诊断可结合病变的增强模式进行综合分析。 5.肝脏恶性肿瘤的患者出现黄厚腻苔及舌形异常的比例高于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舌诊在鉴别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445.1
【图文】:![肝转移癌,红色,向心性,肿瘤组织](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10145231.nh0003)
肝血管瘩TIC病灶向心性增强,黄色代表病灶组织去除坏死部分,红色代表周围肝实质
![肝转移癌,肿瘤组织,红色,病灶](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10145231.nh0004)
肝转移癌TIC病灶部分增强,黄色代表肿瘤组织去除坏死部分,红色代表周围肝实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传标;张曼;王红;廖春英;左建生;徐克成;;大鼠肝癌湿热证、脾虚证与野生型p53 mRNA、N-ras表达相关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2 陈利铭;林钟清;林民生;郑复森;徐华佗;童国tT;;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附139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91年05期
3 王榕平,王莹;原发性肝癌西医新旧临床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的评价[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陈华东,张玉亮,薛松;参芪扶正注射液降低消化系癌症化疗白细胞毒性的效应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5 张红,曾柏荣,陈孟溪,朱梅菊;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年12期
6 邱君斓;孔文韬;张炜炜;仇毓东;;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年09期
7 陈连起,顾慧健,翟美芙,周松华,张嘉英,胡廷华;肝炎、肝硬化、肝癌病人血清锌、铜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7年04期
8 邓远;李开艳;徐芬;王芬;胡良军;罗鸿昌;陈云超;;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组织分化程度与超声造影的关系[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年02期
9 张民;周晓东;任小龙;王磊;韩增辉;陈敏;;肝内胆管细胞癌声学造影特征初探[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10 唐辰龙;钱伯文;汤钊猷;;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有关因素的联系——附100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10期
本文编号:
2717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1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