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腰膨大动脉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09:12
【摘要】: 因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截瘫是传统外科和腔内修复术中灾难性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手术造成腰膨大动脉(the artery of Adamklewicz,AKA)供血的破坏。遗憾的是该动脉确切起源部位术前无法评定,盲目的术中结扎、损伤或移植物血管覆盖该动脉就有可能发生截瘫。因此,寻找该动脉的术前定位方法是避免截瘫并发症的重要课题。 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已成为评价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的影像学方法。特别是近几年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T,MDCT)扫描技术的应用使扫描速度明显加快,空间分辫率大大提高,CTA图像质量明显改善,使术前确定AKA起源部位成为可能。 目的 1、研究MDCT显示AKA的可行性; 2、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MDCTA)显示AKA和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ASA)方法及不同延迟时间对AKA成像显示率的影响,以期获得较为理想的重建参数; 3、通过对AKA的CT图像观察,为临床外科及影像学提供形态学资料; 4、探讨术前运用上述MDCTA是否有一次扫描获得显示主动脉疾病及AKA解剖位置的方法,从而帮助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以减少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材料与方法 1、回顾性分析:回顾采用MDCT传统固定延迟扫描法,在2005年7月-2006年5月间,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申请行胸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98例,按延迟时间23s、40s、60s分为3组(1组:延迟时间23s,共34例;2组:延迟时间40s,共31例;3组:延迟时间60s,共33例),分别计算出每一组AKA显示率,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显示AKA合适延迟时间和重建方法; 2、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同期疑似主动脉疾病患者23例,采用双序列固定延迟时间扫描法,一次性完成主动脉本身疾病与AKA双系列扫描。方法:按延迟时间23s,45.5s分为两组(4组为23s;5组为45.5s)为进行双系列扫描,分别计算出4组和5组AKA显示率,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将1组同4组,2组同5组AKA显示率分别进行对比研究; 3、数据分析:对上述所得CT数据,采用不同的血管重建技术(VRT、MPR、CPR和MIP)进行处理,分别获得AKA的各类重建图像,解剖关系及细节(起止关系、分支情况、走行特点及升降支直径),为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资料。 结果 1、23s组、40s组、60s组显示率分别为24%、68%、27%,按a=0.05水平三组有显著差异; 2、疑似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双系列扫描,23s组与45.5s组显示率分别17%、61%,按a=0.05水平两组有显著差异。回顾分析中23s组与前瞻性研究23s组,回顾分析中40s组与前瞻性研究45.5s组显示率按a=0.05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3、在清楚显示连续走行的CT冠状位图像中,AKA与ASA呈“发夹”样走行。一支AKA占77%(62/80例),23%能辨认出二支,该动脉中72%(71/98例)起源于左侧,88%(86/98例)位于T8-T12之间。降支直径(1.0±0.2mm),升支降支(0.5±0.2mm),降支直径是升支的2倍。 结论 在使用传统固定延迟时间扫描法中,延迟时间40S是MDCTA显示腰膨大动脉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MDCT双序列扫描法可作为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寻找腰膨大动脉可行的方法;降支较升支更易显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816.2
【图文】:

示意图,后支,前支,动脉


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的增补,以营养脊髓。根动脉就是来源于这些节段性动脉,其中最粗的一支,称为AKA(见图1)。AKA管径纤细、解剖复杂,通常MDCT扫描显示率低。图1脊髓血供示意图AKA起源于主动脉的节段动脉分为前支,后支。后支又分为中间支(根髓动脉)、腹侧支和背侧支。根髓动脉再分为前、后根髓动脉。一般认为,MDCTA受多因素影响,扫描延迟时间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4.8]。而国内、外文献对用MDcTA显示脊髓AKA的理想延迟时间差异较大l3.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8例申请胸腹cTA患者,对扫描延迟时间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

形成特征,图像,主动脉,动脉


特征性的“发卡样”(hairpin一hke)连接,且该支根动脉起源于ICA/L即为AKA。(2)AKA与以下血管的关系为:主动脉一IC刀LA一脊一AKA一汇入ASA,并与之形成特征性的“发卡样”弯曲连接(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松柏;;脊髓前动脉动脉瘤[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2年04期

2 周怀伟,张文萃;老年人脊髓前动脉梗塞综合征(附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3 王金环;姚家庆;戴蘅茹;;脊髓动脉的显微解剖[J];解剖学杂志;1992年06期

4 许海平,欧阳甲,蒋国强,陆建猛;颈椎外伤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J];宁波医学;2000年09期

5 贾宁阳,沈康平,王晨光,万卫平,袁明远,肖湘生;脊髓前动脉损伤致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的MRI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3年04期

6 郑文济,李乐生,谭振美,赵志,刘洪泉,祁岩;椎管内肿瘤在脊髓血管造影的改变[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9年02期

7 高奎山;火翠香;;脊髓前动脉梗塞综合征1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9年02期

8 王忠有;;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4期

9 霍志斐,秦建军,刘俊文;椎动脉显微解剖学观察[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孙其志,任先军,陈军花,欧阳忠;急性脊髓前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阻断对颈髓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燕;赵建农;;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2 孟祥靖;郭建;;闭塞椎动脉治疗椎动脉动脉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江建春;施杞;王拥军;;脊柱病病因学研究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侯铁胜;马胜忠;;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其进展[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高雨;李海燕;;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理[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08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马廉亭;;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柳小林;刘世杰;;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及疗效评价[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8 彭林;刘晓军;漆松涛;黄理金;邹鹏;;脊髓胶质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与技巧[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仁元;;中西医结合揭开临床多学科中不明病因症状和疾病的奥秘——枢椎旋转半脱位[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10 谢印法;;肺癌的介入治疗[A];山东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康平;颈脊髓前动脉灌注障碍后脊髓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2 张鸿祺;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新型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3 李跃华;小血管磁共振序列成像改进及在脊柱、脊髓成像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4 李旭;脑脊液生化指标监测下远端主动脉灌注、脑脊液引流及静脉逆行灌注对降主动脉阻断手术中脊髓缺血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敬峰;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腰膨大动脉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2 孙其志;急性兔颈髓前部供应动脉阻断致颈髓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3 罗卫民;椎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及手术入路的研究[D];南华大学;2008年

4 王雷;前列地尔(PGE1)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适应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杨春生;缺血性脊髓血管病60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6 曾燕;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7 宋启民;不同水平永久性脊髓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估和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0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20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