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超声造影在肝外伤诊断及局部注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00:56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闭合性肝外伤的价值以及超声造影引导止血剂局部注射治疗肝外伤出血的应用价值。 方法(1)30只犬常规麻醉,建立闭合性肝外伤模型。所有带伤动物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按照AAST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观察肝外伤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表现,并行肝外伤超声造影分级结果与增强CT的对照研究.(2)14只犬全麻后开腹暴露肝脏,制作Ⅳ级钝性肝外伤。带伤动物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超声造影引导分别注射蛇毒凝血酶2mL和α-氰基丙烯酸酯1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mL。两组等待30min后再次观察伤口局部是否出血,并记录出血时间及腹腔内总失血量。处死动物,取肝脏创伤灶组织行病理检查。(3)21只犬建立闭合性肝外伤模型,据超声造影损伤程度不同分为四组,行不同治疗方法,第1组(5只)为损伤程度Ⅰ~Ⅲ级,无活动性出血,行保守治疗;第2组(5只)损伤程度Ⅲ~Ⅳ级,行保守治疗;第3组(6只)损伤程度Ⅲ~Ⅳ级,行超声造影引导蛇毒凝血酶联合α-氰基丙烯酸酯局部注射治疗;第4组(5只)损伤程度Ⅳ级及以上,行开腹手术治疗。比较各组间治疗结果.(4)68例肝外伤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30例行手术探查,48例行CT检查,超声造影分级结果分别与手术、CT进行对照。(5)11例肝外伤患者,损伤程度为Ⅲ-Ⅳ级,行超声造影引导经皮局部联合注射蛇毒凝血酶和α-氰基丙烯酸酯。观察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腹腔积液量的变化,并于治疗后即刻、1d、3d、7d、14d、1m及6m后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复查,观察创伤灶的变化情况 结果(1)30处肝创伤模型成功建立。创伤灶的超声造影表现为不规则无增强区;7处可见活动性出血,超声造影表现为条状或结节状异常高增强区。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创伤灶的敏感性为100%,优于常规超声36.7%(P=0.000)。不同级别闭合性肝外伤CEUS与增强CT分级诊断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00),符合率为93.3%。(2)治疗组注射止血剂后,出血迅速停止,出血时间约为(5.80±0.15)s,对照组观察30 min,创口处仍见血液流出:治疗组总失血量约(12.3±4.5)mL,明显少于对照组(85.8±7.5)mL(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静脉输液量分别约为(66±12)札和(180±23)mL(P<0.01).治疗组大体标本显示肝外伤局部被止血胶封闭、出血停止,局部无血肿;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见血管腔内由氰基丙烯酸酯形成的不定形结构,血管周围见少许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大体标本显示外伤表面少许血凝块,伤口裂开;组织切片常规腿染色可见局部出血和炎细胞浸润。(3)各动物分组中其中第1组行保守治疗均痊愈;第2组中2例死亡,3例出血自行停止;第3组经CEUS引导局部注射治疗均痊愈;第4组2例死亡,3例开腹修补止血存活.(4)超声造影对肝外伤患者分级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增强CT分级比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00),与手术结果对照符合率93.3%(28/30),与CT对照符合率91.7%(44/48)。(5)所有受伤患者局部注射治疗后即刻CEUS显示无活动性出血,局部呈强回声,7d、14d、1m复查强回声逐渐减弱,血肿逐渐缩小,6m时肝脏灌注基本恢复正常,腹腔内游离液体逐渐减少。治疗30min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动脉收缩压上升(P<0.05),增快的心率逐渐恢复至正常(P<0.05);而治疗后Hb测值先降低后逐渐升至正常。结论超声造影显著提高闭合性肝外伤的诊断水平,能够准确反映创伤程度,分级与增强CT、病理分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超声造影能够为肝外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超声造影引导局部注射止血剂治疗肝外伤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初步实现了肝外伤的微创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445.1;R657.3
【图文】:

线图,腹腔积液,注射治疗,最大深度


斑片状强回声,后伴声影,为戮合胶所致。治疗后即刻超声检查显示腹腔内游离液体无增加,ld、3d、7d复查,腹腔积液量逐渐减少,至14d后腹腔游离液体基本消失,变化趋势见线图2。

本文编号:2740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40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c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