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核磁共振成像及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18:23
【摘要】: 背景和目的:大量的临床试验及病理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冠心病发生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在斑块的检测技术中,MRI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无创性检测技术。近年来,随着新的核磁共振技术的出现,核磁共振已应用到颈动脉斑块和冠脉病变的检测中。本研究主要探讨核磁共振在颈动脉斑块检测、斑块分型以及冠脉病变显像中的应用,并用于指导治疗和随访。本研究分为二个部分。 方法: 第一部分:选取经颈动脉超声证实有粥样斑块患者43名,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78±10.48)岁,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后接受颈动脉磁共振(MRI)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分型参考美国AHA磁共振斑块分型结果分为Ⅰ—Ⅷ型,颈动脉硬化的程度采用颈动脉斑块厚度来表示。所有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6个月后再次接受颈动脉磁共振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MRI和超声结果,分析稳定和不稳定斑块分别在MRI和超声上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他汀类药物对斑块各型的作用,并分析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第二部分:32例择期行冠脉造影的患者,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26±14.78)岁,造影前一周内在1.5T磁共振(MRI)下行冠脉显像检查(CMRA)。根据造影结果和CMRA成像结果的对比,评价CMRA显示冠脉主支的可靠性及效度。并应用Gensini评分和CMRA评分分别评价冠脉造影和CMRA,比较两者有无差异性。 结果: 1.43例接受颈动脉MRI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失访,最终完成本研究者25例,平均随访时间(182±10)天。结果表明:(1)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减低并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MRI可以用来检测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在MRI上表现为T1低或高信号,T2高信号,PdW高信号。(3)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13处斑块由不稳定斑块(Ⅳ-Ⅵ)向稳定性斑块转化(Ⅶ-Ⅷ)。 2.32例患者中,完成上述两种检查者28例,其中冠脉正常的患者7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者12例,左主干(LM)病变者8例,左前降支(LAD)15例,左回旋支(LCX)11例。CMRA检测冠心病的符合率为90.48%,敏感性为95.23%,特异性为85.71%;检测RCA病变的符合率为83.33%,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93.75%;检测LM病变的符合率为100%,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检测LAD病变的符合率为86.67%,敏感性为80%,特异性84.15% ;检测LCX病变的符合率为90.91%,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85.71%。Gensini评分和CMRA评分无显著差异性。 结论: 1. MRI可以定性检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和随访药物疗效。 2.阿托伐他汀有降血脂、逆转斑块分型的作用。 3. MRI可以用来冠脉显像,但其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43;R445.2
本文编号:2753818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43;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海涛,陆军,常英娟,孙立军,魏光全,杨春敏,张劲松,葛雅丽;Balance FFE技术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心脏杂志;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753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5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