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3:12
【摘要】: 第一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硬脑膜下积液诊断价值的定量研究 目的采用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技术对其在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断价值进行定量研究,揭示硬脑膜下积液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发病机理,提出新的分型建议。 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设立病例组及对照组,经腰穿在0、1、6、12、24、48小时等各时点行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测量各脑池、脑室及积液腔的平均CT值,绘出折线图,计算各折线段的斜率K值,并经T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造影剂显影及廓清规律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一)正常对照组各脑池造影剂6小时达高峰浓聚,24小时内完全廓清,脑室系统罕见脑脊液返流现象;(二)硬脑膜下积液组各脑池多延迟至12小时才达中等程度的造影剂浓聚,廓清速度明显减缓,24小时后形成平台期,需48小时才完全廓清;脑室系统脑脊液返流现象较多见;(三)积液腔显影存在“慢进型”与“快进型”两种方式,均在12小时达中低程度显影,廓清速度明显减缓,24小时后形成平台期,需48小时才完全廓清;(四)硬脑膜下积液腔内的蛋白含量及有形细胞含量均较正常脑脊液高。 结论(一)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定量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反映硬脑膜下积液的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变化的特点及规律;(二)硬脑膜下积液存在明显的脑脊液循环与吸收障碍;(三)硬脑膜下积液与脑积水的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存在类似的特点与规律;(四)活瓣作用在硬脑膜下积液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五)硬脑膜下积液是脑脊液动力学异常改变、活瓣机理、渗透机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六)将硬脑膜下积液分为单纯型与脑积水型,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第二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蛛网膜囊肿诊断价值的定量研究 目的以枕大池蛛网膜囊肿为例,采用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技术对其在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价值进行定量研究,揭示蛛网膜囊肿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的特点及规律,提出新的分型建议。 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设立枕大池病例组及对照组,经腰穿在0、1、6、12、24、48小时等各时点行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测量各脑池、脑室及囊肿腔的平均CT值,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造影剂显影及廓清规律的特点。 结果(一) 4例患者脑池系统6小时达造影剂浓聚高峰,枕大池囊腔内48小时仍无造影剂浓聚;四脑室可见脑脊液返流现象,24小时仍未完全廓清;(二) 1例患者枕大池囊腔内至24小时才有造影剂充填,至48小时方完全廓清;(三) 7例患者枕大池内无法辨认囊性占位,造影剂在脑池系统内1~6小时为平台期及高峰期;部分四脑室出现造影剂充填;造影剂24小时完全廓清。 结论(一)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对于区分枕大池蛛网膜囊肿与变异扩大的枕大池,具有直观、清楚、准确的特点;(二)根据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的显影和廓清规律,可将蛛网膜囊肿分为完全性蛛网膜囊肿、变异扩大脑池以及不完全性蛛网膜囊肿,除变异扩大脑池不需要手术外,其余两种类型均主张积极手术。 第三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 (论文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硬脑膜下积液、蛛网膜囊肿、脑积水及正常对照组脑脊液动力学的定量研究与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有可能取代同位素造影用于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应用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定量分析方法,根据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显影与廓清规律,可明确上述疾病的具体分型,有利于从发生机理的本质层面去认识和理解疾病,从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三)硬脑膜下积液与脑积水在发病机理上存在相关性,在治疗原则上存在一致性。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816.1
【图文】:
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线后,随机选取其中5条典型折线代表规律性走向,发现无论曲线水,绝大多数总能在48小时CT值降到10以下,即谓之“廓清”,而对照大部分在24小时即已“廓清,,。此外,病例组中许多脑池在造影剂显影过常出现部分或一侧显影较差,即所谓‘不对称性显影”的现象。对病例组及对照组各脑池、脑室及积液腔造影显影及廓清结果如下:脑池(反映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流动清况).1枕大池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时点枕大池造影剂显影及廓清情况分别如图l、图示:
lh6h12h18h24h图2对照组不同时点枕大池CT值变化折线图由图l及图2可以看出,病例组枕大池的造影剂显影高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均为下降趋势,且无显影高峰。24小时病例组普遍没有廓清,直到48小时才基本廓清,而对照组24小时已经廓清。两组各段折线的斜率K值及其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正值为上升,负值为下降):表1.不同时间段病例组和对照组枕大池K值(/h)比较GrouPPatientControllh一6h6h一12h12h一24h一 0.896士0.205一 2.762士2.250一 3.298士0.250一17.827士6.000一 2.673士0.242一 7.824士1.230 0.005 0.000 0.040从上表可见,1小时一6小时、6小时~12小时及12小时一24小时各段折线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枕大池的
并且无显影高峰,与CT扫描结果显示相符。2.1.2四叠体池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时点四叠体池造影剂显影及廓清情况分别如图3、图4所示:___一川日州一一
本文编号:2754401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816.1
【图文】:
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线后,随机选取其中5条典型折线代表规律性走向,发现无论曲线水,绝大多数总能在48小时CT值降到10以下,即谓之“廓清”,而对照大部分在24小时即已“廓清,,。此外,病例组中许多脑池在造影剂显影过常出现部分或一侧显影较差,即所谓‘不对称性显影”的现象。对病例组及对照组各脑池、脑室及积液腔造影显影及廓清结果如下:脑池(反映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流动清况).1枕大池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时点枕大池造影剂显影及廓清情况分别如图l、图示:
lh6h12h18h24h图2对照组不同时点枕大池CT值变化折线图由图l及图2可以看出,病例组枕大池的造影剂显影高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均为下降趋势,且无显影高峰。24小时病例组普遍没有廓清,直到48小时才基本廓清,而对照组24小时已经廓清。两组各段折线的斜率K值及其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正值为上升,负值为下降):表1.不同时间段病例组和对照组枕大池K值(/h)比较GrouPPatientControllh一6h6h一12h12h一24h一 0.896士0.205一 2.762士2.250一 3.298士0.250一17.827士6.000一 2.673士0.242一 7.824士1.230 0.005 0.000 0.040从上表可见,1小时一6小时、6小时~12小时及12小时一24小时各段折线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枕大池的
并且无显影高峰,与CT扫描结果显示相符。2.1.2四叠体池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时点四叠体池造影剂显影及廓清情况分别如图3、图4所示:___一川日州一一
本文编号:2754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5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