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利用重度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模型,结合病理和MRI技术,观察重度HIE脑内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DWI及ADC值对重度HIE超早期(<6小时)诊断的价值、ADC值鉴别HIE脑内可逆性缺血区与不可逆性缺血区的能力以及HIE的治疗时间窗存在的可能性。方法 7日龄健康新生约克猪50只,随机分为3大组:正常对照组(A组,n=5,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B组,n=5,分离暴露两侧颈总动脉并在其下方穿无菌丝线但不予结扎)、缺氧缺血组(C组,n=40,结扎双侧颈总动脉+4%低氧缺氧1小时);缺氧缺血组再按缺氧缺血后处死取病理样本时间点分为7小组:0小时组(C_1组,n=5)、1小时组(C_2组,n=5)、3小时组(C_3组,n=5)、6小时组(C_4组,n=5)、12小时组(C_5组,n=5)、18小时组(C_6组,n=5)、24小时组(C_7,n=10)。C_1~C_7组在处死前行MRI扫描得到7组非连续性MRI资料(用于缺血灶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C_7组分别在缺氧缺血后0、1、3、6、12、18、24小时行MRI扫描得到7组连续性MRI资料(用于缺血灶影像学动态变化研究)。扫描设备:GE Signa Hi-Speed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线圈。扫描序列:T1WI、T2WI、FLAIR、DWI。图像后处理: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AW4.0_05工作站、functool软件。病理指标: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及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容:对照A组和B组,观察C组模型各时间点(包括缺氧缺血后0、1、3、6、12、18、24小时)全脑(包括两侧大脑半球额、颞、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基底节区及放射冠)的病变和正常区域在各MRI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DWI及ADC图)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相应的病理改变;根据病变区域ADC值的变化,把病变中心区到正常ADC区域划分为4个感兴趣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动态记录该4个区域在缺氧缺血后各时间点的ADC值;缺氧缺血组各不同病变区域于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和HSP70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阳性细胞数分别做独立样本t检验及其与缺氧缺血后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术后24小时内各项影像学与病理学指标均未见异常。C组在缺氧缺 血后24小时内各项影像学与病理学指标均呈一定规律性的动态变化:①TIV月、 TZwi、FLAIR表现为逐渐减轻的脑肿胀及于缺氧缺血后18小时以后在两侧矢状 旁区、侧脑室旁白质与基底节区出现并逐渐清晰的小点片状长Tl长TZ异常信 号灶。②Dwl表现为两大脑半球逐渐消退的弥漫性略高信号及在两侧矢状旁区、 侧脑室旁白质与基底节区逐渐清晰的小点片状更高信号灶。③ADC图/值示HIE 脑内缺血灶呈年轮状、多中心分布,I区ADC值下降的幅度最大,并随着缺氧 缺血后时间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于缺氧缺血后12一18小时达到最低值;11 区ADC值下降的幅度小于工区,其ADC值随着缺氧缺血后时间逐渐上升;m 区ADC值下降的幅度小于11区,其ADC值随着缺氧缺血后时间亦逐渐上升并 接近正常水平:IV区ADC值保持正常水平。④病理结果示I区在缺氧缺血后24 小时内细胞内外水肿、血管充血、细胞核固缩进行性加重,HSP7O阳性细胞表达 稀少,并在缺氧缺血后24小时时出现小片筛状坏死区;H区和m区在缺氧缺血 后24小时内细胞内外水肿、血管充血逐渐减轻,HSP7O阳性细胞表达随时间的 延长而明显增加;而W区亦呈逐渐减轻的轻度细胞水肿及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的HSP70阳性细胞表达,HE染色未见明确的细胞坏死等病理改变,为基本正 常的脑组织区。结论①Dwi结合ADC图/值测量可发现超早期H正脑内缺血 灶,为H正的超早期诊断、超早期治疗提供一种新手段;②对急性期H正脑部 行ADC值测量,根据其下降的幅度与时间变化规律可鉴别不可逆性缺血脑组织 和可逆性缺血脑组织,为H正病情发展及疗效的评估提供一种新思路;③DWI、 ADC图/值结合常规Tlwi、TZ Wl、FLAIR能更好地评价HIE脑部病变的严重程 度,是H正州丑1诊断的重要补充:④H正治疗时间窗的存在是可能的,但其研 究存在一定复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其本质。
【学位授予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英,刘国瑞,郑志超;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HSP70表达的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2004年10期
2 刘国瑞,李仰康,郭岳霖,关计添,程英;8%和4%低氧通气状态对新生猪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制备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4年18期
3 王航雁,李炜如,姚裕家,唐泽媛;Ca~(2+)-CaM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猪脑组织中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年04期
4 王晓明,郭启勇,林楠,丁长伟,王书轩,陈丽英,吕庆杰,姜卫国;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扩散成像与病理学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1期
5 李炜如,姚裕家,谭建三,汪清;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的脑血流量改变[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王清江,刘素琴,郭春燕,常永超,朗然,马国瑞;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中循环内皮细胞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1期
7 程国强;周文浩;黄海娟;邵肖梅;;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脑血流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8 薄涛,韩玉昆,舒航;高压氧治疗实验性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4期
9 沈青,姚裕家,熊英,王峥,杨欣伟,曹玉红,张国成,潘凯丽;低氧对新生猪G_1/S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年04期
10 陈继昌;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脑损伤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卫东;黄虹;邹浩元;林红;;缺氧缺血对体外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A];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C];2010年
2 郭岳霖;刘国瑞;程英;饶海冰;郑文斌;关计添;;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脑部ADC图分区与临床及病理学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朱登纳;贾延R
本文编号:277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7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