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双源CT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3 11:04
【摘要】:目的:1、探讨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斑块的影像学特点2、分析比较无症状人群中检测出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同性质、形态与所致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无差异。3、评价该人群中检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糖、血脂浓度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1号至2012年2月29号里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受检者里行CTCA检查的271例,分析其中符合图像质量的268例。其中男性230例,女性38例,CTCA检查采用常规方式;冠状动脉的分段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冠状动脉分段法分为15节段:资料分析时根据斑块是否含有钙化成分将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分为以下3类:非钙化型斑块、钙化型斑块、混合型斑块。按斑块形态学分为3型:Ⅰ型斑块、Ⅱ型斑块、Ⅲ型斑块。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级:1级:轻度狭窄(50%):2级:中度狭窄(50%≤狭窄程度75%):3级:高度狭窄(≥75%)根据收集的这部分无症状人群的血脂、血糖情况,统计这些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1、本研究中可用于图像分析的共268例,年龄为47.88±9.38(岁)。其中男性230例,年龄为47.73±9.40(岁),女性38例,年龄为48.76±9.20(岁)。发现冠状动脉病变70例(占总数26.12%),共检出斑块129个。其中男性组中未检出斑块者164例(占男性总数71.30%),检出斑块者66例(占男性总数28.70%),检出斑块数共123个(占斑总块数95.35%)。女性组中未检出斑块者34例(占女性总数89.47%),检出斑块者4例(占女性总数10.53%),检出斑块数共6个(占斑块总数4.65%)。 2、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以左前降支最高。其中64处(49.61%)位于左前降支。 3、检出斑块共129个,按性质分类:其中非钙化型斑块52个(占斑块总数40.31%),钙化型斑块44个(占斑块总数34.11%),混合型斑块33个(占斑块总数25.58%)。按形态分类:其中Ⅰ型斑块84个(占斑块总数65.12%).Ⅱ型斑块31个(占斑块总数24.03%),Ⅲ型斑块14个(占斑块总数10.85%)。不同形态斑块的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形态的斑块引起的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170,P0.001)。不同性质的斑块引起的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63,P=0.004) 4、比较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最狭窄处斑块的性质,结果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2,P=0.028)。 5、分析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的年龄有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6、分析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与冠状动脉最狭窄处的狭窄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这五者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均不存在线性相关(P0.05): 结论:DSCT对无症状人群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为26.12%,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且3级狭窄程度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1级和2级狭窄程度的患者年龄。引起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同性质、形态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形态与性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Ⅱ型斑块主要为非钙化型斑块。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最狭窄处的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呈负相关,但是不构成直线相关关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6.2
本文编号:2779538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6.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汉玖;双源CT评价体检人群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合伴钙化与临床应用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779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79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