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在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20-08-27 11:18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弥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在脑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在本文软硬件环境下重建锥体束可重复性。选择20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应用0.1的FA阈值。用两种方法重建健侧锥体束。两种重建方法的区别是起始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ed. ROI)的位置不同。方法一放置在中央前回下方白质,方法二放置在脑干。每条锥体束重建3次,根据不同次重建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计算重复性参数K来评价锥体束重建的可重复性。同时对两种方法之间重建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总结74例锥体束导航辅助的脑肿瘤手术经验,并分析影响锥体束保护的因素。第三部分:对锥体束紧邻肿瘤这一特殊情况下,锥体束术中的变化情况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前瞻性搜集41例锥体束紧邻肿瘤的患者,术中肿瘤切除完毕后重建锥体束,记录重建锥体束到肿瘤残腔边缘的距离。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的肢体肌力(MSG)和肿瘤的病理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中,锥体束重建的可重复性较好,两种方法的K值分别为0.74±0.04和0.77±0.07,二者无显著差别(p0.01)。两种方法的锥体束重建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较差,K值仅为0.47±0.08。两种方法重建锥体束体积分别为11.89±2.07cm3和7.02±1.75cm3。二者差异显著(p0.01)。方法一重建锥体束形态更接近锥体束的实际形态。第二部分中,74例患者中,术后症状改善7例(9.4%),症状较术前无变化45例(60.8%),症状加重14例(18.9%),偏瘫5例(6.7%)。36例重建锥体束到肿瘤的距离"f5mm的患者中,症状加重12(33.3%)例。12例重建锥体束到肿瘤的距离在5mm和10mm之间患者,加重3例(25%)。26例重建锥体束到肿瘤的距离10mm的患者术后均无加重。锥体束的术中移位程度在(-16.2mm,+17.2mm)之间。第三部分中,术中锥体束重建显示仅12例病人重建锥体束仍紧邻肿瘤切除后的残腔边缘。当术中重建锥体束到肿瘤残强边缘的距离5mm时,术后均没有肌力减退。术中重建锥体束到肿瘤残强边缘的距离与术前肌力及术后肌力变化程度相关。结论:优先选择方法一进行锥体束重建,重建锥体束的可重复性可以满足临床应用。锥体束导航有利于术中锥体束的保护。肿瘤到锥体束的距离及术中锥体束不规则的移位是影响锥体束保护的因素。术前锥体束紧邻肿瘤边缘,但术后可能离开肿瘤切除后残腔边缘。当手术操作距离重建锥体束小于5mm时,可能造成锥体束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445.2
【图文】:
图2应用方法和方法二进行锥体束重建结果对比。a透明自色代表应用方法一重建的椎体束,红色代表应用方法二重建的椎体束,_一者叠加显示可见后者明显小于}访者。bC亮自色显示为属于第一条锥体束但不属于第二条的部分,即两条锥体束不重叠的部分,分别对应Pn和np。d,e,f在人脑脚,内囊生:方,及近皮层止个层面,同时显示应用方法一(粉红色线条)色和方法一(红色线条)重建的椎体束。可见在人脑脚水平,_三者基本重叠,而越靠近皮层,差别越明显。
图1两例锥体束通过肿瘤,术后发生偏瘫.la绿色轮廓标注肿瘤范围;1匕紫色轮廓标识锥体束范围,肿瘤部分重叠;Ic术前,术后锥体束重叠显示,紫色半透明为术前锥体束形态,黄色为术后锥体束形态,绿色为术前肿瘤位置,可见术后锥体束部分缺损(自色箭头);ld紫色代表术前锥体束,通过肿瘤内部;le黄色代表术后锥体束,前端受损;1f术前术后锥体束重叠显示,紫色半透明代表术前锥体束形态,黄色代表术后锥体束形态,可见部分缺损(自色箭头)
图1所有病人的Dcav及其与术前肌力、术后肌力变化程度的关系。(a)散点图标示所有病人的Deav。X轴表示病人ID,Y轴标示Deav大小。(b)描述Dcav和术后肌力改变程度的散点图。X轴标示术后肌力改变程度(即术后肌力减去术前肌力)。Y轴表示Dcav。(c)描述Dcav与术前肌力关系的散点图。X轴表示术前肌力较正常肌力卜降的程度(即术前肌力级别减去5)。Y轴表示Dcav。
本文编号:280603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445.2
【图文】:
图2应用方法和方法二进行锥体束重建结果对比。a透明自色代表应用方法一重建的椎体束,红色代表应用方法二重建的椎体束,_一者叠加显示可见后者明显小于}访者。bC亮自色显示为属于第一条锥体束但不属于第二条的部分,即两条锥体束不重叠的部分,分别对应Pn和np。d,e,f在人脑脚,内囊生:方,及近皮层止个层面,同时显示应用方法一(粉红色线条)色和方法一(红色线条)重建的椎体束。可见在人脑脚水平,_三者基本重叠,而越靠近皮层,差别越明显。
图1两例锥体束通过肿瘤,术后发生偏瘫.la绿色轮廓标注肿瘤范围;1匕紫色轮廓标识锥体束范围,肿瘤部分重叠;Ic术前,术后锥体束重叠显示,紫色半透明为术前锥体束形态,黄色为术后锥体束形态,绿色为术前肿瘤位置,可见术后锥体束部分缺损(自色箭头);ld紫色代表术前锥体束,通过肿瘤内部;le黄色代表术后锥体束,前端受损;1f术前术后锥体束重叠显示,紫色半透明代表术前锥体束形态,黄色代表术后锥体束形态,可见部分缺损(自色箭头)
图1所有病人的Dcav及其与术前肌力、术后肌力变化程度的关系。(a)散点图标示所有病人的Deav。X轴表示病人ID,Y轴标示Deav大小。(b)描述Dcav和术后肌力改变程度的散点图。X轴标示术后肌力改变程度(即术后肌力减去术前肌力)。Y轴表示Dcav。(c)描述Dcav与术前肌力关系的散点图。X轴表示术前肌力较正常肌力卜降的程度(即术前肌力级别减去5)。Y轴表示Dcav。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劲松;洪汛宁;周良辅;毛颖;杜固宏;;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外科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年03期
2 蔡建新;彭如臣;;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方法概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10期
3 吴劲松,周良辅,洪汛宁,毛颖,杜固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神经导航术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3年09期
4 左常阳;罗毅男;;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肿瘤诊断及手术切除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11期
本文编号:2806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0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