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的超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4 11:10
目的 1.系统性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TA)颈动脉受累的声像图特点,以期发现新的超声征象 2.比较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受累颈动脉管壁厚度的差异,分析管壁厚度在疾病活动状态评估中的作用 3.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时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资料与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58例TA患者的106条受累颈动脉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存储超声图像并测量管壁厚度、管腔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等,记录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根据年龄和性别的1:1匹配,收集同期58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对照。总结TA受累颈动脉的声像图特点,并比较TA组和对照组间各指标的差异。 按照1994年美国国立研究院制定的TA活动性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两组,比较两组间受累颈动脉管壁厚度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以管壁厚度判定疾病活动状态的敏感性、特异性。 结果 1.病变节段的分布:58例TA患者共106条颈动脉受累,以双侧颈总动脉(CCA)受累为主,占82.7%(48/58)。81条(76.4%)CCA全程受累,22条为近心段受累,另外3条病变局限于CCA中段和远心段。分叉处和颈内外动脉受累的比例较小,分别占26.4%(28/106)和8.5%(9/106)。 2.管壁增厚形式:76条(71.7%)CCA受累管壁呈弥漫性、均匀性增厚,横切面呈环状增厚。25条为不均匀性增厚,2条表现为局限性偏心性增厚。59条(55.7%)CCA受累节段与正常段分界清晰,病变段边缘呈渐进性增厚,以外层为著,中膜外侧出现“鼠尾状”增厚的中等(中低)回声带。 3.管壁回声特点:受累管壁呈中等或中低回声(与甲状腺回声相似或略低),35条CCA增厚管壁内回声均匀一致,呈通心粉征。67条(63.2%)出现回声强度的分层状改变,纵切面表现为管壁由内向外呈“强-低-中-强”四种回声带相间排列,横切面呈“靶环”状,多以中等回声带最厚,内层强回声线最薄。 15条CCA内膜表面光滑平整、强回声线连续,7条内壁出现钙化。 靶环征在较厚的管壁中更易出现,靶环征阳性组管壁厚度大于阴性组(P0.05)。该征象在不同疾病活动状态(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和不同病程(≥1年和1年)中出现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但病程3-6月的患者中未发现该征象。 4.管壁厚度在各组间的差异:TA组管壁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内中膜厚度(IMT)及管壁全层厚度(P值均0.001),按照疾病活动状态及管腔狭窄情况进行分组后,活动期组管壁厚度要大于非活动期组,在管腔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中,这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管壁厚度来判断TA活动状态,最佳诊断阈值为2.25mm,敏感性为71%,特异性66%。而在狭窄组中,最佳诊断阈值为2.40mm,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58%。在非狭窄组中,最佳诊断阈值为2.25mm,敏感性为55%,特异性81%。 5.管径的变化及与管壁厚度的相关性:50条(47.1%)CCA出现了管腔狭窄(内径减少≥50%),其中9条闭塞。40%(20/50)为长节段性、均匀性狭窄。10条伴有管腔扩张,其中3条为窄后扩张,4条为动脉瘤或瘤样扩张(内径12.5mm-16.2mm)。 受累CCA管腔内径并不随着管壁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部分动脉管壁呈外向性或双向增厚。管腔内径与管壁厚度间无明显负相关性(r=-0.163,P=0.110)。 6.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狭窄组CCA的PSV、EDV、RI值均有所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A的PSV平均值随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但重度狭窄(≥70%)时部分PSV降低。颈内动脉(ICA)的PSV和RI在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度狭窄时,两者均降低。 32条重度狭窄或闭塞的CCA中,7条管壁内观察到细小血管的血流信号,9条伴ICA频谱静脉样改变,20条伴颈外动脉(ECA)血流反向。 结论 随着超声分辨力的提高,靶环征可能成为TA受累颈动脉的另一常见特异性超声征象,有助于TA的超声诊断和随访。本研究提示增厚管壁的中等(中低)回声带可能是内中外膜三层结构或中-外膜复合物。 超声检查有助于TA颈动脉受累的早期诊断,使患者获得及时治疗。管壁厚度对于预测TA的疾病活动状态有一定帮助,也是随访检测的重要指标,而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脑组织缺血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1.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TA患者受累颈动脉管壁的增强情况 2.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受累管壁增强特点 3.分析TA受累颈动脉管壁增强情况与管壁厚度、疾病活动状态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9例TA患者的38条颈动脉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受累管壁的增强情况,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绘制管壁及管腔的时间-强度曲线(TIC),记录并计算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增强强度(EI)和半洗出时间等指标。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比较管壁和管腔的增强特点,以及管壁增强情况与管壁厚度、疾病活动状态的关系。 结果 1.增强情况:19例TA患者的38条颈动脉中,35条受累。其中3条未受累颈动脉和11条受累颈动脉管壁无明显增强,其余24条管壁出现造影增强,表现为增厚的颈动脉管壁内弥漫点状、线状造影剂微泡填充,以外膜侧为著,其中4条颈动脉管壁出现呈条形造影增强的小血管。1条颈动脉管腔闭塞,管腔内无造影剂填充。 2.增强特点:20条受累颈动脉管壁和管腔的TIC曲线分析显示,管壁在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上均迟于造影剂到达管腔的时间和在管腔内的达峰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时,管壁及管腔AT、TTP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7和0.755,P值均0.05),即管腔内造影剂到达时间和达峰时间较早的颈动脉,其管壁内造影剂到达和达峰时间也较早。同一颈动脉管壁的造影增强强度明显低于管腔的增强强度,但两者间无明显正相关性。 3.增强模式:受累动脉管壁的增强模式呈“快进-快出”型。注射超声造影剂后,管壁很快出现造影增强(AT平均为9.83±1.44s),TIC曲线出现明显的增强高峰,其上升支和下降支较陡直,造影剂平均半洗出时间为22.73±4.86s,而管腔的增强模式呈“快进-慢出”型,管腔内造影剂廓清缓慢。 4.增强特点与管壁厚度的关系:增强组管壁厚度明显大于非增强组,分别为2.42±0.63mm和1.76±0.46mm(P0.05)。管壁厚度2mm的23条颈动脉中,20条(87.0%)出现了造影增强。但是,管壁增强强度EI与管壁厚度之间无相关性。 5.管壁造影增强与疾病活动状态和血沉(ESR)的关系:活动期组管壁出现增强现象的比例为76.9%(10/13),非活动期组为63.6%(14/2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样,ESR升高组和ESR正常组间也无明显差异(分别为75.0%和63.2%,P0.05)。 结论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TA受累颈动脉管壁增强情况与管壁厚度和疾病活动状态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以后颈动脉超声造影在T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超声造影技术可用于TA患者受累颈动脉管壁内新生血管的评价,在疾病活动状态的评估和随访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445.1
本文编号:2818100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4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韩红,丁红,王文平,袁锦芳,毛枫;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彩超特征[J];中国临床医学;2004年05期
2 林玲;罗燕;文晓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华西医学;2006年02期
3 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黄岚,王旭开,朱结辉;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4年02期
4 陈文卫,耿丽娜,石华,王锡斌,孙彬,朱敏怡,郭瑞强 ,孙有刚;多发性大动脉炎中颈总动脉炎损害的彩色多普勒显像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5 徐建红,唐杰,李俊来,程志刚;超声影像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818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1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