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背向散射积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定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0-09-16 15:24
   前言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明显增加。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同时颈动脉是颅内血供的主要来源,占70-80%,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与否、严重程度、进展情况、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是否容易脱落成栓子等,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病变的检测不仅能够评估颅内动脉的病变情况,而且可以推断由于颈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及判定斑块形态,对斑块的性质却只能粗略的区分,不能够提供定量信息。 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 IB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因其独特的对组织微细结构的反映特性成为主要的组织定征技术手段。本研究应用IBS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检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提供定量参考指标。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研究对象 病例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岁;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岁。临床上无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的体检者。 2、仪器 应用美国HP SONOS 5500型超声诊断仪(配置组织射频信号 H维图像显示和声学定量分析系统软件及光盘存储器)及7.SMHz 线阵探头。 二、方法 L二维超声检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A人颈总动脉分又 部pIF人颈内动脉(IC人颈外动脉(ECA人测量各段动脉内径 和 CCA后壁的 IMT。观察 CCA、ICA正CAJIF各段动脉有无斑 块(斑块的定义为H维超声局部 CCA、ICA上CA的血T值31.0 mm,BIF的 IMT值>l.Znun入临斑块总数并根据斑块大体灰阶 程度分为强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弱回声斑块和混合回声斑块。 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根据有无充盈缺损证实斑块的存在。 3、频谱多普勒检测:测量各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uX平均血 流速度州*搏动指数(PIX阻力指数(RI人 4* 值的测定:在背向散射积分OBS)状态,设置两组增益 条件分别为 eain70JomP65和sando/omP65。每组增益条件下, 首先将感兴趣区(ROI)放置在CCA管腔内取样,然后将ROI分别 放置在各斑块的强回声部分、低回声部分和弱回声部分取样,进行 连续2.48秒的检测。每个回声部分测量三次,计算平均田 值。 再将斑块各回声部分的IBS值除以CCA管腔血液的IBS值,得出 校正IBS值。 5、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参数用均值上标准差表示。统计分 析使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病例组与对照组IMT值和内径的比较 病例组*CA后壁二MT值为二.17。o.23恤,对照组为o.77。 O.历nun,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o*二)。病例组比A、1*A、EA、 BIF内径均较对照组增宽明显(分别为 8.42 ti.16mm斤.63 t 二.04nun、5.54 to.90nun、10.46土二.46mm和 7.92 to.89nun、5.86 ·二· to.68nun、4.93 to.63nun、9石5土豆.01mm),具有显著性差异河 <0.01)。 二、病例组和对照组频谱多普勒测值比较 病例组 CCAn*CApi*CAn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病例组分别为0.sl*0.12、1.25。0.43*.70 c 0.10,对照组分 别为o.7二士o.m、二.03士o.3卑*.6二土o.ic,P<o.0二)。病例组 CCApi为二.85 L 0.sl,对照组为 1.59 f 0.54,二者之间有统计学 差异(P<o.05)。 三有关颈动脉斑块的研究结果 *发生斑块的病例数 病例组55个病人中35个病人发生斑块,占64%。 对照组25个受检者中9个人出现斑块,占36%。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刊*n。 2、斑块的发病数 病例组 110条颈动脉中共有 138个斑块,平均每条颈动脉发 生斑块二.25个。 对照组50条颈动脉中共有H个斑块,平均每条颈动脉发生 斑块 0.48个。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口<o.01人 3、不同性质斑块的检出率: 病例组138个颈动脉斑块中,强回声斑块13个,检出率9%; 低回声斑块 14个,检出率 10%;弱回声斑块49个,检出率36%; 混合回声斑块 62个,检出率 45%。弱回声斑块和混合回声斑块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强回声和低回声斑块(P<o0U。 对照组24个颈动脉斑块中,强回声斑块10个,检出率42%; 低回声斑块5个,检出率21%;弱回声斑块3个,检出率13%;混 合回声斑块 6个,检出率 25%。强回声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低、弱和混合回声斑块河<o.01人 ·3· 病例组中以混合回声和弱回声斑
【学位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R4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汉雄,罗俊,杨源烈,蔡琳,廖雪松,刘剑雄,李桂林,王伟,吴镜,余秀琼;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J];四川医学;2000年01期

2 徐连瑞;魏利华;庞晋平;康春松;;高血压致颈动脉损伤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3期

3 苗旺;刘恒方;杨期东;罗红波;鲍娟;;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15期

4 张君;王纯杰;高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与发生心肌梗塞的关系[J];上海医学影像;2009年01期

5 张晓宏;邓扬;;纤维蛋白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20期

6 张丽香;徐坚民;龚静山;李莹;孙黎明;朱进;;脉搏门控与心电门控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5期

7 刘力峰,郭春杰,曲怀谦;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11期

8 程亚沙,燕纯伯,罗俊,陈金丽,姚思君;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726例分析[J];西部医学;2005年01期

9 方志荣 ,陈庆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狭窄处流速的关系[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年03期

10 赵斌;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发展至颈动脉大范围闭塞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德林;屈桂兰;李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江力勤;唐关敏;王志勇;;颈动脉粥样斑块、胆固醇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3 张赛丹;廖旺;周宏研;张盛玲;张利辉;;颈动脉无斑块区域内中膜超声背向散射积分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陈卓友;包仕尧;;舒降之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戴秋艳;廖敏蕾;孙宝贵;;伴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尿酸检测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6 张鹏飞;张运;张梅;姚桂华;王荣;;颈动脉粥样斑块径向应变及应变率分布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顾克荣;沈翔;;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蒲世玉;冉海涛;张茂惠;王志刚;凌智瑜;张群霞;;高血压、高血脂及脑梗塞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董培康;罗开良;胡蓉;刘增长;邓昌明;;动脉僵硬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关系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10 郑永玲;谢代鑫;;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献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预防脑卒中[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胡文;“金三角”方案稳定血管内斑块[N];健康时报;2009年

3 庞杰;脑梗塞病根多数在脑外[N];人民日报;2006年

4 王礼陈;10岁孩子45岁血管,肥胖儿童动脉早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张玲玲;管好颈动脉 预防脑卒中[N];保健时报;2010年

6 刘扬;近30万个限建“斑块”覆盖全市[N];北京日报;2007年

7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张喜成;畅通颈动脉预防脑中风[N];保健时报;2010年

8 魏开敏;逆转斑块用何药[N];健康报;2006年

9 王敏;口腔斑块白红黑癌前病变三兄弟[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顾泳;脑卒中预防第一步 颈动脉筛查应普及[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家祥;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门保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子病理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3 党群;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4 李华;纤溶系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5 王晓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6 杨斌;外周大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超声应用的价值[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7 杜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及影响因素[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8 刘丽文;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9 陈健;医用粘合剂在颈动脉手术中的应用:动物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10 周建军;颈动脉多排螺旋CTA扫描技术优化及临床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危险因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2 宋平梅;背向散射积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定量评价[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3 戴健;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4 宋月霞;声学密度定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5 陈卓友;舒降之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吴立文;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及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刘勇;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D];暨南大学;2003年

8 陈秋月;血小板活化与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4年

9 郭秋景;不同级别高血压与颈动脑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超声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贺春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20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20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4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