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扩大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21:11
   第一部分扩大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扩大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22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包括DWI, FLAIR)。根据MRI上EPVS出现的部位和数目,将患者分为EPVS0~1级组和2--4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生化指标、神经功能评分、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 WML)程度和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 LI)数目,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22例患者基底节区EPVS0-1级组和2~4.级组患者在高血压、年龄、WML程度和LI数目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半卵圆中心两组间的尿酸值、WML程度和LI数目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底节区WML程度(OR=3.58,95%CI:1.734~7.391, P=0.001)和LI数目(OR=2.946,95%CI:1.539~5.639, P=0.001)与EPVS数目显著相关;而半卵圆中心,尿酸(OR=1.007,95%CI:1.001-1.014,P=0.035)、WML程度(OR=1.678,95%CI:1.135~2.480, P=0.01)和LI数目(OR=1.557,95%CI:1.01~2.401, P=0.045)与EPVS数目显著相关。 结论: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EPVS形成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提示EPVS在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形成基础。无论基底节区还是半卵圆中心,EPVS都与CSVD显著相关,EPVS可考虑作为CSVD新的影像学标记。 第二部分扩大血管周围间隙对脑小血t管病患者的评估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D)患者扩大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 EPVS)的MRI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CSVD患者174例和非CSVD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包括DWI和FLAIR),分析两组患者EPVS的数目以及空间分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一步探讨其不同空间分布的诊断界值。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底节区EPVS(OR=1.491,95%CI:1.165~1.909,P=0.002)和半卵圆中心EPVS(OR=1.279,95%CI:1.022-1.601, P=0.032)与CSVD显著相关。CSVD患者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的EPVS显著多于非CSVD患者(P0.001),其相应的CSVD诊断界值分别为4和6,ROC曲线下面积、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9、72.4%、93.0%和0.808、65.5%、95.3%。 结论:EPVS有助于CSVD的诊断,利用EPVS评估CSVD时需区分解剖部位并确立相应的诊断界值。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743;R44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文华;谢春明;;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年11期

2 肖端;吕田明;陆兵勋;何国林;尹恝;;半结扎脑表面动脉构建大鼠局灶性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孟祥;高剑波;孟繁超;丁昌懋;武明辉;;老年Binswanger病临床及CT、MRI分析[J];临床医学;2006年05期

4 肖壮伟,林顺发,庄伟端;28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与CT研究[J];广东医学;2000年07期

5 李庆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年05期

6 何宁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65例临床及CT分析[J];广西医学;2000年05期

7 蒋柳结;Binswanger病87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2年10期

8 王月波;施裕新;张志勇;;AIDS及非AIDS相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及影像学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2年09期

9 钟芳君;徐丽君;;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脑小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5年01期

10 连勇军;郭毅;欧艺;古坤意;唐冰杉;马可夫;;静息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卉凌;朱晓磊;李澎涛;;新清开灵对脑缺血血脑屏障基底膜成份CoIV及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端;大鼠脑内淋巴循环障碍及VRS扩张的病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傅建辉;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和脑血流动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冰;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4 林琅;白质疏松缺血损伤机制的神经病理与神经影像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5 黄勇华;脑白质疏松(白质损伤)的小血管病理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6 张喜成;髂静脉支架植入后局部流场的PIV测试及其对另侧髂静脉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尹泽钢;代谢综合征、血脂水平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脑白质病变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8 单艳;2型糖尿病主动脉顺应性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3.0T高分辨磁共振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玉洁;EGb761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神经胶质细胞变化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蓓蓓;不对称性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韩敏;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病变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赵艳;Binswanger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贝;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伴脑白质疏松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李晓玲;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凝血纤溶变化[D];青岛大学;2002年

7 罗守滨;针灸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田玉玲;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9 唐卉凌;脑缺血血脑屏障基底膜损伤及新清开灵对其保护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孙立明;55例Binswanger病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2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22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b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