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22:00
   背景和目的: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常见脑血管病,为了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显得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新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的出现为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脑梗死发生后,局部脑组织中水分子扩散受限,DWI通过测量水分子的布朗(Brown)运动的变化,最早在缺血发生后5分钟即可出现信号的变化,同时伴有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降低;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图上显示为暗区。PWI通过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序列进行顺磁性对比剂灌注成像以改变局部组织的磁化率和磁共振信号,能无创性地评价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脑组织活性,是一种重要的脑功能成像技术。脑梗死发生后,血供正常的脑组织由于血流速度快,信号衰减迅速;缺血脑组织由于血供较差,血流缓慢而使组织的信号不衰减或衰减不明显,缺血区呈相对高信号,灌注图显示异常低灌注区。结合使用以上两种技术,使MRI具备了评价早期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和确定缺血半暗带的能力。本课题旨在建立一种简单易行、梗死面积稳定的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24h内进行MR DWI和PWI研究,分析其影像学演变规律,并与光镜、电镜下梗死区脑组织相应的病理变化相对照,评价DWI和PW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从而为临床运用DWI和PWI技术诊断早期脑梗死病人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4只,雌雄不限,体重2.5~3.5k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6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经眶内入路摘除眼球,在右眼眶后上壁打开一约5mm×5mm大小的骨窗,游离大脑中动脉后用双极电凝夹闭。对照组仅暴露右侧大脑 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中动脉,不予电凝。 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在术后0.5h、lh、2h、4h、6h、8h、12h和24h进行 MRI检查,每个时间点实验组动物取4只、对照组动物取1只。扫描序列依次为SE 序列Tlwi、几wi、FLAIR序列、Dwl和PWI,进行相应时间点MRI检查后处死动 物,参照MRI扫描层面对脑组织切片取材,分别进行HE染色光镜和铅铀染色透射 电镜检查。取MCAO后12h和24h的兔脑标本各2个,按MFJ扫描层面将兔脑切成 5~厚的脑组织切片,进行红四氮哇(2,3,5一triphengltetrazollurn chioride,TTC)染 色。实验组动物在MCAO前、MCAO后4h、8h、12h和24h经股动脉采血测量血氧 分压(P 02)、二氧化碳分压(PCOZ)、PH值、血糖以及监测肛温的变化。 MRI后经工作站处理测量兴趣区(re gion of Interest,ROI)的ADC值、DWI和PWI 上的异常信号体积。统计分析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用方差分析,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 结果: 1.MCAO后的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海马和顶叶皮层。 2.McAo后0.5h,ADc值开始下降(病变侧6.41切.刀、10礴~2/s,对照侧 8.5脚.47nnnZ/s,网.抖,P0.05),认ne为0.61切.价;至sh,ADe值降至最低(病变 侧4.刀均.slxlo一nunZ店,对照侧5.81切.倪比 mZ/s,护12.05,P0.05),nADe为0.5余0.仍; 2物ADc值病变侧6.1脚.45xlo礴~2/s,对照侧9.2脚.2五双mZ/s份13.01,P0.仍),rADe 为0.尔任0.06。 3.MCAO后0.5h DWI上显示异常高信号,PWI上显示异常低灌注区,其范围明 显大于Dwl异常高信号区,两者不相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i schemic pen切叮bra,IP)。 4.DWI上的异常高信号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至24h其与Pwi的异常低灌 注区、几Wl上的最终梗死区及TTC染色所示的白色梗死灶吻合。 5.脑梗死后8h右侧基底节区在Tlwi上开始显示低信号,几wi上显示高信号, 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病灶显示更清晰。 6.光镜下MCAO后0.5h未见异常,Zh神经元核固缩,6h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sh血管周围间隙明显扩大、小血管扩张淤血,12h神经元坏死、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24h神经元坏死区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电镜下MCAO后o.sh线粒体肿胀,2h线粒体 肿胀、峭消失,6h神经元细胞质高度水肿,8h神经元染色质浓缩,12h神经元围围 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明显水肿,24h神经元细胞膜和核膜崩解等。 7.动脉血气分析显示MCAO前后POZ(F司.40,P0.05)、PCO:(F=0 .21,P0.05) 和PH值(F=0 .07,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MCAO前后血糖(F=0 .74,P0.05)也 无显著性差异。肛温保持在37.0OC一38.5oC之间。 结论: 1.DW】、PWI可在超急性期发现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优于SE序列T,Wl、几Wl 和FLAIR序列。 2.DWI上的异常高信号随着时间推移,其范围逐渐扩大,最终与PWI上的低灌 注区相吻合。 3.DWI与PWI相结合能判断脑梗死半暗带的存在与否及其范围,动态观察DWI 与PWI可对脑组织损伤的可逆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R445.2
【文章目录】:
论文部分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一种新的兔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部分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MR扩散和MR灌注加权成像
    参考文献
缩写语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海英,冷振璞;灌注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6期

2 王素香,王拥军,朱明旺,牛松涛,李伟,王春雪;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6期

3 王琳琳;程敬亮;张勇;王斐斐;孟云;张文博;杨子涛;杨运俊;;幕上脑梗死后对侧小脑半球低灌注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5期

4 钟高贤;江金带;李树欣;;弥散及灌注加权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15期

5 苗晶;冯加纯;;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脑梗死后指导治疗中的应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9期

6 丁庆国;陈振湖;陆永明;周建春;陈珏;;急性脑缺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年02期

7 谢福萍;赵建华;李永丽;;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5期

8 李春芳;靳仓正;王承缘;;功能MRI在脑梗死演变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年11期

9 张放;姚振威;冯晓源;;MR灌注加权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2期

10 魏秀娥;荣良群;许静;张涛;朱本亮;龚爱平;高丽;杨森;;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秀河;磁共振弥散加权与灌注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曲歌乐;ORP9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李涛;低温高渗盐水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牛琦;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傅建辉;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和脑血流动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马冲;清化血浊汤治疗高脂血症MCAO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朱冬梅;探讨刺激量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吴涛;核素报告基因显像监测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移植的转基因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波;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激活及其蛋白质组学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10 余茜;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涵青;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高思山;RAGE基因Gly82Ser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3 迟松;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1年

4 尹长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5 张福鼎;三维CT血管造影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6 刘勇;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石艳玲;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增加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赵张宁;基于MRA图像的基底动脉弯曲度与年龄及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发生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9 时佰胜;针刺分期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10 罗丹红;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关系:氧化应激机制探讨[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37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37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1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