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术中磁共振射频线圈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4 06:47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成像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磁共振领域,多名科学家曾经先后五次分别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见磁共振技术的科学价值和影响力。磁共振医学成像的突出优点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能够对器官组织功能成像以及对患者无电离辐射危害等,这些优点是其它医学成像手段,如X-射线成像、超声成像等都无法比拟的。磁共振成像在医学中的应用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仍有着巨大的潜力。 磁共振系统问世时间虽短,但已经得到飞速发展,从最早期的永磁体(低场)磁共振系统,发展到今天的超高场超导磁体系统(主磁场超过10T)。低场系统整体成本低,具有开放式结构,对电源要求不高,适合中小医院和偏远地区使用。高场磁共振系统,主要是1.5T和3.0T为代表的超导磁共振系统,是大型医院的主流设备,这类超导系统能够提供丰富的医学成像信息,临床价值有目共睹。不同系统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共存的局面,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磁共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谱仪系统、电源系统和辅助设备等。其中射频线圈既起到激发磁共振射频信号的作用,又起到接收磁共振信号的作用,是磁共振系统核心部件之一,对磁共振成像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磁共振系统重要研究课题,相关研究非常活跃,国外从事射频研究的学者和机构非常多,国内只有少数几所大学具有相关的科研条件和研究能力。根据射频线圈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又分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两类。起发射射频信号作用的称为发射线圈,起接收射频信号作用的称为接收线圈。射频线圈一般都是作用在射频频率范围内(几十兆赫兹到几百兆赫兹),因此射频线圈的研发遵循射频电磁场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对于不同频率范围的射频线圈,其研究方法也不相同。一般而言,对于低场射频线圈,可以采用准静态电磁分析方法,或者叫做等效电路方法。等效电路方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射频线圈的共振频率和射频线圈不同单元之间的耦合、匹配等。但是随着共振频率的提高,这种方法的误差将增大。特别是当射频线圈或者人体器官的尺寸接近射频波长后,就不再适用了。对于高场射频线圈,需要采用全波电磁场分析方法,全波分析方法可以不受射频频率的限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射频线圈的性能,但是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各种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如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矩量法(MoM)、有限元法(FEM)等都属于全波分析方法之一,它们各有优缺点,并且在射频线圈的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FDTD方法的优点是适合计算具有不均匀电磁介质的电磁场,缺点是计算量比较大。MoM方法的优点是适合计算复杂形状的射频线圈的电流密度分布,缺点是不适合计算有不均匀电磁介质存在的电磁场分布。FEM方法一般是在频域求解电磁场问题,其网格划分的方法对电磁计算精度影响较大。最新的射频线圈的设计方法中还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混合电磁计算数值方法,如混合FDTD/MoM方法,混合FEM/MoM方法等,这些混合方法能够结合不同数值方法的优势,同时避免其各自的劣势,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作者对常用的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和混合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并有部分研究成果发表。 根据不同的成像需求,射频线圈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主要有螺线管形射频线圈,鞍形射频线圈,鸟笼型射频线圈,正交型线圈,表面线圈,阵列线圈,植入体内的微型线圈等多种形式。根据临床应用部位不同,又可以分为头线圈,颈线圈,头颈联合线圈,体线圈,肢体线圈,浅表组织线圈,腔内线圈等不同类别。可见,射频线圈具有复杂的几何形态,具有多种多样的临床用途。射频线圈总是基于一定的磁共振系统,因此射频线圈的研究和发展与磁共振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磁共振系统而言,不断满足临床提出的新需求是其永恒的发展主题。近年来,术中应用是磁共振崭新的发展方向,实现术中磁共振测温引导的热消融肿瘤治疗技术宛若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热消融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一定的加热方法,使肿瘤组织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肿瘤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在热消融手术过程中,需要对加热部位的组织温度进行准确监测,以便正确控制热消融手术的温度和作用时间,恰当评估热消融手术效果。目前测温的方法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有创测温是在术中利用温度探头,直接测量温度,虽然准确但是对病人有损伤,临床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无创测温是更佳的选择。在无创测温的各种方法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磁共振术中测温。磁共振成像中,质子共振频率、弛豫时间等多种参数都是温度敏感的,能够反映人体组织温度变化情况,因此通过测量磁共振成像的相关参数可以准确测得目标器官的温度,目前高场下的测温精度已经可以达到±1℃。发展至今,磁共振测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成为最受欢迎、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体外无创测温技术。将热消融治疗装置和磁共振设备二者整合,实现磁共振影像引导下术中测温热消融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磁共振测温引导下的聚焦超声消融手术(MRgFUS),在无创治疗子宫肌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脑恶性胶质瘤等多个器官肿瘤疾病方面都具有巨大应用价值,被称为“颠覆性的技术革新”。 射频线圈作为磁共振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自然也是术中磁共振系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与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不同,术中磁共振系统对射频线圈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1)术中射频线圈需要兼容采用的术中治疗手段,比如术中射频线圈需要为聚焦超声波提供物理通道等;(2)术中射频线圈的成像目标器官非常明确,是为治疗目的服务的,而常规射频线圈是为诊断目的服务的。当然,均匀的发射射频场,高的射频接收信噪比等是对术中线圈和常规线圈共同的要求。目前,常规的射频线圈只能部分满足术中磁共振的需求,还没有专门的术中测温磁共振系统射频线圈。针对术中磁共振系统对射频线圈的特殊要求,在导师陈武凡教授的指导下,依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内容要求,本论文提出了面向器官的术中射频线圈设计理论模型,主要包括:逆方法设计面向器官的术中射频线圈理论方法和混合MoM/FDTD电磁计算数值方法工程优化术中射频线圈理论方法。并制作相应的原型实验线圈,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逆方法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电磁场分布来倒推出射频线圈表面电流密度分布,由线圈表面电流密度分布再倒推出射频线圈表面导线排布,最终完成射频线圈设计。国际上,逆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Li,Y等提出的乳房线圈设计和Muftuler, L. T等提出的并行成像阵列线圈设计。Li,Y等运用逆方法,依据乳房器官特殊的几何形状,设计了一种倒三角锥形状的射频线圈,并成功实现磁共振扫描成像。Muftuler, L. T等设计的并行成像阵列线圈是为了提高磁共振成像速度而设计的,也是采用逆方法原理倒推出设计方案。目前,还未见将逆方法应用于设计磁共振术中测温系统专用射频线圈的相关报道。关于术中适用磁共振射频线圈设计的理论研究少见报道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磁共振术中测温应用是近几年兴起的临床应用新技术,许多相关的技术和理论都还有待深入研究;(2)对传统的磁共振射频线圈做相应改进后,可以部分满足MRgFUS系统等的需求;(3)术中磁共振射频线圈设计,形状复杂,比较困难。术中射频线圈在排布导线的时候,要求能够同时结合术中应用的需求,比如留置术中通道等,这些都将使设计和工程实现的难度大幅增加。针对磁共振术中测温系统对射频线圈的特殊需求,在现有国内外射频线圈设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借鉴Li,Y等人乳房射频线圈的研究成果,结合磁共振术中测温专门针对某个器官的特点,提出了面向器官的逆方法设计思路,即设计的目标是使器官所在部位的射频场(B1场)分布尽量均匀一致。同时,由于术中通道的存在,在逆方法设计时,需要结合术中通道的位置建立相关模型。逆方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射频线圈表面电流密度积分方程组进行求解来得到射频线圈表面电流密度分布图。一般情况下,该积分方程组是病态的,需要正则化后求解。因此,求得的解是近似解。由近似解进一步抽象出来的射频线圈设计方案,与设计目标相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误差,需要进一步优化。Li,Y等采用的优化方法是在线圈表面设定数个控制点,调整控制点的位置,通过准静态场(quasi-static)近似计算方法来计算B,场的分布。这种优化方法有两个缺点,一是控制点的选取有随意性,二是B1场的计算仅仅依靠比奥-萨伐尔定律(Biot-Savart law),方法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工程中必然遇到的B1场与人体组织之间复杂的电磁作用效应,仅适用于低场,高场下误差比较大。 为了解决优化问题,作者借鉴MoM/FDTD混合方法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计算电磁混合MoM/FDTD工程优化方法。MoM/FDTD混合方法的最新进展是Feng Liu等人提出的基于惠更斯等效面原理的MoM方法和FDTD混合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目标器官的电磁模型,作为负载代入FDTD域,在该混合方法中考虑了工程中必然遇到的B,场与人体组织之间复杂的电磁作用效,使优化设计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作者运用MoM电磁场算法计算结构复杂的术中射频线圈的电流密度分布。在用MoM法计算电流密度分布图时,考虑了工程实际需要,设置合适的电路参数,使线圈在设定的频率上共振,同时选择合适的去耦电路和去谐电路进行仿真。所选用的去耦电路呈容性特性,选用的去谐电路起保护电路的作用,对共振电流没有影响。接下来,依据惠更斯等效原理,设置惠更斯等效面,作为MoM方法和FDTD方法结合的纽带,将用MoM法计算得到的电流密度分布图等效映射到惠更斯等效面上。选用的惠更斯等效面围蔽的空间就是FDTD作用域,该域包含了设定的目标器官。目标器官建立电磁模型,将电磁模型作为负载代入FDTD域求解。FDTD方法的优势是能够方便求解包含复杂介质的电磁场,作者在本研究中利用FDTD方法的这个优势,将目标器官作为线圈负载,选取合适时间步长,空间步长,以及设定合适的完全吸收边界条件(PML),考虑实验室计算机硬件条件和解的精度需要等情况,通过实验最终确定FDTD解。FDTD域内的解代表形成稳定的共振后FDTD区域边界,即惠更斯等效面上的新的电流密度分布图。根据耦合原理,用新得到的电流密度分布图来修正待优化的射频线圈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也就是修正射频线圈表面上的导线排布位置。然后,对修正后的射频线圈再一次重复上述的优化过程。当惠更斯等效面的电流密度分布最终达到稳定时,优化循环结束,得到最终射频线圈优化设计方案。混合MoM/FDTD工程优化方法研究部分成果被业界普遍认可的2011年IEEE ISBI会议收录。 作者最后制作了相应的原型实验射频线圈,对上述的理论设计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该理论方法可行,能够满足磁共振系统术中测温的需求。相关研究的部分成果发表在" Concep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Part B-Magnetic Resonance Engineering"杂志上(SCI收录)。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445.2
【部分图文】:

密度图,磁共振,位置图,空间图


博士学位论文 deeaySignal),一般用FID表示,见图1一4。 Time图1一4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F1gurel一 4theFIDsignal1.2.2磁共振成像 Pau1Lauterbur在1972年通过发展空间信息编码技术,使NMR信号信息能够转换成图像信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磁共振图像是显示人体组织器官等所含氢核的情况,在MRI系统中,为了准确获得氢核所在空间的位置,常在主恒定磁场B,上叠加三个相互垂直的线性梯度磁场,叠加的结果使得空间各点的磁场强度各不相同,于是空间各点的拉莫尔共振频率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采用空间不同位置的各氢核的拉莫尔频率来标记空间各点的位置。医学磁共振图像主要用氢核的磁共振参数组成,一般的参数包括氢核的密度p

表面图,物理结构,表面,等效电路


Q一先(3一6)3.2.2等效电路分析图3一2所示的是实际的简单表面射频接收线圈示意图,图3一3所示的是其等效电路原理图,其中气,处,乙:,气分别是原线圈的等效电感。毛3厂、尸、尸、土丁悦图3一2表面射频线圈物理结构图Figure3一 2thePhysicalsurfaeeRF图3一3表面射频线圈等效电路原理图Figure3一 3theequivalentcireuitofsurfaeeRFeoil电路中的电感元件的电感量,可以根据其长度和半径(或者宽度等)通过计算得到,计算公式见式(2一45)和式(2一46)。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以得到:弃卜‘田“厂“:一‘田“3一‘姚、“。”:‘彻“2二。(3一7)其中,Ml是两水平导线之间的互感

线圈模型,射频接收,多通道,术中


第3章磁共振射频线圈设计部线圈结构基础上,增加两路环形单元,以扩大成像区域,覆盖颈部区域。图3一5头部射频线圈结构模型Figure3一 5themodelofheadeoil图3一6及头颈联合线圈模型Figure3一 6themoeielofheadandneekeoil图3一7为我们研究小组所设计的术中多通道射频接收线圈的拓扑结构,该线圈是基于宁波鑫高益公司开发的0.4T永磁开放式磁共振系统平台。线圈包括两路环形结构单元与一路串联鞍形结构单元。在环形结构单元中,两路环形所围平面相互平行。其中每个环形结构为长和宽分别为 43.4cm和28cm,圆角半径为8.2cm的圆角矩形。在侧面与顶部两环形相距为 18col,而在底部相距 27cm。在鞍形结构中,每个鞍的C形侧臂与所对应最近的环形相距5.2底面两鞍形结构相距分别为 13cm及 27cm。S自ddl.必!em心nt图3一7术中多通道射频接收线圈模型Figure3一 7themodelofintra一 oPerativemulti一 channelreeeiveRFcm,在顶面及coil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辛学刚;韩继钧;陈武凡;;FDTD方法在磁共振射频线圈仿真中的应用[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0年04期

2 杨慧珠,张友生,陶果;井眼条件下弹性波传播问题的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2期

3 辛学刚;韩继钧;陈武凡;;矩量法及其在磁共振射频线圈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840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40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e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