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脑卒中后失用手的机理及功能预测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08:27
   第一部分脑卒中后失用手的机理及功能预测的sCST和ROI研究 目的:脑卒中后很多患者出现失用手,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极大。目前尚不清楚失用手的发生原因及如何预测偏瘫侧手功能的转归。前期的研究表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可以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华勒氏变性,部分参数与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联。但是,并无采用DTI针对失用手进行的研究,这一检测手段对于慢性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的转归是否具有预测价值也尚无定论。为了探索慢性卒中患者的手运动功能与弥散张量成像之间的关系,揭示失用手的发生原因,并提出手功能的预测指标,我们采用了DTI的sCST和RO1分析,进行了该项研究。 方法:33名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失用手(the completely paralyzed hands,CPH)组17例,非失用手(the partially paralyzed hands, PPH)组1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康复评定,包括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 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和标准12级法偏瘫功能评定。采用3.0T核磁共振仪对所有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采用sCST分析和大脑脚感兴趣区纯RO1分析,得到一系列DTI参数(rFA、rλ1、rλ23、rMD)。分析患侧与健侧DTI参数的差异以及CPH组与PPH组之间DTI参数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来分析sCST的rFA、rλ1、rA23、rMD数值与临床评分之间的可能关联。 结果:sCST分析结果表明:CPH组中,患侧与健侧相比:FA显著降低,λ23显著增高,MD显著增高(p值均0.01),λ1无显著性差异(p0.05)。PPH组中,患侧与健侧相比:FA值显著降低,λ23显著增高(p值均0.01),患侧、健侧之间λ1、M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PH组与PPH组相比:CPH组rFA(0.725±0.120)显著低于PPH组(0.876±0.079),rλ23(1.565±0.390)显著高于PPH组(1.244±0.258),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rλ1、rMD无显著性差异(P0.05)。 大脑脚感兴趣区纯RO1分析结果表明:CPH组rλ23(1.387±0.202)显著高于PPH组(1.128±0.244)(p0.05),rMD(1.144±0.091)显著高于PPH组(1.010±0.135)(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rFA、rλ1无显著性差异(p0.05)。CPH组大脑脚rSROI为0.634±0.194,PPH组rSROI为0.745±0.13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sCST的DTI参数和临床康复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rFA与NlHSS具有相关性(r=-0.44,p=0.010),与FMA(上肢)具有相关性(r=0.51,p=0.002),与FMA(腕)具有相关性(r=0.463,p=0.007),与FMA(手)具有相关性(r=0.422,p=0.014),与FMA(腕+手)具有相关性(r=0.433,p=0.012),与偏瘫12级法(上肢)具有相关性(r=0.543,p=0.001),与偏瘫12级法(手)具有相关性(r=0.521,p=0.002)。rA23与NIHSS具有相关性(r=0.374,p=0.032),与FMA(上肢)具有相关性(r=-0.367,p=0.035),与FMA(腕)具有相关性(r=-0.453,p=0.008),与偏瘫12级法(上肢)具有相关性(r=-0.393,p=0.024),与偏瘫12级法(手)具有相关性(r=-0.47,p=0.006)。但与FMA(手)、FMA(腕+手)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rλ1、rMD与NIHSS、FMA(上肢)、FMA(腕)、FMA(手)、FMA(腕+手)、偏瘫12级法(上肢)、偏瘫12级法(手)各项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rFA、rλ1、rA23、rMD与FMA(下肢)评分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1、患侧sCST的FA值显著降低,λ23显著增高。患侧部分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降低,λ23的增高可能是导致FA值降低的主要原因。2、失用手组sCST的rFA显著降低,rA23显著增高,大脑脚ROI的rA23和rMD显著增高。失用手组皮质脊髓束的髓鞘损伤、完整性破坏更严重,其损伤程度可能与失用手的发生相关。3、sCST的rFA、rA23可能具有预测卒中患者手功能转归的价值。rFA越高、rλ23越低,偏瘫手功能越好,神经功能缺损也越少。 第二部分脑卒中后失用手的机理及功能预测的VBM研究 目的:前期的研究表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的部分参数与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联。但是,并无脑卒中后失用手的DTI全脑分析。为了探索慢性卒中患者全脑内华勒氏变性和手功能转归的关系,揭示失用手的发生机理,我们采用了DTI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分析,进行了该项研究。 方法:受试者包括健康对照(HC)组12例,失用手(the completely paralyzedhands, CPH)组11例,非失用手(the partially paralyzed hands, PPH)组12例。对所有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进行腕和手评分。采用3.0T核磁共振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DTI扫描,利用SPM软件进行VBM分析,用双样本t检验对平滑后的参数图分别进行两两组间比较。把CPH和PPH之间FA图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分别作一个mask,再把每个mask分别应用到所有受试者的FA图上,然后计算每位受试者各个mask对应脑区的平均FA值。MD、 AD、 RD参数图分析与此一致。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来分析患者相应脑区的DTI参数和FMA评分(腕+手)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CPH组与PPH组比较结果表明:CPH组中FA值显著减小的脑区包括病变同侧的脑干、sub-lobar、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病变对侧的中央后回;MD和AD值显著增加的脑区只有病变同侧sub-lobar; RD值显著增加的脑区有病变同侧的sub-lobar和脑干。CPH组、PPH组分别与HC组比较结果表明:CPH组中FA较小的脑区(或MD、 AD、 RD较大的脑区)明显比PPH组中的脑区范围广。 患者相应脑区的DTI参数和FMA评分(腕+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病变同侧的脑干(r=0.83,p0.01)、sub-lobar(r=0.90,p0.01)、中央前回(r=0.84,p0.01)、额内侧回(r=0.79,p0.01)、辅助运动区(r=0.69,p0.01)和病变对侧的中央后回(r=0.80,p0.01)的FA值与FMA(腕+手)显著相关。病变同侧sub-lobar的MD值(r=-0.84,p0.01)、AD值(r=-0.77,p0.01)与FMA(腕+手)显著相关。病变同侧脑干(r=-0.69,p0.01)和sub-lobar(r=-0.86,p0.01)的RD值与FMA(腕+手)显著相关。 结论:1、失用手组病变同侧的脑干、sub-lobar、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对侧中央后回的FA值降低更显著,病变同侧sub-lobar的MD和AD值的增加更显著,病变同侧的sub-lobar和脑干RD值增加更显著。2、除同侧脑干、sub-lobar华勒氏变性在失用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外,病变同侧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对侧中央后回等脑区华勒氏变性的程度也同样是影响手功能转归的原因。3、病变同侧脑干的FA和RD值,sub-lobar的FA、 MD、 AD和RD值,以及同侧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和对侧中央后回FA值,可能具有预测卒中患者手功能转归的价值。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743.3;R445.2
【文章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脑卒中后失用手的机理及功能预测的sCST和ROI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脑卒中后失用手的机理及功能预测的VBM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牛博真;田恺;张向宇;;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852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52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