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大脑浅静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01:58
   目的通过观测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大脑浅静脉形态特征的CT血管成像表现,探讨大脑浅静脉形态特征的性别、年龄差异,为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机制的探讨提供活体形态学依据;通过观测大脑浅静脉注入硬脑膜窦处蛛网膜颗粒的显微解剖、组织学和CT表现,阐明注入处蛛网膜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完善蛛网膜颗粒的形态学资料,为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提供依据;通过观测大脑浅静脉外侧面吻合支的CT血管成像表现,探究吻合支的影像解剖特征,为颅脑外科相关手术入路的选择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①110例经临床证实无脑静脉血管病变或损伤的受检者,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41±15岁(10~78岁),行脑静脉CT成像(CTV)检查,将大脑浅静脉分为上矢状窦组、横窦组及颅中窝组,观测不同性别和年龄受检者各组脑浅静脉的数量、管径、横截面积及注入静脉窦的角度等形态特征,其中依据浅静脉注入角度的不同,将注入角度定义为逆行(10°~65°)、垂直(66°~105°)与顺行(106°~170°);②40例成人头部CTV资料,观测注入处蛛网膜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与33例成人头颅湿标本显微解剖与组织学观测结果相比较;③110例成人头部CTV资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与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大脑浅静脉及其吻合支的血管影像,观测吻合支的影像解剖特征。 结果1.上矢状窦组大脑浅静脉:①上矢状窦前段(S1段)脑浅静脉共261支,其中23.4%、42.5%和34.1%的脑浅静脉分别逆行、垂直或顺行注入上矢状窦;女性注入角度明显小于男性;20~29岁组大脑浅静脉注入角度明显小于其它各年龄组;S1段脑浅静脉横径为(2.6±0.8)mm,纵径为(1.9±0.5)mm,横截面积为(5.2±2.9)mm2;20~29岁组女性脑浅静脉管径、横截面积明显小于男性;②上矢状窦后段(S3段)脑浅静脉共698支,其中65.0%、26.4%和8.6%的脑浅静脉分别逆行、垂直或顺行注入上矢状窦;女性注入角度明显小于男性;S3段脑浅静脉横径为(3.5±1.2)mm,纵径为(2.6±0.7)mm,横截面积为(9.0±4.6)mm2;40~49岁、≥60岁组女性脑浅静脉管径、横截面积明显小于男性;③注入口处蛛网膜颗粒:主要集中在上矢状窦的S3段及其两侧的静脉陷窝,在S1段有少量颗粒散在分布。CTV图像上,上矢状窦内蛛网膜颗粒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充盈缺损,部分或全部被造影剂包绕,呈等密度或低密度与脑脊液或脑实质相近;④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参与构成外侧面静脉吻合共有3型,Ⅰ型为大脑上静脉与中静脉间吻合,占34%(37/110);Ⅱ型为大脑上、中、下静脉间吻合,占49%(54/110);Ⅲ型为大脑上静脉间吻合,占33%(36/110)。浅表静脉间的吻合个体差异较大,单侧大脑半球浅表静脉吻合显示类型以1~3种居多(占84%,92/110),3种以上较少见(占7%,8/110),8%(7例)双侧大脑半球未发现任何类型的浅表静脉吻合。2.①横窦组大脑浅静脉:共361支,其中30.2%、50.1%和19.1%的脑浅静脉分别逆行、垂直或顺行注入上矢状窦;男女性别间脑浅静脉注入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浅静脉横径为(2.7±0.7)mm,纵径为(2.1±0.5)mm,横截面积为(5.7±2.9)mm2;女性脑浅静脉管径、横截面积明显小于男性;另有6例CTV资料未发现横窦上缘有脑浅静脉注入。②注入口处蛛网膜颗粒:Labbe静脉注入横窦入口处常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蛛网膜颗粒形成的充盈缺损;边界清晰,呈类圆形及不规则形,多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灶;③吻合静脉:Labbe静脉参与构成的浅表静脉吻合通常有3型,Ⅰ型为大脑中静脉与下静脉间吻合,占43%(47/110);Ⅱ型为大脑上静脉与下静脉间吻合,占9%(10/110);Ⅲ型为大脑上、中、下静脉间吻合,占49%(54/110)。3.①颅中窝组大脑浅静脉:共185支,所有脑浅静脉均顺行注入硬脑膜窦,男女性别间注入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脑中浅静脉横径为(2.9±0.6)mm,纵径为(2.5±0.5)mm,横截面积平均为(6.9±2.7)mm2;30~39岁、40~49岁、50~59岁三个年龄组的脑浅静脉管径与横截面积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颅中窝内蛛网膜颗粒:大多分布在脑膜中静脉窦、蝶顶窦、圆孔外侧及海绵窦;颗粒多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光镜下可将颗粒分为单个型和分叶型;显微解剖和CTV观察颅中窝内颗粒的平均数量分别为6.9和2.0个,CTV观察海绵窦内颗粒显示不清;③吻合静脉:Sylvian静脉参与构成的浅表静脉吻合通常有4型,大脑上中静脉间吻合、大脑中下静脉间吻合、大脑上中下静脉间吻合及大脑中浅静脉间吻合(仅占3%)。 结论①大脑浅静脉的管径、横截面积及注入角度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上矢状窦组脑浅静脉女性管径、横截面积及注入角度小于男性;20-29岁组S1段大脑浅静脉注入角度小于其它各年龄组;横窦组脑浅静脉女性管径与横截面积小于男性;大脑浅静脉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可能是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的形态学基础。②颅中窝内存在大量蛛网膜颗粒,主要分布在脑膜中静脉窦、蝶顶窦、圆孔外侧及海绵窦;CT能够显示颗粒的分布规律;脑浅静脉注入上矢状窦和横窦处的蛛网膜颗粒,是造成CTV检查引起脑浅静脉入口处显示不清的形态学基础。③大脑浅静脉吻合类型多样且个体差异较大,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个体化、多角度、完整、有效的显示其活体解剖学特点。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816.1
【部分图文】:

浅静脉,上矢状窦,无脑,前段


图 1 上矢状窦的分段a. CT 三维容积成像;b. CT-MIP 成像; S1有脑浅静脉注入的上矢状窦前段;S2无脑浅静脉注入的前缺乏段;S3有脑浅静脉注入的后段;S4无脑浅静脉注入的后缺乏段;SV 脑浅静脉;SSS 上矢状窦。Fig. 1 Segment of superior sagittal sinusa. CT-VR imaging; b. CT-MIP imaging; S1anterior SSS receiving a cluster of SVs; S2the anteriornontributary segment of SSS; S3posterior SSS receiving a cluster of SVs; S4the posteriornontributary segment of SSS; SV superficial cerebral vein; SSS superior sagittal sinus.S1段右侧脑浅静脉 1.5±0.8 支,左侧 1.4±0.9 支;S3段右侧脑浅静脉 3.2±0.9 支,左侧 3.2±1.1 支;经 t 检验,各组两侧脑浅静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S1段脑浅静脉女性 2.4±1.5 支,男性 2.4±1.5 支;S3段脑浅静脉女性 6.5±1.7 支,男性5.8±1.7 支;不同性别间脑浅静脉的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上矢状窦,浅静脉,积分,成像


图 2 上矢状窦组大脑浅静脉注入角度的 CT 积分成像a. 女性,25 岁,S1段脑浅静脉分别逆行(41°)与垂直(90°)注入上矢状窦;b. 男性,43 岁,S1段脑浅静脉顺行(122°)注入上矢状窦;c. 女性,41 岁,S3段脑浅静脉逆行注入上矢状窦;d. 男性,46 岁,S3段脑浅静脉逆行注入上矢状窦。Fig. 2 CT-Integral imaging of the angle of SVs drain into SSS

浅静脉,横截面积,管径,成像


图 11 S3段脑浅静脉的管径与横截面积a, c. MPR 成像,41 岁,男性,S3段脑浅静脉的管径与横截面积测量;b, d. MPR 成像,40 岁,女性,S3段脑浅静脉的管径与横截面积测量。Fig. 11 The diameter and CSA of superficial cerebral veins drain into S3a, c. MPR imaging, 41 year, male, diameter and CSA measurement of SV in S3;b, d. MPR imaging, 40 year, female, diameter and CSA measurement of SV in S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虎;单涛;丰育功;;大脑浅静脉吻合静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孟雷;李哲;李修彬;;大鼠蛛网膜颗粒在颅内的分布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改变[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7期

3 邴晶;王勇;谭晓天;;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苏红军;赵琨;;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状[J];临床医学;2009年07期

5 邓雪飞;韩卉;陶伟;庞刚;刘坤鹏;刘斌;陈方宏;张铭;;Labb?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J];解剖学报;2007年06期

6 陶伟;韩卉;邓雪飞;陈方宏;庞刚;刘斌;赵红;;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J];解剖学杂志;2007年03期

7 于爱红;李坤成;朴常福;;脑静脉窦血栓的磁共振表现及误漏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年12期

8 杨飞;刘斌;;64层CT正常颅内静脉成像[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年12期

9 刘君;陈亚亮;王新高;;2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高培毅;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2880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80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1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