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测量正常前列腺、中央腺及外周带各径线值,建立正常前列腺各径线标准,为MRI评价前列腺增生提供参考值。 2、测量增生前列腺、中央腺及外周带各径线值,研究不同程度增生与各径线间的关系。 3、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强度,探讨T2信号强度与年龄变化关系。 材料与方法: 1、正常前列腺MRI研究:选取217例无任何泌尿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无尿路刺激、无排尿困难、无并发症之一)的“正常”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段分为七组:第一组(20-29岁,n=22),第二组(30-39岁,n=29),第三组(40-49岁,n=47),第四组(50-59岁,n=45),第五组(60-69岁,n=37),第六组(70-79岁,n=22),第七组(80岁及以上n=15)。MRI测量前列腺及中央腺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面积,外周带的五点及七点处宽径以及面积,并计算其体积以及外周带占前列腺总体积的比例。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 2、良性前列腺增生MRI研究:选取78例有泌尿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有尿路刺激、有排尿困难、有并发症之一)的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段分为五组:第一组(40-49岁,n=13),第二组(50-59岁,n=17),第三组(60-69岁,n=25),第四组(70-79岁,n=15),第五组(80岁及以上n=8)。MRI测量前列腺及中央腺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面积,外周带的左侧五点及右侧七点处宽径以及面积,并计算其体积以及外周带占前列腺总体积的比例。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再按增生程度分组Ⅰ度(n=10,平均年龄55.5岁),Ⅱ度(n=50,平均年龄60.48岁),Ⅲ度(n=12,平均年龄73.33岁),Ⅳ度(n=6,平均年龄81.33岁)。比较不同增生程度与正常组间的各径线MR测量值的关系。 3、正常组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强度研究:选取217例(病例同1)的正常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段分为七组(分组同1)。MRI测量闭孔内肌、臀肌、外周带的T2信号强度,并计算外周带的相对信号强度,即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臀肌的比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 结果: 1、年龄因素致正常前列腺各径线MR测量值变化的相关研究:正常组前列腺平均左右径为4.15±0.48cm,前后径为2.66±0.49cm,上下径为2.53±0.43cm,总体积为25.49±8.33cm3,不同年龄段前列腺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体积有统计学意义(P0.000 )。正常组前列腺中央腺平均左右径为2.48c±0.45m,前后径为1.98±0.36cm ,上下径为2.04±0.33cm,体积为12.37c±3.03cm3。不同年龄段前列腺的中央腺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体积有统计学意义(P0.000 )。正常组前列腺的外周带宽径左侧为1.15±0.25cm,右侧为1.16±0.23cm,体积为14.14±4.10 cm3。不同年龄段前列腺的外周带左右宽径有统计学意义(P0.000 )。正常组前列腺外周带占前列腺总体积的比例为55.92±0.07%。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外周带占前列腺总体积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年龄因素致正常前列腺的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及臀肌的T2信号强度比分别为4.97±1.33、2.80±0.68。前列腺的外周带T2信号强度随年龄增大先增高后略减低。大部分信号均匀,但也可见信号欠均匀,占6.5%。 3、前列腺被膜为一线状短T2信号带,为不连续的线状影,在前列腺尖部的两侧和后面厚,体部薄,底部最薄,膀胱颈及和精囊连结的部位前列腺被膜不确切,前列腺尖部的前面没有前列腺被膜。 4、年龄因素及增生程度与前列腺各径线MR测量值的相关性研究:增生组前列腺平均左右径4.95±0.56cm、前后径3.30±0.81cm、上下径3.06±0.77cm、体积42.44±22.78cm3 ;前列腺中央腺平均左右径3.28±0.83cm、前后径2.62±0.70cm、上下径2.63±0.72cm、体积24.21±17.78cm3均大于正常组MR测量值。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及中央腺的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及体积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外周带宽径左侧为1.18±0.28cm,右侧为1.17±0.31cm,体积为18.28±6.44 cm~3,略大于正常组。不同年龄段、左右宽径以及体积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2、0.009)。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外周带占前列腺总体积的比例为46.40±10.25%,较正常组明显减小。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外周带占前列腺总体积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程度增生前列腺及中央腺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体积MR测量值各项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与Ⅰ度增生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体积无统计学意义。 5、良性前列腺增生MRI表现:78例前列腺增生均发生在中央腺,前列腺体积增大,以中央腺体积为主,信号不均匀,外周带常受压变薄甚至消失,信号可减低,增生结节T2WI可呈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 结论: 1、正常前列腺: 1.1、不同年龄段前列腺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体积有统计学意义(P0.000),前列腺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5。不同年龄段中央腺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体积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央腺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6。不同年龄段的外周带体积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周带体积占前列腺总体积比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小,两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21。外周带左右宽径、体积及相对T2信号强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关系。 1.2、MRI可以清楚显示前列腺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在T2WI,可以区分中央腺、外周带、纤维基质带。前纤维肌质带随年龄增大逐渐变小甚至可显示不清 1.3、外周带宽径随年龄的变化有先变大后减小趋势,T2信号强度随年龄增大有先增高后减低趋势,可出现局灶性信号减低(本组发生率为6.5%)。 1.4、前列腺被膜在前列腺不同部位的表面厚薄不一而且是不完整的。 2、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2.1、增生前列腺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体积均大于正常组MR测量值。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体积及中央腺体积增生程度愈重,70岁以后前列腺增生尤为明显。 2.2、Ⅰ度增生与正常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体积无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的大小可正常或略有增大,仅表现为中央腺信号异常,此时DRE易漏诊;正常组与其它不同程度前列腺增生组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 2.3、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移行带, MRI上表现为中央腺体积的增大,中央腺占前列腺总体积比可作为判断是否存在前列腺增生和判断增生程度的指标。外周带可变薄甚至消失,信号可减低。前纤维肌质带变薄甚至消失。 2.4、良性前列腺增生结节可因组织成分不同而有不同MRI表现,在T2WI可为低信号、中等信号、高信号。中等及高信号结节周围可见短T2假包膜,低信号结节周围未见明显假包膜,但边界仍清。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R445.2
【部分图文】: 前列腺前后径及左右径
前列腺中央腺前后径及左右径
前列腺及中央腺上下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大庆;孔令春;任明丽;原聚祥;;3.0T MRI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0年09期
2 李剑英;彭琨;冯艳林;沈伟;韩巧云;许鹏义;;MRI、MRS对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J];中外医疗;2011年22期
3 周芳;张同华;陈建新;徐正道;胡惠良;胡翼江;陈瑛;;前列腺炎的MRI及MRS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9期
4 张丽娜;刘爱连;;腹部磁共振弹性成像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5 陈曦;武轶非;;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谱成像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6 刘汀;王霄英;郭雪梅;佟艳军;李飞宇;蒋媛嫄;;MRI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性的系统评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7期
7 吴建明;马周鹏;滕华英;章顺壮;朱建忠;;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灶ADC值的初步定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6期
8 马周鹏;章顺壮;滕华英;邱鹏根;周建军;;磁共振DWI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年08期
9 ;轻快散步可延缓前列腺癌的进展[J];健身科学;2011年07期
10 ;多吃鱼可预防前列腺癌恶化[J];婚育与健康;2011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小强;茶多酚对前列腺癌PC-3M系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雪飞;荧光原位杂交在尿路上皮癌及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解杰;体外藻酸钙模拟前列腺癌骨转移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怀政;FGF8b对上皮—间质表型转化的调控及对前列腺癌侵袭转移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顾正勤;抗人前列腺干细胞抗原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李晓鸣;前列腺癌中RANK/RANKL/OPG的表达与前列腺癌侵袭及骨转移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7 常征;MiR-221在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转变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8 张晓波;HSF1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郁建迪;17-β雌二醇联合5-氮胞苷调控ERβ及p75NTR的表达并诱导22Rv1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黄昕;基质VEGF-C和C-C趋化因子受体7介导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小平;前列腺的磁共振测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2 韦骏;联合应用体表相控线圈3D-MRS、常规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及Kappa统计量评价[D];兰州大学;2009年
3 郑岗;在不同PSA水平骨扫描和MRI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比较[D];南昌大学;2008年
4 黄晖;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胡瑞;槲皮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蒲永昌;尿液PCA3基因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D];佳木斯大学;2010年
7 黄耀林;前列腺癌预后影响因素的Cox模型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8 喻燕波;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江西医学院;2004年
9 许爱辉;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地钱素M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樊晓栋;近距离放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88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