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功能性MRI.CT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2:59
   第一部分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功能性MRI研究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血流灌注成像(PWI)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及再灌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病理学基础,并且观察缺血再灌注对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材料和方法:65只SD大白鼠随机分6组,线栓法制作右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A、B、C、D组(各10只)分别为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I2h/R2h、I2h/R24h,C组为I2h/R2h、I2h/R24h、I2h/R7d,D组为I6h/R2h、I6h/R24h。各组于再灌注前、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行DWI、PWI、T1WI、T2WI扫描,并与TTC染色及病理检查比较。E组(15只)每5只分别为I2h/R2h、I2h/R24h、I2h/R7d,F组(10只)每5只分别为I6h/R2h、I6h/R24h采用流式细胞仪行神经元凋亡的测定。结果:B组再灌注后D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再灌注前后ADC值无明显改变(p0.05)。C组再灌注7天时6只大鼠DWI见高信号,但ADC图未见异常。D组再灌注后DWI异常信号面积较前增大(p0.05),再灌注前后ADC值无明显改变(P0.05)。D组感兴趣区ADC值明显低于B组(P0.05)。B、D组再灌注24小时DWI异常信号区与TTC失染区相对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再灌注前B、D组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灌注缺损,其缺损范围无明显差别(P0.05),B组P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大于DWI异常信号区(P0.05),D组PWI与DWI异常信号相对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再灌注后B、C组CBF、CBV图基本恢复正常,MTT图显示局部血流时间延长,D组较B、C组血流恢复更不均匀、不完全,局部存在灌注缺损。E组I2h/R2h、I2h/R24h、I2h/R7d缺血侧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8%、41.11%、14.82%,I2h/R24h时细胞凋亡达到高峰,I2h/R7d时凋亡比率有所下降。F组I6h/R2h缺血侧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28.71%)较I6h/R24h(21.99%)为高。结论: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脑损伤程度加重,大鼠缺血2小时再灌注能够部分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而缺血6小时再灌注则加重缺血性脑损伤。DWI能反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的变化,PWI能反映再灌注后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第二部分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MRI与STAT1/STAT3激活的研究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R445
【部分图文】:

神经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凋亡


可见少数凋亡细胞。四、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结果(图20)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DNA断裂百分率结果显示(图21),E组缺血2小时再灌注2小时、24小时、7天缺血侧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8%、41.11%、14.82%,在缺血2小时再灌注24小时细胞凋亡达到高峰,7天时凋亡比率有所下降。F组缺血6小时再灌注2小时缺血侧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28.71%)较24小时(21.99%)为高。图21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神经细胞凋亡的FCM检测结果

示意图,颈总动脉,尼龙,颈内动脉


图1大鼠MCAO模型制作示意图,在右侧颈总动脉近动脉分叉处插入尼龙栓线,向颈内动脉插入,深度距分叉处约18至20~。图2Dwi、ADC图(冠状位,下同),假手术组显示鼠脑两侧半球信号

示意图,半球,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Dwi、ADC图(冠状位,下同),假手术组显示鼠脑两侧半球信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学宏,冯敢生,孔祥泉,江利,徐海波,李丽云;急性脑缺血表观扩散系数成像的实验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0年02期

2 张云亭,全冠民;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源性水肿MRI与脑组织VEGF表达[J];放射学实践;2003年12期

3 陈星荣,沈天真;脑梗死的影像学[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年01期

4 徐凯,黄海东,沈天真,陈星荣;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MRI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6期

5 周林江,沈天真,陈星荣;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年03期

6 高培毅,梁晨阳,林燕,袁芳,胡凌;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08期

7 韩鸿宾,谢敬霞;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年06期

8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2889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89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