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7 20:05
本文关键词:双源CT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利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正常人椎基底动脉存在的侧支吻合及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开放并代偿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并代偿的方式及特征,为临床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各种搭桥手术的可能性提供参考。并探讨双源螺旋CT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ECTA)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0年7月25日~2012年7月25日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双源螺旋CT室行头颈DECTA检查的病例,其中临床提示后循环缺血,且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70%的患者共10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同期60例行DECTA检查椎基底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对血管病变部位、侧支循环的有无、侧支循环类型、狭窄程度、病变数量、有无后循环脑梗死等进行分组统计,探讨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可能出现的侧支循环代偿模式。 结果:(1)103例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均成功完成了DECTA检查,除2例有恶心、头晕、右手麻木、心率加快、皮肤红疹等轻微过敏反应外,其他都无明显不适感。 (2)在60例正常对照者中,观察到椎基底动脉侧支吻合28例,其中枕动脉降支与颈深动脉肌支吻合最后再汇入椎动脉V3段13例,枕动脉的分支直接与椎动脉吻合3例,颈深动脉分支直接与椎动脉吻合8例,甲状颈干及其分支颈升动脉与椎动脉吻合4例,没有观察到明显侧支吻合的对照者共32例。 (3)103例患者中,椎动脉全程多发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共33例(占32.05%),其中椎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包含椎动脉全程病变者33例)62例(占60.19%),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包含椎动脉全程病变者33例)74例(占71.84%),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者14例(13.59%) (4)在103例患者中,共观察到侧支循环开放并代偿的病例57例,其中有两种以上的侧支开放并代偿的病例18例,侧支的类型主要有后交通动脉34例,小脑后下动脉增粗代偿14例,对侧椎动脉显著增粗代偿4例,颈深动脉与椎动脉吻合代偿7例,甲状颈干及其分支颈升动脉与椎动脉吻合代偿5例,枕动脉与椎动脉吻合代偿4例,咽升动脉与椎动脉吻合代偿2例,脊髓前动脉增粗代偿3例,大脑中动脉、后动脉通过软脑膜支形成吻合2例(烟雾病患者),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软脑膜支形成吻合3例,自主动脉弓发出一支血管上行至第四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吻合1例。 (5)对103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是否发生后循环供血区梗死与有无侧支循环建立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无侧支循环发生脑梗死比有侧支循环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明显增多;10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有无侧支循环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椎动脉病变数量与有无侧支循环差异不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双源螺旋DECTA空间分辨率高,大范围薄层容积扫描、MIP、MPR、带骨及去骨VR等技术可以辨识≥0.4mm的细微解剖结构,对椎基底动脉的细小分支吻合显示的更加清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2)在正常人椎动脉颅外段中,可以观察到枕动脉降支与颈深动脉肌支吻合最后再汇入椎动脉V3段,枕动脉的分支直接与椎动脉吻合,颈深动脉直接与椎动脉吻合,甲状颈干及其分支颈升动脉与椎动脉吻合4种吻合方式,说明正常人的椎基底动脉在生理状态下与周围的血管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吻合,通常这些血管较细小,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潜在的侧支吻合血管处于休眠状态,当某支颅内外的血管出现进行性狭窄时,这些侧支吻合血管逐渐代偿供血。仅吻合血管直径1mm时才能有效提供侧支血流并进行代偿。 (3)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等病理状态下,也可以观察到生理状态下存在的几种血管吻合方式及其他一些吻合血管,仅吻合血管管径增粗,直径lmm时才考虑为侧支循环开放并发挥代偿作用,椎动脉颅内段侧支循环开放并代偿主要以后交通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为主,颅外代偿主要为甲状颈干、颈深动脉、枕动脉与椎动脉吻合为主。 (4)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无侧支循环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比有侧支循环者发生脑梗塞的概率大;闭塞组患者出现侧支循环的概率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说明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越高,出现侧支的概率越大。
【关键词】:双源螺旋CT 双能量成像技术 椎基底动脉 侧支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816.2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4-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4
- 第一部分 前言14-16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16-19
- 2.1 研究对象16
- 2.1.1 一般材料16
- 2.1.2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16
- 2.2 研究方法16
- 2.3 检查设备及方法16-17
- 2.3.1 DECT扫描参数16-17
- 2.3.2 DECT扫描步骤17
- 2.4 影像学评价17-18
- 2.4.1 脑动脉狭窄判定标准17-18
- 2.4.2 侧支分级标准18
- 2.4.3 侧支评定方法18
- 2.5 统计学处理18-19
- 第三部分 结果19-24
- 3.1 一般情况19
- 3.2 正常对照者生理状态下出现的侧支吻合类型19-20
- 3.3 患者中血管狭窄部位统计20-21
- 3.4 患者在病理状态下出现的侧支吻合类型21-22
- 3.5 分组比较22-24
- 3.5.1 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的关系22-23
- 3.5.2 单侧椎动脉病变或双侧椎动脉病变与侧支循环关系23
- 3.5.3 病变程度与侧支循环的关系23-24
- 第四部分 讨论24-31
- 4.1 正常人在生理状态下椎动脉各段、基底动脉的分支及吻合24-25
- 4.2 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在病理状态下出现的侧支吻合及代偿25-26
- 4.3 影响侧支循环形成并代偿的主要因素26-27
- 4.4 椎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的治疗27-29
- 4.4.1 药物治疗27-28
- 4.4.2 外科手术治疗28
- 4.4.3 血管内治疗28-29
- 4.5 DECTA与DSA的对比研究29
- 4.6 DECTA的优势及不足29-31
- 第五部分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7
- 附图37-43
- 综述43-57
- 参考文献52-57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天理,钱怡宁,张茁;弥散加权MR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诊断价值的研究[J];北京医学;2002年05期
2 朱青峰;王国芳;王千;边世春;;脑动脉狭窄相关因素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9年03期
3 郑玲;顾海峰;杨刚;李林;周长圣;张龙江;卢光明;;双源CT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新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4期
4 姜卫剑,王拥军,杜彬,戴建平,王素香,王保国,王桂红,金e,
本文编号:331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33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