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及特异性抗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09:00

  本文关键词: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及特异性抗体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滥用增多,其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近期研究认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间的交叉过敏反应应主要归因于其相似的侧链结构,而有关R1侧链结构在两类药物交叉过敏反应中的角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本研究拟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病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评价侧链结构在交叉过敏反应中的地位。 方法 本文采用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分别检测了420例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和80例正常人以及34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和87例正常人体内8种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BPO、PVO、APO、AXO、BPA、PVA、APA、AXA)以及11种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CEXO、CLO、CEZO、CPZO、CTO、CZO、CXO、CEXA、CLA、CEZA、CPZA),采用RAST抑制试验检测了4例典型过敏病人4种青霉素类抗生素(BP、PV、AP、AX)、7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EX、CL、CEZ、CPZ、CT、CZ、CX)以及2种母核结构(6-APA、7-ACA)、4种侧链结构(PHA、PHOA、NPG、PHPG)的抑制率。 结果 1.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 1.1过敏反应与特异性IgE抗体 454例过敏病例中,除了CPZO-IgE抗体外,其他18种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中BPO-IgE抗体检出阳性率最高,,为28.63%,APA-IgE抗体阳性率最低,仅为8.81%;在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中CPZA-IgE抗体检出阳性率最高,为8.15%,CPZO-IgE抗体阳性率最低,仅为2.64%。其中,420例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中有291例(69.29%)至少一种β-内酰胺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269例(64.05%)至少一种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95例(22.62%)至少一种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34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中,33例(97.06%)至少一种β-内酰胺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19例(55.88%)至少一种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32例(94.12%)至少一种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血清中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和β-内酰胺类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P0.01),而两类过敏病人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皮肤试验、过敏反应症状、敏反应类型、性别与IgE抗体 454例过敏病人按皮试结果分为皮试阳性(307例)和皮试阴性两组(14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264例)和女性(190例)两组;147例有过敏史病人中,根据过敏反应症状将其分为过敏性休克(29例)、荨麻疹(74例)和其他症状(44例)三组,按过敏反应类型将其分为速发型(77例)和迟发型(70例)两组。虽然有几种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在组间存在差异(P0.05),但β-内酰胺、青霉素、头孢三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在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抗原决定簇种类与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 检测1种β-内酰胺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28.64%(108例);检测19种β-内酰胺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71.37%(324例)。结果显示,所检测抗原种类为1-8种时,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决定簇种类的增多而显著性增高(P0.05),9种以上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种类的增多而趋于饱和。 2.青霉素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交叉过敏反应 2.1总交叉过敏反应情况 454例过敏病人中有90例(19.82%)存在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对具有相同或相似侧链结构抗生素的次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进行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PA-IgE与AXA-IgE,APA-IgE与CEXA-IgE,AXA-IgE与CEXA-IgE,BPA-IgE与CLA-IgE水平均正相关(P0.05),且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体阳性组头孢氨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抗体阴性组(P0.05),而青霉素G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头孢噻吩抗体阳性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青霉素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情况 420例青霉素过敏病人中有73例(17.38%)存在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有95例(22.62%)至少一种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其中,APA与CLA、CPZA交叉阳性率最高,为25.64%,BPO与CTO交叉阳性率最低,为2.46%;CPZA-IgE抗体检出阳性率最高,为7.38%,CTO-IgE抗体检出阳性率最低,为2.62%。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组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阴性组(P0.01)。而青霉素类主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阳性组与次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阳性组间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头孢主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头孢次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6例有过敏史的病人中,根据过敏反应症状将其分为过敏性休克(27例)、荨麻疹(62例)和其他症状(37例)三组,荨麻疹组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症状组(P0.01666),而皮试阳性组与阴性组、速发型过敏反应组与迟发型过敏反应组、男性组与女性组间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具有相同或相似侧链结构抗生素的次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的相关性分析发现,APA-IgE与AXA-IgE,APA-IgE与CEXA-IgE,AXA-IgE与CEXA-IgE,BPA-IgE与CLA-IgE水平均正相关,且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体阳性组头孢氨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抗体阴性组(P0.05),而青霉素G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头孢噻吩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青霉素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情况 34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病人中,检测1种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35.29%(12例);检测11种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94.12%(32例)。结果显示,所检测抗原种类为1-4种时,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决定簇种类的增多而显著性增高(P0.05),5种以上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种类的增多而趋于饱和。34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病 人中有18例(52.94%)存在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32例(94.12%)至少一种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19例(55.88%)至少一种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其中,BPO-IgE、AXO-IgE抗体检出阳性率最高,为23.53%;而PVA-IgE抗体检出阳性率最低,为0%。除CLO-IgE和CPZO-IgE抗体外,其余9种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水平,病人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头孢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皮试阳性组与阴性组、速发型过敏反应组与迟发型过敏反应组、男性组与女性组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青霉素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机制 特例646多种青霉素及头孢抑制剂,各侧链结构以及母核结构的抑制率均较高。推测病例646应用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可能发生广泛的交叉过敏反应,此与母核结构和侧链结构均有较大关系。 特例H11抑制剂浓度100mmmol/L时,PG(56.35%),PV(57.87%),AP(69.54%),CEX(57.87%),CZ(72.44%),CX(56.85%)的抑制率较高,且母核结构7-ACA和6-APA的抑制率也较高,而几种侧链结构抑制率较低。推测该过敏病人发生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与此类药物的母核结构关系密切。 特例1112,CEX的抑制率最高,达76.58%;AX次之,而侧链结构NPG、PHPG的抑制率远远高于母核结构6-APA、7-ACA以及侧链结构PHA、PHOA的抑制率。推测该过敏病人使用AX和CEX会发生交叉过敏反应与该病人体内IgE抗体特异性识别这两种药物的侧链结构有关。 特例H166,CL的抑制率最高,在100mmol/L时达77.10%,而其他10种抗生素抑制率及各侧链结构以及母核结构的抑制率均较低,推测该过敏病人使用除CL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会发生过敏反应。该病人CLO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可能与其体内特异性IgE抗体识别整个CL药物分子有关。 结论 1.RAST检测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灵敏度、特异性好,可辅助临床诊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 2.青霉素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交叉过敏反应率达19.82%; 3.头孢菌素类特异性IgE抗体对药物分子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侧链结构 在交叉过敏反应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青霉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交叉过敏反应 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 IgE抗体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95.3;R817.4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4
  • 论文部分 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及特异性抗体的研究14-95
  • 引言14-15
  • 材料与方法15-20
  • 结果20-85
  • 讨论85-90
  • 结论90
  • 参考文献90-95
  • 综述部分95-109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新近研究进展95-105
  • 参考文献105-109
  • 中英对照一览表109-110
  • 致谢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强;颜为萍;陈萍;;头孢类抗生素用后饮酒致双硫仑反应38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0年S2期

2 杨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尿毒症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08期

3 赖庆敏;王晓玲;;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初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26期

4 白红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肾脏损伤[J];北方药学;2011年08期

5 张兴艳;王霆;李苌清;陈昭丽;;青霉素类抗生素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1年07期

6 付远清;;2010年我院门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15期

7 吴金荣;武翠灵;王敏;张玲;;常用抗生素对320株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分析[J];山西中医;2008年S1期

8 叶仙珍;;23例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护理与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9 李春国;周飞;;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患者抗生素脑病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8期

10 闫小艳;高会洲;冯吉利;杨霞;杨科武;;WT-L1与Co(Ⅱ)-L1的光谱表征及催化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动力学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海灵;郜娜;;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交叉过敏反应[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康晶;李晓舟;汤洁莉;张忆华;;化学发光法检测牛奶中的氨苄青霉素残留[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庄江兴;李文岗;邱凌;钟雪;周晶晶;陈清西;;三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酪氨酸酶抑作用[A];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暨邹承鲁诞辰85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王春光;张铁;韩伟;翟向和;李清艳;吕建存;;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监测[A];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田鑫;乔海灵;;青霉素过敏反应与食入性气源性致敏原过敏反应的相关性[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杜娟;;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9年呼吸系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佘月坤;田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胶囊剂控制菌检查方法的探讨[A];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三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C];2008年

8 张苏华;王笑宇;郭良;;危重病监护病房的细菌耐药监测及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四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9 ;第三部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A];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王成立;王海霞;孙守礼;王继英;张印;王怀中;;猪链球菌的分离和药敏试验[A];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养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屠巴丽;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干荣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医院用药唱主角[N];医药经济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胡芳;华药与帝斯曼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药品是怎样命名的[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程元;头痛发热,能不能用阿莫西林[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常药师;孕妇感染怎么办?[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陶剑虹 吴捷;需求稳步增长市场有待细分[N];医药经济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雁客;通知已下 药价何时降[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9 余虹;新型青霉素类抗生素——喷沙西林[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10 杜乾君;前列腺炎为什么难治?[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明亮;青霉素过敏反应与IL-12、IL-18、IL-8R的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相端;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及特异性抗体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田鑫;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3 薛哲;头孢磺啶钠的合成工艺研究及新的头孢类化合物的制备[D];南昌大学;2008年

4 郝丽芬;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构效/构动关系及分子设计[D];四川大学;2005年

5 张跃文;青霉素过敏反应与IL-4、IL-13、IFN-γ及其相关基因多态性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6 普珍;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秦川;SELEX技术筛选青霉素类抗生素适体及其运用方法的初步探索[D];西南大学;2008年

8 段慧;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法测定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新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温强;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与IL-10及其基因多态性[D];郑州大学;2005年

10 李志;青霉素类交叉过敏反应机制及特异性IgE抗体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及特异性抗体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332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b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