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联合不同压力注水法诊断婴儿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疾病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1-09-06 04:53
目的探讨胃肠道高频彩超联合不同压力注水法对1岁以下婴儿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及阳江市妇幼保健院拟诊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行胃肠彩超检查的113例1岁以下患儿的资料,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两组:常规高频彩超检查组(72例)与高频彩超联合不同容量注水检查组(41例)。对比两组及不同容量注水法对婴儿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高频彩超联合不同容量注水法诊断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患儿共16例(诊断阳性符合率达88. 9%);常规高频彩超组诊断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患儿共14例(诊断阳性符合率为60. 9%),两种方法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注水前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为44. 4%(8/18),注水10 m L后的诊断阳性符合率为61. 1%(11/18),再次注水20 m L后的诊断阳性符合率为88. 9%(16/18),三组方法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胃肠道高频彩超联合不同压力注水法与常规高频彩超相比,更能有效提高婴儿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疾病的诊断率。
【文章来源】: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25(04)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出生10 d新生儿超声检查图像
婴儿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多为先天性疾病引起,少部分为非器质性病变,其共同超声表现为胃潴留、梗阻近段肠管扩张、梗阻远段肠管充盈差;但由于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仍有肠气进入肠腔,受患儿哭闹、肠气增多等因素影响,病变部位常显示不清。通过胃肠内注入NS(或饮水后检查),可以促进肠气的排空,并了解胃肠蠕动情况(详见图1)。图1所示:1名3 d大的新生儿,因生后进食后反复呕吐住院治疗,后经手术确诊为不完全型环状胰腺。其术前超声显现:注水前超声检查可见受肠气过多影响,幽门管及十二指肠显示欠清(图1A)→胃管内注入水10 m L后可见幽门管打开,但由于患儿胃肠蠕动减慢,注水后观察10 min患儿胃内液体仍一直未能通过十二指肠降部(图1B)→再次注入水20 m L→观察5~10 min,可见液体大部分未能通过十二指肠降部,并见胰头呈C型半环绕十二指肠(图1C)。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超声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呈螺旋状走行,彩色多普勒呈“漩涡征”(图2)。CHPS超声可见幽门管短轴呈“靶环征”,长轴呈“宫颈征”。在研究病例中1例10 d大新生儿在注水前幽门形态与CHPS相似(图3A),注水10 m L时观察液体仍未能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但再注水20 m L后随着胃压力增高,可见幽门管逐渐打开,液体缓慢流入十二指肠,该患者后临床确诊为幽门痉挛(图3B),可见注水压力的不同对鉴别假性幽门肥厚有一定帮助。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超声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呈螺旋状走行,彩色多普勒呈“漩涡征”(图2)。CHPS超声可见幽门管短轴呈“靶环征”,长轴呈“宫颈征”。在研究病例中1例10 d大新生儿在注水前幽门形态与CHPS相似(图3A),注水10 m L时观察液体仍未能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但再注水20 m L后随着胃压力增高,可见幽门管逐渐打开,液体缓慢流入十二指肠,该患者后临床确诊为幽门痉挛(图3B),可见注水压力的不同对鉴别假性幽门肥厚有一定帮助。图3 出生10 d新生儿超声检查图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EUS儿科应用现状[J]. 王婷,唐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05)
[2]超声造影在婴幼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治中的价值[J]. 刘伟宗,贡雪灏,李征毅,周鹏.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03)
[3]腹部超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价值[J]. 邹全,王玉平,冯菲,邓龙,马苏美.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7(12)
[4]超声检查对新生患儿肥厚性幽门狭窄和幽门痉挛的鉴别诊断分析[J]. 黄杨,朱小虎,周成香,游岚岚,周江英,邓国清.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09)
[5]189例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J]. 吴雪丽,高平明,高晓燕,黄润忠,张水堂,钟焕琼,廖友明,吴龙耀,肖厚兰,吴时光,麦智广,周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05)
[6]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J]. 楼叶琳,周一波,胡洋,陶肖樱,胡东来.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6 (04)
[7]高频超声联合胃肠充盈法诊断小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性疾病的价值[J]. 段星星,李皓,夏清蓉,何静波,陈文娟.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6 (02)
[8]1531例儿童消化道畸形的超声诊断分析[J]. 张雪华,陈文娟,张号绒,刘凌萍,杨芳,张杰.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12)
[9]高频超声对新生儿环状胰腺的诊断价值[J]. 段星星,李皓,陈文娟,何静波,陈丽丽.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08)
[10]超声诊断幽门痉挛的价值[J]. 张韩珉,吴松雷,胡波.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05)
本文编号:3386787
【文章来源】: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25(04)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出生10 d新生儿超声检查图像
婴儿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多为先天性疾病引起,少部分为非器质性病变,其共同超声表现为胃潴留、梗阻近段肠管扩张、梗阻远段肠管充盈差;但由于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仍有肠气进入肠腔,受患儿哭闹、肠气增多等因素影响,病变部位常显示不清。通过胃肠内注入NS(或饮水后检查),可以促进肠气的排空,并了解胃肠蠕动情况(详见图1)。图1所示:1名3 d大的新生儿,因生后进食后反复呕吐住院治疗,后经手术确诊为不完全型环状胰腺。其术前超声显现:注水前超声检查可见受肠气过多影响,幽门管及十二指肠显示欠清(图1A)→胃管内注入水10 m L后可见幽门管打开,但由于患儿胃肠蠕动减慢,注水后观察10 min患儿胃内液体仍一直未能通过十二指肠降部(图1B)→再次注入水20 m L→观察5~10 min,可见液体大部分未能通过十二指肠降部,并见胰头呈C型半环绕十二指肠(图1C)。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超声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呈螺旋状走行,彩色多普勒呈“漩涡征”(图2)。CHPS超声可见幽门管短轴呈“靶环征”,长轴呈“宫颈征”。在研究病例中1例10 d大新生儿在注水前幽门形态与CHPS相似(图3A),注水10 m L时观察液体仍未能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但再注水20 m L后随着胃压力增高,可见幽门管逐渐打开,液体缓慢流入十二指肠,该患者后临床确诊为幽门痉挛(图3B),可见注水压力的不同对鉴别假性幽门肥厚有一定帮助。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超声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呈螺旋状走行,彩色多普勒呈“漩涡征”(图2)。CHPS超声可见幽门管短轴呈“靶环征”,长轴呈“宫颈征”。在研究病例中1例10 d大新生儿在注水前幽门形态与CHPS相似(图3A),注水10 m L时观察液体仍未能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但再注水20 m L后随着胃压力增高,可见幽门管逐渐打开,液体缓慢流入十二指肠,该患者后临床确诊为幽门痉挛(图3B),可见注水压力的不同对鉴别假性幽门肥厚有一定帮助。图3 出生10 d新生儿超声检查图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EUS儿科应用现状[J]. 王婷,唐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05)
[2]超声造影在婴幼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治中的价值[J]. 刘伟宗,贡雪灏,李征毅,周鹏.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03)
[3]腹部超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价值[J]. 邹全,王玉平,冯菲,邓龙,马苏美.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7(12)
[4]超声检查对新生患儿肥厚性幽门狭窄和幽门痉挛的鉴别诊断分析[J]. 黄杨,朱小虎,周成香,游岚岚,周江英,邓国清.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09)
[5]189例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J]. 吴雪丽,高平明,高晓燕,黄润忠,张水堂,钟焕琼,廖友明,吴龙耀,肖厚兰,吴时光,麦智广,周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05)
[6]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J]. 楼叶琳,周一波,胡洋,陶肖樱,胡东来.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6 (04)
[7]高频超声联合胃肠充盈法诊断小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性疾病的价值[J]. 段星星,李皓,夏清蓉,何静波,陈文娟.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6 (02)
[8]1531例儿童消化道畸形的超声诊断分析[J]. 张雪华,陈文娟,张号绒,刘凌萍,杨芳,张杰.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12)
[9]高频超声对新生儿环状胰腺的诊断价值[J]. 段星星,李皓,陈文娟,何静波,陈丽丽.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08)
[10]超声诊断幽门痉挛的价值[J]. 张韩珉,吴松雷,胡波.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05)
本文编号:3386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33867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