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弥散张量成像在前列腺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4 23:09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正常前列腺空间结构显示的能力,并评估观察测量正常前列腺的外周带及中央叶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方法:11名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为30岁(年龄范围25岁-44岁),既往无前列腺疾病史。采用3.0T MR扫描仪,6通道腹部相控阵线圈,行轴位T2WI加脂肪抑制(FS)检查及轴位DTI扫描,在Neuro 3D软件中用“种子法”进行前列腺”纤维束”追踪,评估其价值,“ROI法”测量外周带及中央区FA值及ADC值,评估其差异性。结果:所有志愿者均成功获得DTT图像,DTT能很好显示正常前列腺“纤维束”走行的排列特点,在所有志愿者外周带及中央叶之间FA值及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叶ADC平均值(1.032±0.132)×10-3mm2/s显著低于外周带ADC平均值(1.505±0.187)×10-3mm2/s(P<0.01),外周带FA平均值0.1626±0.0227显著低于中央叶FA平均值0.2385±0.043...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前列腺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成像方法及后处理
1.2.1 MRI平扫
1.2.2 MR-DTI
1.2.3 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3.1 DTI概念及原理
3.2 b值设定
3.3 前列腺组织学及病理学特点
3.4 正常前列腺DTT表现
3.5 正常前列腺DTI表现
第二部分 扩散张量成像对前列腺癌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成像方法及后处理
1.2.1 MRI平扫
1.2.2 MR-DTI
1.2.3 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3.1 前列腺癌及良性增生组织学特征
3.2 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增生DTT分析
3.3 前列腺癌DTI表现及分析
3.4 DTI诊断效能ROC曲线分析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正常前列腺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 王锡臻,牛庆亮,王滨,刘金刚,赵坤媛,袁宇啸.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04)
[2]良性前列腺增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J]. 王锡臻,牛庆亮,沈蓁,刘金刚,李海庆,王滨. 磁共振成像. 2010(01)
[3]前列腺癌病理学的进展[J]. 蒋智铭,任加强,朱虹光,张惠箴.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10)
[4]前列腺腺癌的病理特征和分级[J]. 金行藻,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5(02)
[5]不同b值和扩散张量成像导出量的定量关系研究[J]. 李德军,包尚联,马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12)
[6]应重视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组织学研究[J]. 夏同礼. 中华医学杂志. 2004(05)
[7]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类[J]. 何祖根,郑闪,林冬梅.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3(05)
[8]50例正常中青年前列腺组织学观察——对临床病理诊断的含义[J]. 马骏,黄受方,张长淮,邵强.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9(02)
本文编号:3495538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前列腺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成像方法及后处理
1.2.1 MRI平扫
1.2.2 MR-DTI
1.2.3 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3.1 DTI概念及原理
3.2 b值设定
3.3 前列腺组织学及病理学特点
3.4 正常前列腺DTT表现
3.5 正常前列腺DTI表现
第二部分 扩散张量成像对前列腺癌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成像方法及后处理
1.2.1 MRI平扫
1.2.2 MR-DTI
1.2.3 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3.1 前列腺癌及良性增生组织学特征
3.2 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增生DTT分析
3.3 前列腺癌DTI表现及分析
3.4 DTI诊断效能ROC曲线分析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正常前列腺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 王锡臻,牛庆亮,王滨,刘金刚,赵坤媛,袁宇啸.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04)
[2]良性前列腺增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J]. 王锡臻,牛庆亮,沈蓁,刘金刚,李海庆,王滨. 磁共振成像. 2010(01)
[3]前列腺癌病理学的进展[J]. 蒋智铭,任加强,朱虹光,张惠箴.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10)
[4]前列腺腺癌的病理特征和分级[J]. 金行藻,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5(02)
[5]不同b值和扩散张量成像导出量的定量关系研究[J]. 李德军,包尚联,马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12)
[6]应重视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组织学研究[J]. 夏同礼. 中华医学杂志. 2004(05)
[7]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类[J]. 何祖根,郑闪,林冬梅.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3(05)
[8]50例正常中青年前列腺组织学观察——对临床病理诊断的含义[J]. 马骏,黄受方,张长淮,邵强.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9(02)
本文编号:3495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349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