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15:38
第一部分MRI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可行性研究目的:评价斜矢状位T1W (QIR-FSE)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重复性,确定颈动脉分叉角测量方法,判断该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颈动脉MRI扫描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及斑块组。分别使用2DTOF及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3月后重复测量。分别对两种序列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评价其重复性。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序列测量结果的差异,评价两种序列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差分析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四组不同点连线间所测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的差异,确定颈动脉分叉角测量点。结果:共有23例患者纳入研究,排除不符合标准病例后正常组及斑块组各有10例进行分析,两种序列两次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两种序列测量结果配对,无论是正常组还是斑块组,t检验显示两种序列测量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对于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两种序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四组不同点连线夹角,正常组及斑块组两侧颈动脉角度比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组数据间无差异...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ZDTOF图像,a示颈动脉边缘模糊
a示颈动脉边缘模糊b示颈内动脉后外侧缘不光滑(箭)。图3斜矢状位TIW图像,a无粥样硬化斑块,管腔及管壁结构清晰。b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箭头),管壁(单箭)显示较清晰。图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管腔狭窄,a图示ZDTOF图像无法进行角度测量,b图示斜矢状位TIW图像可显示管腔轮廓,可进行测量图5斜夕、状位TIW图像,a图示颈动脉可沿长轴作出5个圆
a无粥样硬化斑块,管腔及管壁结构清晰。b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箭头),管壁(单箭)显示较清晰。图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管腔狭窄,a图示ZDTOF图像无法进行角度测量,b图示斜矢状位TIW图像可显示管腔轮廓,可进行测量图5斜夕、状位TIW图像,a图示颈动脉可沿长轴作出5个圆,b图示沿颈总长轴仅可做出2个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SCTA评价颈总动脉分叉正常解剖[J]. 王学廷,潘为领,王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09)
[2]3T高分辨M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钙化与斑块稳定性的量化分析[J]. 徐贤,具海月,王新江,杨波,蔡幼铨,蔡剑鸣,张金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12)
[3]不对称入口速度剖面对两种类型颈动脉分叉模型外侧壁切应力的影响[J]. 杨烁,丁祖荣,孙刚,王勇. 力学季刊. 2005(04)
[4]不对称入口速度剖面对颈动脉窦分离区的影响[J]. 史亮,丁祖荣,王志涛,王勇. 医用生物力学. 2005(03)
[5]MRA评价颈总动脉分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J]. 唐光才,陈祖望,周康荣,曾维新,叶建荣,杨培强,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6(05)
本文编号:3585031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ZDTOF图像,a示颈动脉边缘模糊
a示颈动脉边缘模糊b示颈内动脉后外侧缘不光滑(箭)。图3斜矢状位TIW图像,a无粥样硬化斑块,管腔及管壁结构清晰。b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箭头),管壁(单箭)显示较清晰。图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管腔狭窄,a图示ZDTOF图像无法进行角度测量,b图示斜矢状位TIW图像可显示管腔轮廓,可进行测量图5斜夕、状位TIW图像,a图示颈动脉可沿长轴作出5个圆
a无粥样硬化斑块,管腔及管壁结构清晰。b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箭头),管壁(单箭)显示较清晰。图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管腔狭窄,a图示ZDTOF图像无法进行角度测量,b图示斜矢状位TIW图像可显示管腔轮廓,可进行测量图5斜夕、状位TIW图像,a图示颈动脉可沿长轴作出5个圆,b图示沿颈总长轴仅可做出2个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SCTA评价颈总动脉分叉正常解剖[J]. 王学廷,潘为领,王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09)
[2]3T高分辨M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钙化与斑块稳定性的量化分析[J]. 徐贤,具海月,王新江,杨波,蔡幼铨,蔡剑鸣,张金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12)
[3]不对称入口速度剖面对两种类型颈动脉分叉模型外侧壁切应力的影响[J]. 杨烁,丁祖荣,孙刚,王勇. 力学季刊. 2005(04)
[4]不对称入口速度剖面对颈动脉窦分离区的影响[J]. 史亮,丁祖荣,王志涛,王勇. 医用生物力学. 2005(03)
[5]MRA评价颈总动脉分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J]. 唐光才,陈祖望,周康荣,曾维新,叶建荣,杨培强,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6(05)
本文编号:3585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358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