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血管的三维CT解剖及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6 09:48
目的(1)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对颈动脉分叉部(CCAB)的相关解剖径值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2)探讨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64-SCTSA)的检查技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查阅我院PACS系统中2008.6-2010.6期间头颈部64-SCTA受检者的扫描图像,随机选出CCAB无明显病变者92例。年龄范围为20岁-82岁(48.4±16.1岁),其中男性45例,女性47例;≤40岁占40例,>40岁占52例。然后利用其断面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后,对CCAB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2)回顾性分析120例头颈部血管64-SCTSA的影像资料,讨论其技术特点、图像质量及临床应用价值,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比较。结果(1)三维图像显示CCAB结构清楚、并实现其结构单独、多方向观察及测量。关于≤40岁组、>40岁组CCAB解剖测量值分别为颈动脉分叉角度36.2°±10.2°、49.3°±16.5°,颈总动脉远端内径6.82±0.64、6.85±0.84,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7.12±0.94、7.4±1...
【文章来源】: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应用SFOF可有目的地显示感兴趣的颈动脉分叉部的解剖结构,而不受周围其他结构的干扰
volume rendering, SFOF-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等,进行 CC三维成像及解剖参数测量[5]。3. 测量指标及统计:本文 CCAB 各解剖径值的测量(图 1):颈动脉分即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中心线的夹角(a), 颈总动脉大小即颈动脉分叉以1.5cm 处颈总动脉直径(A),颈内动脉大小包括膨大近端直径(B)、最大膨直径(C),颈内动脉膨大远端直径(D), 颈外动脉大小即颈动脉分叉以上约 1处颈外动脉直径(E)。测取的数据采用 SPSS 16.0 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别计算它们的 t 值、p 值,确定测量值相关比较的差异性。结果1.检查技术评价:本组研究对象获取的头颈部三维图像质量满意,显示管饱满,充盈良好,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清楚,无明显伪影及其他干扰,图像CCAB 各个解剖径值的测量及观察(图 2-3)。
1 例患者为 1 个动脉瘤合并 1 个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 例患者为 1 个动脉瘤合并 1 个动静脉畸形,本组研究所测的动脉瘤最大约 25.9 mm×19.6 mm,最小约 1.6mm×1.5 mm(图 7-9)。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16 例,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8 例,椎动脉瘤 2 例。手术或 DSA 导管栓塞术后或支架植入术后治疗患者97 例,其中动脉瘤 64 例(71 个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13 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2 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2 例,动脉狭窄 16 例。本研究的病例中,通过常规 CTA 漏诊 5 个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的颅内段,位置隐匿且瘤体较小,不易发现,而通过 64-SCTSA 血管成像后动脉瘤被清楚地显示。1 例常规 DSA 定位为前交通动脉瘤而被 64-SCTSA 排除不是动脉瘤(图 2,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寰枢关节区分解、融合、透亮及伪彩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J]. 叶锋,吕绍茂,康江河,林清池,段少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09)
[2]多层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比较[J]. 付凤丽,陈伟建,杨运俊,王宏清,段玉霞,杨博洋,林元为,谭显西,钟鸣,诸葛启钏.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03)
[3]减影去骨技术在头颈CT血管双期成像中的应用[J]. 梁明柱,柳学国,秦培鑫,何燕丽,陈凯,丁香莲. 放射学实践. 2009(02)
[4]64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J]. 曾勇明,张志伟,李越.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8 (01)
[5]体外人颈动脉血管分叉模型的建立[J]. 于风旭,廖斌,石应康,邓明彬,李新,谭善文.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6)
[6]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J]. 陈文华,王杰,邢伟,邱建国,俞胜男,孙益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0)
[7]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J]. 张志伟,吕发金,曾勇明,何映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03)
[8]容积重建法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J]. 段少银,黄锡恩,康江河,张丹彤,林清池,蔡国祥,许美心,庞瑞麟.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02)
[9]人颈动脉分叉的TF-AHCB模型[J]. 丁祖荣,王克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01)
[10]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和分析人体颈动脉分叉血管几何学指标[J]. 薛蕴菁,高培毅,林燕.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08)
本文编号:3610276
【文章来源】: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应用SFOF可有目的地显示感兴趣的颈动脉分叉部的解剖结构,而不受周围其他结构的干扰
volume rendering, SFOF-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等,进行 CC三维成像及解剖参数测量[5]。3. 测量指标及统计:本文 CCAB 各解剖径值的测量(图 1):颈动脉分即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中心线的夹角(a), 颈总动脉大小即颈动脉分叉以1.5cm 处颈总动脉直径(A),颈内动脉大小包括膨大近端直径(B)、最大膨直径(C),颈内动脉膨大远端直径(D), 颈外动脉大小即颈动脉分叉以上约 1处颈外动脉直径(E)。测取的数据采用 SPSS 16.0 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别计算它们的 t 值、p 值,确定测量值相关比较的差异性。结果1.检查技术评价:本组研究对象获取的头颈部三维图像质量满意,显示管饱满,充盈良好,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清楚,无明显伪影及其他干扰,图像CCAB 各个解剖径值的测量及观察(图 2-3)。
1 例患者为 1 个动脉瘤合并 1 个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 例患者为 1 个动脉瘤合并 1 个动静脉畸形,本组研究所测的动脉瘤最大约 25.9 mm×19.6 mm,最小约 1.6mm×1.5 mm(图 7-9)。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16 例,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8 例,椎动脉瘤 2 例。手术或 DSA 导管栓塞术后或支架植入术后治疗患者97 例,其中动脉瘤 64 例(71 个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13 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2 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2 例,动脉狭窄 16 例。本研究的病例中,通过常规 CTA 漏诊 5 个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的颅内段,位置隐匿且瘤体较小,不易发现,而通过 64-SCTSA 血管成像后动脉瘤被清楚地显示。1 例常规 DSA 定位为前交通动脉瘤而被 64-SCTSA 排除不是动脉瘤(图 2,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寰枢关节区分解、融合、透亮及伪彩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J]. 叶锋,吕绍茂,康江河,林清池,段少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09)
[2]多层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比较[J]. 付凤丽,陈伟建,杨运俊,王宏清,段玉霞,杨博洋,林元为,谭显西,钟鸣,诸葛启钏.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03)
[3]减影去骨技术在头颈CT血管双期成像中的应用[J]. 梁明柱,柳学国,秦培鑫,何燕丽,陈凯,丁香莲. 放射学实践. 2009(02)
[4]64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J]. 曾勇明,张志伟,李越.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8 (01)
[5]体外人颈动脉血管分叉模型的建立[J]. 于风旭,廖斌,石应康,邓明彬,李新,谭善文.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6)
[6]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J]. 陈文华,王杰,邢伟,邱建国,俞胜男,孙益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0)
[7]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J]. 张志伟,吕发金,曾勇明,何映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03)
[8]容积重建法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J]. 段少银,黄锡恩,康江河,张丹彤,林清池,蔡国祥,许美心,庞瑞麟.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02)
[9]人颈动脉分叉的TF-AHCB模型[J]. 丁祖荣,王克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01)
[10]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和分析人体颈动脉分叉血管几何学指标[J]. 薛蕴菁,高培毅,林燕.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08)
本文编号:3610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361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