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CT和X线对右心室间隔起搏精确定位的临床对比

发布时间:2017-05-24 05:14

  本文关键词:CT和X线对右心室间隔起搏精确定位的临床对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目前已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有许多弊端。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化,右心室选择部位起搏成为近年来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临床常用的右心室选择部位主要包括流出道间隔部和室间隔部。目前对通过常规X线将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室间隔的确切电极位置验证的方法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为通过对比分析CT和X线的图像特点,探讨右心室间隔起搏器导线的植入方法,为临床起搏导线的位置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象:选择2013年01月至2015年0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二科行DDD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植入起搏器的原因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符合Ⅰ类或Ⅱa类适应征。共33例患者入选,年龄42~82岁,其中女性18例,男性1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25例,二度或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方法:术中在X线透视下,取正位(PA),将主动固定螺旋导线植入高位室间隔(低位右室流出道)或中位室间隔(Fig.1);取右前斜(RAO)30°位,将右心室室间隔分为9份,使右室电极位于中间部位(Fig.2);取左前斜(LAO)45°位,使电极头端与水平线角度小于80°,指向脊柱侧(Fig.3)。通过以上3个投照体位的电极头端位置,来初步判断右心室电极位于室间隔区域。起搏器植入后5-7天行右心室强化CT检查以明确右心室起搏导线的精确位置,与术中常规X线进行对比。术前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将患者起搏器模式程控为VVI,起搏频率为90次/分,使心室起搏达100%,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观察QRS波形态。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统计软件包SPSS 16.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33例患者通过右心室强化CT均清晰地显示了心脏室间隔的解剖结构以及起搏器导线的位置。2通过常规X线判断右心室电极置入高位室间隔(低位右室流出道)或中位间隔的33入选患者中,术后右心室强化CT显示植入高位间隔9例,占27.3%;植入中位间隔13例,占39.4%;植入游离壁或室间隔与游离壁交界11例,占33.3%。3根据右心室强化CT显示的右心室起搏器导线位置将患者分成两组:室间隔组和游离壁组。两组术后起搏QRS波时限较各自术前QRS波时限均增宽(P0.05)。两组术前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起搏QRS波时限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起搏QRS波时限与术前QRS波时限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高位间隔、中位间隔、高位游离壁、中位游离壁四组,术前QRS波时限、术后起搏QRS波时限、术后起搏QRS波时限与术前QRS波时限差值进行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间隔组中22例(100%)Ⅰ导联均正向为主,游离壁组10例(90.9%)Ⅰ导联正向为主,差异无统计意义(P=0.333)。6间隔组中11例(50%)Ⅱ、Ⅲ、a VF导联有切迹,游离壁组1例(9.1%)Ⅱ、Ⅲ、a VF导联有切迹,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1右心室强化CT可以成功地显示起搏器导线的精确位置。2依据常规X线定位,右心室电极大多数可以植入右心室室间隔部位,但仍有一部分植入了有害的右心室游离壁。3尚无统一的心电图标准鉴别间隔起搏和游离壁起搏。
【关键词】:起搏器 右室间隔 X线 CT 导线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R816.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英文缩写9-10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3
  • 结果13-15
  • 附图15-16
  • 附表16-20
  • 讨论20-25
  • 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32
  • 综述 右室非心尖部起搏部位的研究进展32-48
  • 参考文献42-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历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琳;黄德嘉;燕纯伯;饶莉;刘剑雄;刘汉雄;;心脏选择性部位起搏的电和机械同步性研究的初步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2 李庚山 ,高荟瑗 ,蒋锡嘉 ,施冰 ,李建军,胡佑伦;不同频率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实验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86年01期

3 陈新义;贾中慧;阎凯光;孟永仓;寿锡凌;;起搏—心室阻滞(附四例报告)[J];起搏与心脏;1990年04期

4 朱参战,张全发,崔长琮,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右室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5期

5 蔡琳;燕纯伯;;右室选择性部位起搏[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01期

6 黄志辉;王俊华;刘朝中;吕先光;陆小龙;王宏军;;右室双部位起搏对犬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8年01期

7 熊三军;毛家亮;;选择性右室起搏[J];心脏杂志;2009年03期

8 刘园园;许静;付乃宽;卢凤民;吴冬燕;曹月娟;殷雅琴;;不同部位起搏的即刻体液因子变化[J];天津医药;2010年05期

9 汤长春;向力群;胡美英;彭珍云;曾向辉;张翼;;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10 洪明,吴印生;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s,

本文编号:389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389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f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