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药物对抑郁症脑功能连接的磁共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08:33
本文关键词:腹针联合药物对抑郁症脑功能连接的磁共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连接 下丘脑 腹针针刺
【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技术研究腹针联合药物对抑郁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影响,为揭示腹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病人,采集3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腹针组(腹针+西药)与假针组(假腹针+西药),静息状态下对2组行脑功能成像采集。扫描前及接受治疗前,受试对象先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蒙哥马利和阿斯伯格抑郁症等级量表(MADRS),3个月治疗后再次填写上述2个量表。磁共振扫描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Verio 3.O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取头先进,颅脑横轴位扫描,使用标准正交头颅线圈,使用耳塞防噪音,定位线置于患者双侧眉弓连线水平处。功能磁共振扫描序列功能图像采用T2*-EPI-GRE序列,成像参数为TR/TE/flip angle 2000m s/30ms/90层厚4mm,间隔lmm,FOV 240×240mm,矩阵64×64,层数30,扫描时间8’06”;解剖图像采用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3D-MPRAGE)序列,成像参数为TR/TE/flip angle 1900ms /2.3ms/9°,层厚lmm, FOV 256 × 256mm,矩阵256×256,扫描时间4'26”。抑郁量表数据处理采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首先,经正态性检验得知每组患者年龄、SDS及MADRS评分不符合正态性分布,故改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脑功能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参数图(SPM8)、静息态fMRI数据分析工具包(RES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助手(DPARSFA)等标准数据处理软件对脑功能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相关统计学分析。再分别以左侧下丘脑室旁核(pa:2.2,-1.4,-12.3)、左侧下丘脑后部(ph:3.1,-9.1,-9.7)、左侧下丘腹内侧核(vmh:3.6,-3.8,-16.1)为种子点,采用功能连接(FC)的方法,分析MDD腹针组与假针组针刺前后左侧下丘脑与全脑FC变化情况。结果:1.腹针组、假针组MDD患者年龄基本分布于30-58岁之间,两组平均年龄约为44岁,除了假针组峰度系数p值为0.200.10,腹针组峰度系数和两组偏度系p值均是0.10,故两组年龄数值不属于正态性分布,采用两组间秩和检验,经分析后,z值为0.9620.1,说明两组组间年龄差异无显著性。2.腹针组与假针组治疗前后SDS、MADRS量表评分比较,经两样本组间秩和检验,治疗前两组SDS、MADRS量表评分比较Z值分别为0.657、0.7630.050,说明两组间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SDS、MADRS量表评分比较Z值分别为0.010、0.0000.050,说明两组在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另外治疗后,腹针组与假针组SDS平均数及标准差分别为36.63±2.079和46.32±1.692;两组MADRS平均数及标准差分别为5.44±1.266和14.06±1.034,显示两组治疗后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是以腹针组下降幅度较假针组明显。3.抑郁症下丘脑功能连接磁共振结果:(1)以左侧pa为种子点,MDD患者腹针治疗前后功能连接改变脑区包括:右侧枕中回、左侧枕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功能连接降低。(2)以左侧ph为种子点,MDD患者腹针治疗前后右侧小脑上脚、左侧小脑上脚功能连接降低。(3)以左侧vmh为种子点,MDD患者腹针组治疗前后功能连接改变的脑区包括:左侧颞中回、左侧楔叶、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右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降低。(4)以左侧pa、ph为种子点,MDD患者假腹针治疗前后功能连接无变化。(5)以左侧vmh为种子点,MDD患者假腹针治疗前后功能连接改变脑区包括:右侧梭状回、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颞中回、左侧角回、右侧角回功能连接降低。(6)以左侧vmh为种子点,MDD患者腹针组与假针组治疗前后功能连接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腹针组与治疗组治疗后SDS及MADRS抑郁量表数值均下降,但是以腹针组下降幅度较明显,因此抑郁症腹针组治疗效果较假针组好。2.腹针组、假针组均造成全脑与左侧丘脑功能连接减低,但腹针组涉及脑区明显多于假针组,这有助于解释临床上腹针组疗效优于假针组,为进一步揭示腹针治疗抑郁症中枢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连接 下丘脑 腹针针刺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2;R749.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2-23
- 一、现代医学对抑郁的认识12-14
- (一) 抑郁的定义12
- (二) 抑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2-14
- 二、影像技术在抑郁诊断中的应用及针刺对抑郁症的作用机制14-23
- (一) 静息态抑郁脑功能发病神经机制14-20
- (二)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机制20-23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3-28
- 第一节 一般材料23-24
- 一、研究对象来源23
- 二、研究对象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23-24
-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场地24
- 第二节 研究方法24-27
- 一、实验分组24
- 二、实验评估24
- 三、实验前准备24-25
- 四、实验步骤25-26
- 五、MR扫描26-27
- 第三节 图像数据处理27-28
- 第三章 研究结果28-34
- 第一节 受试者基本情况28-29
- 一、腹针组与假针组治疗前后组内MDD患者的年龄分布及正态性检验比较28
- 二、腹针组与假针组治疗前后组内MDD患者的SDS、MADRS量表评分比较28-29
- 三、病例脱落情况29
- 第二节 腹针组MDD患者组内脑功能连接情况29-32
- 一、以左侧pa为种子点,腹针组治疗前后MDD患者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29-30
- 二、以左侧ph为种子点,腹针组治疗前后MDD患者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30-31
- 三、以左侧vmh为种子点,腹针组治疗前后MDD患者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31-32
- 第三节 假针组MDD患者组内脑部功能连接情况32-33
- 一、以左侧pa、ph为种子点,假针组治疗前后MDD患者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32
- 二、以左侧vmh为种子点,假针组治疗前后MDD患者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32-33
- 第四节 以左侧VMH为种子点,腹针组与假针组治疗前后脑功能图比较33-34
- 第四章 讨论34-45
- 第一节 抑郁症定义、病因发病机制及下丘脑对抑郁症作用34-36
- 一、抑郁症定义及其病因发病机制34
- 二、下丘脑在抑郁症中的作用34-36
- 第二节 腹针的基本原理及应用36-37
- 一、腹针基本原理36
- 二、腹针应用36-37
- 第三节 功能磁共振特点及方法简介37-38
- 一、功能磁共振运用于抑郁症的特点37-38
- 二、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方法简介38
- 第四节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38-44
- 一、MDD腹针腹针组与假针组SDS、MADRS量表结果分析38-39
- 二、抑郁症腹针组脑功能连接结果分析39-42
- 三、抑郁症假针组脑功能连接结果分析42-43
- 四、抑郁症腹针组与假针组结果分析43-44
-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4-45
- 一、本研究存在的问题44
- 二、展望44-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1
- 附录51-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新根;熊卫红;蔡海英;;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刘江杰;田玉娥;陈莉;李敏;;电针对慢性复合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对海马内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年12期
3 刘海霞;赵雯婧;邓伟;蒙华庆;傅一笑;杜莲;邱海棠;邱田;邹志礼;王婷;雍那;吴飞;罗庆华;;中年女性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MRI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23期
4 刘想林;王玉忠;刘海洪;刘哲宁;周文斌;;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弥散张量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1期
5 梁佳;卢峻;王俊仁;崔善福;阿英格;图娅;;不同针刺方法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下丘脑CRH基因表达及血清ACTH、CORT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6 李建军;孔祥泉;林明方;王桂华;蒋湘玲;李传资;余宁;赵应满;郭敏;;青年抑郁症患者胼胝体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01期
7 杨坤;谢光荣;贺达仁;;抑郁症病因学研究及其哲学思考[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年05期
8 陈U喫,
本文编号:556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55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