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三维超声新技术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右心室形态及功能

发布时间:2017-07-30 14:30

  本文关键词:三维超声新技术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右心室形态及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超声心动图 扩张型心肌病 三维 斑点追踪 应变 右心室


【摘要】:目的:通过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single beat real-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SRT-3DE)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 DCM)患者右心室形态以及整体、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变,分析左室收缩功能、右室形变程度二者与右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两种超声新技术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的患者45例作为DCM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心率等一般资料及常规二维超声参数,使用GE Vivid E9超声诊断仪获取以下参数。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参数有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3D-LVEF)、右室舒张末容积(right ventricle end diastolic volume, RVEDV)、右室收缩末容积(right ventricle end systolic volume, RVESV)、右室搏出量(right ventricle stroke volume, RVSV)、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3D-RVEF)及右室球形指数(spherical index, SPI);右室三维斑点追踪参数包括右室三腔、四腔、两腔及平均在内的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obal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GPLS)及右室17个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egional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RPLS)。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各参数进行对比,并将DCM组3D-RVEF分别与3D-LVEF、SP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DCM组右室二维超声参数收缩期右室前后径及右室横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CM组RVEDV、RVESV、SPI与对照组相比均增高,而3D-RVEF则减小,其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而RVSV在DCM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 DCM组中,3D-RVEF与3D-LVEF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r=0.53,P0.05);而3D-RVEF与SPI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77,P0.05);4.三维斑点追踪所测DCM组的右室GPLS (GPLS LA、GPLS A4、GPLS A2C、GPLS Avg)绝对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 DCM组右室17节段的RPLS绝对值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01);5.DCM组中,在基底段、中间段、山尖段三个水平的右室RPL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CM患者右心室内径及容积增大,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左、右心室射血分数之间呈正相关,而右心室球形化程度与右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DCM患者右室心肌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均明显减低。SRT-3DE与3D-STI这两种超声新技术能够准确地反映右心室形态和功能改变,定量分析右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运动能力的变化,可以作为量化评价DCM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新方法。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 扩张型心肌病 三维 斑点追踪 应变 右心室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2.2;R540.4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前言8-10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10-15
  • 第三章 讨论15-21
  • 第四章 结论21-22
  • 参考文献22-26
  • 附录26-28
  • 综述28-37
  • 参考文献34-3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37-38
  • 致谢38-39
  • 英文缩略词表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家山,张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前后的变化[J];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11期

2 陈建斌,饶邦复;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差异[J];重庆医学;2000年02期

3 唐渝平,张颖,赵懋铭;144例扩张型心肌病随访结果探讨[J];重庆医学;2000年05期

4 ;分泌型基因重组人生长素治疗重度扩张型心肌病3例报告[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4期

5 王艳霞,陈海鹰,张红岩;辅酶Q_(10)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韩淑亚;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近况[J];山西中医;2000年05期

7 杨兴艳,李成燕,吴作辉,许祥林,袁国会;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率变异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7期

8 刘淑君,应长富,朱源生,方翔,梅介平,周亚林,李涛;用心阻抗非线性法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年01期

9 刘昌慧,刘玲莉,段玉珍;老年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年12期

10 薛志萍,高洁,刘珊珊,李亚;扩张型心肌病致室颤的救治体会[J];临床荟萃;200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晓敏;;硒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效果显著1例[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姜凤霞;郭瑞强;陈金玲;鲁力;李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同步性[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3 陈利华;南柏松;;微量元素硒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初步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首届微量元素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5年

4 吕秀章;刘延玲;;扩张型心肌病左室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超声心动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庞玉生;刘唐威;郭盛兰;潘迪光;;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心肌重量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6 陈浩;江力勤;刘加芳;张春燕;刘晓杰;;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鉴别诊断缺血性和扩张型心肌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7 商发科;;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5年

8 方国哲;李彩顺;;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临床观察[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曾欣;舒先红;潘翠珍;陈瑞珍;程宽;刘诗珍;陈灏珠;;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内同步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程宽;王齐兵;李高平;舒先红;陈瑞珍;杨英珍;葛均波;陈灏珠;;扩张型心肌病28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岭;保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N];健康报;2013年

2 衣晓峰 吴力勇;扩张型心肌病有年轻化趋势[N];健康报;2006年

3 衣晓峰邋通讯员 陈英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基因变异[N];健康报;2007年

4 衣晓峰 吴力勇;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年龄10年降5岁[N];家庭医生报;2006年

5 衣晓峰 吴力勇;扩张型心肌病有三大病因[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张沙沙;市医院为一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成功实施手术[N];太行日报;2010年

7 吴强;外科治疗扩张型心肌病[N];福建科技报;2000年

8 彭晓兰;扩张型心肌病与自身免疫相关[N];健康报;2003年

9 ;我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治疗取得重大进展[N];今日信息报;2003年

10 黄登喜;扩张型心肌病有望治愈[N];医药导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萍;家兔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电生理复极离散的实验观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2 周艳丽;扩张型心肌病心肌与血管损伤和修复的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3 金波;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胡正茂;扩张型心肌病家系致病基因克隆及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定位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林松;Th17细胞及IL-17与病毒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熊琴梅;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环境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7 谢坤;调控自噬水平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3年

8 巫相宏;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家系分析和线粒体DNA突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侯绪伟;干细胞移植治疗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10 张丽;Hepc1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调节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默晴;Th17相关因子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作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丹花;控制心率对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3 张雪梅;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BAG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辛倩;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5 倪金荣;三维超声新技术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右心室形态及功能[D];兰州大学;2015年

6 邵丽萍;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形态及功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黄斯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34、白细胞介素-35表达及分泌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晓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宇平;扩张型心肌病与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吴英平;扩张型心肌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94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594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b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