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磁共振成像及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06:03
本文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磁共振成像及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三阴性乳腺癌 非三阴性乳腺癌 乳腺良性病变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现已成为临床公认的用于检出和诊断乳腺疾病的最准确的影像检查手段之一,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不仅能提供病变形态学方面的重要信息,而且通过显示病变的血流灌注和水分子扩散等功能信息,反映出其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TNBC)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生存期短,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往往不能减缓肿瘤的进展,容易远处转移。尽管TNBC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但有关其影像学表现的报道较少,早期识别TNBC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旨在探讨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自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病理证实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5例,非三阴性乳腺癌30例、良性乳腺病变20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为42岁,中位数年龄为41岁。所有患者在行MR检查之前未进行任何处理,如新辅助化疗、放疗、穿刺等。病灶位于左乳37例,右乳24例,双乳4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33例,导管原位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伴导管原位癌2例,导管内癌4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非特指型浸润性癌3例,化生性癌1例;良性组中乳腺腺病15例,其中伴纤维腺瘤形成7例、伴乳头状瘤形成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肉芽组织伴脓肿形成1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1例,纤维腺瘤2例,积乳囊肿1例。2.研究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术前行常规MR.DWI及DCE检查。根据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将患者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非三阴性乳腺癌组及良性病变组。评估其MRI表现,记录及分析病灶形状(非肿块型或肿块型)、病灶数目(单发或多发)、边界、T2WI上病灶信号特征、强化特点、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时间-信号(TIC)曲线的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计量资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样本的正态性及方差齐性,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确定区分各组的最佳ADC诊断阈值。结果1.TNBC平均发病年龄41.1岁,低于non-TNBC及良性组;肿块平均直径2.60cm,大于其他两组;TNBC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6.7%,80%呈肿块样强化;但三组间发病年龄、肿块直径、发病部位、肿块/非肿块样强化、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灶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BC病理学分级Ⅱ级占53.3%,Ⅲ级占40%,与non-TNBC组病理学分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临床病理及MRI特点比较发现,三组肿块在形态、边缘、T2WI信号特征、强化方式、TIC类型及ADC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肿块型TNBC中58.3%为圆形或卵圆形,41.7%边缘光滑;与non-TNB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肿块型TNBC在T2WI上,66.7%呈低或等信号、16.7%呈稍高信号、16.7%呈高信号;增强后,41.7%均匀性强化、33.3%不均匀性强化、25.0%环形强化;Ⅲ型、Ⅱ型和Ⅰ型TIC分别为66.7%、25.0%和8.3%。同肿块型non-TNBC相比,两组T2WI信号特征、强化方式、TIC类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肿块型TNBC与肿块型良性病变组比较,两组肿块在发病部位、肿块形态、边缘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强化方式、TIC类型及T2WI信号特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主要表现为T2WI上稍高(41.2%)或高信号(23.5%)、均匀性强化(82.4%)、Ⅰ型(35.3%)或Ⅱ型(47.1%)TIC。4.肿块型TNBC的平均ADC值为1.2×10-3mm2/s,高于肿块型non-TNBC的0.8×10-3mm2/s,低于良性病变的1.4×10-3mm2/s,三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ADC=0.867×10-3mm2/s是区分TNBC与non-TNBC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2.6%;ADC=1.04×10-3mm2/s是区分TNBC与良性乳腺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91.7%。结论1. TNBC病理学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多见,临床病理分期多表现为Ⅲ级。2.环形强化不是TNBC的特征性表现,与non-TNBC无明显差异。3.环形强化、TIC类型及T2WI上等低信号在肿瘤良恶性鉴别意义大于判定肿瘤是否为三阴性及非三阴性乳腺癌。4.对于年龄较小肿块较大的乳腺病变患者如果其MRI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卵圆肿块,TIC呈现为Ⅲ型,且具有较高的ADC值,应高度怀疑TNBC。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三阴性乳腺癌 非三阴性乳腺癌 乳腺良性病变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R445.2
【目录】: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6-7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前言14-16
- 2、材料方法16-18
- 2.1 临床资料16
- 2.2 扫描设备及方法16-17
- 2.3 MRI图像测量分析17
- 2.4 标本采集17-18
- 2.5 统计学方法18
- 3、结果18-24
- 3.1 临床及病理结果18-19
- 3.2 TNBC增强后形态学表现19-20
- 3.3 TNBC与non-TNBC、BBL临床及病理对比结果20-21
- 3.4 肿块型病灶的MRI特征对比分析21-24
- 3.4.1 三组肿块部位、形态及边缘特征21-22
- 3.4.2 三组肿块的强化方式及TIC类型特点22-23
- 3.4.3 三组肿块的T2WI信号特点及ADC值特点比较23-24
- 4、讨论24-29
- 4.1 TNBC的流行病变24-25
- 4.2 TNBC的病理类型及病理学分级25
- 4.3 TNBC的形态学25-26
- 4.4 肿块型TNBC的MRI特征26-28
- 4.5 TNBC的动态增强特征28
- 4.6 TNBC的DWI表现28-29
- 结论29-30
- 附图30-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47
- 致谢47-48
- 综述48-55
- 参考文献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下孝 ,冯琦 ,于长江;非浸润性导管癌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专辑 前言[J];日本医学介绍;2004年04期
2 李济宇;谢力;王永胜;李严霜;李玉阳;;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特性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年02期
3 光森通英 ,孟凡斌;非浸润性导管癌保守疗法中放疗的作用[J];日本医学介绍;2004年04期
4 胡蓉菲;许萍;汪晓虹;王怡;童玲;;浸润性导管癌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年04期
5 梁燕;张晓慧;邓旦;廖明松;赖小今;吴晓波;李茜;;乳腺增生中浸润性导管癌的高频彩超诊断与鉴别[J];西部医学;2013年06期
6 大内a裁,
本文编号:643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64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