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心理治疗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本文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治疗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症 心理治疗 低频振幅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功能连接 膝下扣带
【摘要】: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缺乏快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大脑结构以及功能缺陷在抑郁症病理机制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探索抑郁症认知与行为相关的神经机制,并了解与情感缺陷有关的大脑网络或环路。然而对于抑郁症心理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具体的神经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低频振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及功能连接的方法纵向地探索抑郁症心理干预早期功能结构改变以及相关的神经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引导下的意象疗法对纳入的23名抑郁患者进行4周的心理干预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磁共振数据的采集。然后利用低频振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及功能连接的方法分析心理治疗的神经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抑郁患者额叶多个区域灰质体积明显降低,两侧眶额叶fALFF显著升高。治疗后患者结构无明显改变,扣带中回及膝下扣带的自发活动明显下降,治疗后膝下扣带fALFF值与治疗后的HRDS评分显著正相关(p=0.015,r=0.498)。此外治疗后患者背侧前扣带回皮层与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膝下扣带与左侧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升高。结论有效的心理治疗可能不仅仅是改变孤立的功能异常的脑区,而是通过调节某些重要的节点间功能的耦合及连接来重塑整个情感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扣带回可能是干预作用的起始点,膝下扣带自发功能的改变可能是潜在的治疗反应标志物,而大脑网络自上而下的调节模式可能是心理治疗通路中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抑郁症 心理治疗 低频振幅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功能连接 膝下扣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R445.2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前言10-14
- 1 材料与方法14-16
- 1.1 研究对象14
- 1.2 干预治疗14
- 1.3 磁共振图像的采集14-15
-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15-16
- 2 结果16-23
- 2.1 被试信息及统计学分析16-17
- 2.2 影像学结果17-23
- 2.2.1 fALFF的分析结果17-18
- 2.2.2 VBM的分析结果18-19
- 2.2.3 相关分析的结果19-20
- 2.2.4 功能连接的结果20-23
- 3 讨论23-26
- 3.1.1 抑郁患者结构的改变23-24
- 3.1.2 抑郁症心理治疗神经机制24-26
-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26-27
- 参考文献27-32
- 文献综述32-41
- 参考文献37-41
- 致谢41-4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亚媛;朱国行;;脑功能磁共振在神经科的应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2期
2 孙兮文,鲍敏,张效初,张达人;听觉记忆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1期
3 项敏,孙兮文;视觉记忆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2期
4 张志强,王世杰,卢光明;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分析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10期
5 邵春红,江开达,徐一峰,李一峰,汤伟军;物质依赖中渴求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年01期
6 周洁茹;苗玲;;功能磁共振在人类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2期
7 龙淼淼;付维林;顾欣;王育琪;冯凯林;;脑功能磁共振后处理方法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盛良驹;姜平;尉传社;彭卫斌;吴琴;;利用功能磁共振研究记忆功能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9期
9 刘志芬;张克让;;精神分裂症不同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06期
10 周雪婷;蔡太生;;句子加工脑机制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富;尧德中;;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2 陈龙;安东梅;龚启勇;周东;;合并抑郁的未用药癫痫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尹f3丽;杨小庆;刘斌;杨明;张洪英;;正常老年人计算任务的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郑玲;;时间聚类分析的功能磁共振信号检测成分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廖瑞端;苏毅华;陈立勋;;立体视觉相关大脑皮质区的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沈剑峰;詹仁雅;周永庆;;功能磁共振在颅内功能区病变中的运用[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美豪;王美豪;祝一虹;李建策;吴恩福;;运动准备和执行的全脑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8 舒斯云;张增强;包新民;郑金龙;吴永明;;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共同参与脑的数字记忆--功能磁共振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张玉梅;王拥军;朱镛连;;失语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耿左军;刘卫国;张晓云;;听觉相关穴位刺激时中枢变化——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廖志林;汶川地震幸存者大脑出现异常变化[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虹;静态功能磁共振之方法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黄沛钰;1.图形创造思维中抑制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3 吴晶涛;老龄相关的静息状态脑功能网络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吴宏峗;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思虑过度状态患者脑功能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戴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3TMR功能磁共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雪海;微意识状态视觉神经网络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刘亚东;脑功能磁共振和光学成像数据模式分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王美豪;语言功能脑区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曹龙龙;情感障碍功能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汤业磊;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脑自发活动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周;情绪冲突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程志勇;额叶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执行功能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曹龙飞;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机制研究[D];济宁医学院;2015年
4 马思懿;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默认网络及局域一致性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瞿航;抑郁症心理治疗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熊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灰质受累相关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吕维帅;模式识别方法在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暄;脑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苏宇征;小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正常老年人计算能力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10 邹庆华;功能磁共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6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64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