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VVI技术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与血脂及血清Visfatin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2:35

  本文关键词:VVI技术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与血脂及血清Visfatin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卒中 颈动脉 速度向量成像 visfatin 血脂


【摘要】:研究背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有密切的关系。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形态学表现,现代研究认为颈动脉弹性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常规超声技术测量的颈动脉弹性与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有关。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 VVI)技术是一种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无创、定性、定量评价心肌和血管壁弹性及运动功能的超声新技术。研究表明VVI技术能直观、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壁弹性及运动特征的改变。但应用VVI技术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的数据有限,且缺乏双侧颈动脉的对照研究。除了Framingham研究中发现的年龄、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随着对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不断发现一些可能的新型危险因素。Visfatin是2005年日本学者Fukuhara等发现的一种特异性的内脏脂肪因子,生物功能多样化。近期多项研究证明visfatin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visfatin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病,也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与血脂及血清visfatin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甚少报道。本研究应用VVI技术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特征,并初步探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是否与血脂及血清visfatin水平相关?通过其相关性研究也可进一步验证血脂及血清visfatin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理。由于一侧颈内动脉供应同侧大脑前循环区域,我们假设卒中侧颈动脉管壁弹性与脑卒中的发生部位有关。本研究第二部分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单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卒中侧与对侧颈动脉管壁弹性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旨在寻求能够无创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方法。研究目的:1.初步探讨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及其与血脂及血清visfatin的相关性。2.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比分析急性单侧缺血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卒中侧与对侧颈动脉的弹性变化,旨在进一步揭示颈动脉弹性特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1月-2010年4月经头颅MRI证实的首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58例,平均年龄64±10岁,另外选取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VI技术对比分析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双侧颈动脉短轴各壁平均收缩期径向速度(radial velocity, RV)、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 CS)、圆周应变率(circumferential strain rate, CSR)及收缩期径向位移(radial displacement, RD)、并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所有受试者禁食12h后于第二天晨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测定血清visfatin水平。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及其与血脂及血清visfatin的相关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本研究第二部分共纳入经头颅MRI证实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例,其中右侧脑卒中患者24例,左侧脑卒中患者20例。另外选取年龄、性别、BMI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双平面改良辛普森法(Simpson's法)测量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并计算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所有受试者心功能正常,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50%。应用VVI技术对比分析脑卒中组及对照组左右侧颈动脉短轴各壁平均收缩期径向速度、圆周应变及应变率、收缩期径向位移。根据MRI结果进一步将脑卒中组颈动脉分为卒中侧及卒中对侧颈动脉,对比分析卒中侧与对侧颈动脉短轴各壁平均收缩期径向速度、圆周应变及应变率、收缩期径向位移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研究结果:1.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血糖及血清visfatin水平显著升高(P0.05)。1.2 VVI技术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颈动脉短轴平均收缩期径向速度、圆周应变、圆周应变率及收缩期径向位移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1.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VVI测值与血压、血脂、血糖、IMT及血清visfatin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短轴收缩期圆周应变和收缩期径向位移与甘油三酯、血糖、IMT及血清visfatin相关(P0.05),与血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无明显相关。1.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与血压、血脂、血糖、IMT的相关性分析显示:visfatin与TG、FBG、IMT呈正相关(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1.5偏相关分析显示:排除TG及FBG的影响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RD仍与血清visfatin相关(P0.05),表明该相关性独立于甘油三酯和血糖作用之外。2.1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心输出量无明显差异。脑卒中组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2.2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左右侧颈动脉短轴管壁VVI测值及IMT在组内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脑卒中组左右侧颈动脉短轴管壁VVI测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IMT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3根据头颅MRI脑卒中的部位,脑卒中组颈动脉分为卒中侧与卒中对侧颈动脉。脑卒中组卒中侧与对侧颈动脉短轴管壁VVI测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MT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卒中侧颈动脉短轴管壁VVI测值高于对侧颈动脉(P0.01), IMT在卒中侧与卒中对侧颈动脉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VVI测量的颈动脉短轴收缩期应变和收缩期位移与甘油三酯、血糖、IMT及血清visfatin相关。2.在控制了TG及FBG影响后,CR, RD仍与血清visfatin相关,表明该相关性独立于甘油三酯和血糖作用之外。3.本研究显示甘油三酯、血糖及血清visfatin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改变之前即对动脉弹性改变发生作用,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4.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创的、可以定量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弹性改变的影像学方法。5.颈动脉弹性减低,并在双侧颈动脉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可能成为早期无创预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有潜力的影像学指标。6.本研究认为采用超声VVI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指标,结合血脂、血糖和血清visfatin水平检测可以对存在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并且在这个时期即可药物干预,降脂、降糖,降低血清visfatin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功能,将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脑卒中 颈动脉 速度向量成像 visfatin 血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5.1;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5
  • 符号说明15-16
  • 第一部分:VVI技术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与血脂及血清visfatin的相关性研究16-36
  • 前言16-18
  • 材料与方法18-21
  • 结果21-22
  • 讨论22-25
  • 结论25-26
  • 附表26-28
  • 附图28-31
  • 参考文献31-36
  • 第二部分:VVI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双侧颈动脉弹性的对比研究36-53
  • 前言36-37
  • 材料与方法37-39
  • 结果39-40
  • 讨论40-42
  • 结论42-43
  • 小结43-44
  • 附表44-45
  • 附图45-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54-5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5-56
  • English Paper Ⅰ56-70
  • English PaperⅡ70-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是明启;侯小艳;王玉洲;郭晖;;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5期

2 吴新贵,许永成,黄春霞,苏兰花,苏承华;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颅多谱勒超声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陈翠玲;赵静;宋方禹;;颈动脉系统造影引起椎动脉系统梗塞1例[J];工企医刊;2010年01期

4 刘旭光,戴建平,刘建秀,王忠诚;颈动脉高分辨B-型超声扫描的若干技术问题(临床应用200例经验体会)[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年02期

5 苏克江;颈动脉系统深穿枝供血区梗塞[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0年02期

6 刘成铮;颈动脉变异2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年S1期

7 孙乃中;程晋成;吴杨;徐芳;;高压氧混合氧治疗颈动脉系统TIA36例的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8 涂小平;马金兰;李慎茂;;48例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血管造影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9 郑立峰;高龙飞;亓勤德;王爱兰;;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特点分析[J];工企医刊;2010年04期

10 武佳芳;刘国荣;杨丽娟;;吸烟与饮酒对颈动脉的影响[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军利;VVI技术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与血脂及血清Visfatin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飞;大脑局部血流量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陈尼卡;时间窗后经颈动脉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89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689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c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