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及鉴别诊断

发布时间:2017-08-22 19:11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及鉴别诊断


  更多相关文章: 原发性骨淋巴瘤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wing’s肉瘤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第一部分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目的:PLB发病率低,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治疗前准确的诊断非常困难,容易发生误诊。本部分研究回顾性分析、总结PLB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期望找到有价值的特征用于临床诊断。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5例PLB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男:女=4:1。25例PLB中有15例行X线检查,18例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其中16例为单发病灶,行X线或CT检查或两项均有检查的有13例,行MRI检查的有10例。分析PLB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结果:患者发病年龄范围5~72岁,中位年龄51岁,发病高峰年龄为41~70岁(占68%)。单发病灶16例,多发病灶9例。16例单发病灶中9例位于长骨,髂骨3例,跟骨1例,腰椎1例,锁骨2例,位于长骨者有66.7%(6/9例)在骨端。本组所有PLB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88%(22/25例)为B细胞型,12%(3/25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单发病灶骨质破坏的特点在X线平片及CT上表现为三种类型:1)溶骨性骨质破坏:最多见(占76.9%),病灶最大直径范围为2.1~14.8cm,骨皮质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仅10%(1/10例)骨皮质无明显破坏。2)混合性骨质破坏:占15.4%(2/13例),其中1例软骨下骨被破坏。病灶最大直径范围为6.1~6.9cm。3)接近“骨正常型”表现:占7.7%(1/13例)。MRI显示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信号(1例)、稍高信号(1例)或混杂信号(1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7例)或混杂信号(2例);90%(9/10例)显示骨皮质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为骨皮质浸润性破坏(1/9例)、皮质不连续或中断(8/9例);80%(8/10例)病例显示病骨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多发病灶的PLB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发病部位多位于中轴骨。病灶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及高信号(1例),在t2wi脂肪压制序列均呈高信号。病灶最大直径范围为2.7~15.3cm。6例有软组织肿块形成,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范围为0.7~14.9cm。有12.5%(2/16例)plb单发病灶及22.2%(2/9例)plb多发病灶在x线平片上无异常表现,而ct、mri显示异常病灶;此外,还有11.1%(1/9例)x线及ct检查均无异常表现,而mri显示异常病灶。本组plb有3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1例病变累及脊柱,1例累及肩胛骨及肱骨上段),1例为单发病灶(病变位于髂骨)。病灶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骨皮质缺损,1例骨皮质无破坏。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均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最大直径范围为2.3~14.9cm。结论:1plb发病年龄高峰在41~70岁(68%),男性多见。2plb单发病灶多位于长骨,尤其是长骨骨端较多见(66.7%),病灶以溶骨性破坏为主(76.9%);骨皮质破坏多见于溶骨性破坏病灶(69.2%)。3plb多发病灶多位于中轴骨;其影像学表现与单发病灶无明显区别。4少数病例x线平片检查时显示骨质是正常表现,而ct、mri检查可见异常病灶。5plb病理类型中b细胞型与t细胞型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区别。第二部分plb与其它易混淆的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目的:临床上,plb常与spb、mfh、ewing’s肉瘤、没有肿瘤骨及骨膜反应的骨肉瘤表现类似,不容易区别。故本文第二部分试图通过量化的指标鉴别plb与后四种恶性骨肿瘤。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plb、spb、mfh、骨肉瘤、ewing’s肉瘤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25例plb病人,研究方法见第一部分。37例spb中行x线或ct检查或二项均有的32例,21例行mri检查。23例mfh中有20例行x线或ct检查或二项均有检查,21例行mri检查。13例ewing肉瘤中有13例行x线或ct检查或二项均有检查,11例行mri检查。129例骨肉瘤中有92例行x线或ct检查或二项均有检查,106例行mri检查。plb与以上四种肿瘤进行鉴别比较的指标有:病变部位及年龄、病灶破坏的类型、骨皮质破坏类型、骨膜反应、钙化或肿瘤骨,病灶信号特点、软组织肿块。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年龄比较plb患者组发病中位年龄51岁,发病高峰为41~70岁(占68%);spb组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发病高峰为51~70岁(占78.4%);mfh组发病中位年龄为44岁,发病高峰为31~60岁(占73.9%);ewing肉瘤组发病中位年龄为17岁,发病高峰11~20岁(占53.8%);骨肉瘤组发病中位年龄为19岁,发病高峰11~20岁(占61.2%);没有肿瘤骨及骨膜反应的骨肉瘤发病中位年龄为19岁,发病高峰年龄11~20岁(占56%)。2发病部位比较spb有54.1%(20/37例)位于中轴骨,29.7%(11/37例)位于四肢长骨;plb有56.3%(9/16例)位于长骨,6.3%(1/16例)位于中轴骨,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mfh均位于四肢长骨,52.2%(12/23例)位于骨干,26.1%(6/23例)位于骨端;plb有66.7%(6/9例)位于骨端,22.2%(2/9例)位于骨干,但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90)。ewing肉瘤有46.2%(6/13例)位于长骨,且以长骨骨干多见(5/6例,83%),仅17%(1/6例)位于骨端;plb有66.7%(6/9例)位于骨端,22.2%(2/9例)位于骨干,但二者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103)。骨肉瘤病灶主要位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或骨端(108/124例,87.1%),plb有66.7%(6/9例)位于骨端,二者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169);没有肿瘤骨及骨膜反应的骨肉瘤病灶96%(24/25例)位于长骨,且以长骨干骺端多见(19/24例,79.2%),与plb多位于骨端(6/9例,66.7%)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3影像学特点比较3.1plb与spb鉴别比较:plb有81.2%(13/16例)的骨皮质呈不同程度的破坏,而spb100%(37/37例)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spb病灶多呈膨胀性改变(26/37例,70.3%),病灶内常有残留骨嵴(20/32例,62.5%),plb病灶膨胀性改变较少(3/16例,18.8%),残留骨嵴也少见(2/13例,15.4%),二者在此两种表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3.2plb与mfh鉴别比较:mfh病灶内可见少量钙化(6/20例,30%),plb病灶内无钙化,但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60)。plb有81.2%(13/16例)的骨皮质呈不同程度的破坏,而mfh100%(23/23例)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61)。3.3plb与ewing’s肉瘤鉴别比较:ewing’s肉瘤骨皮质破坏以浸润性、筛孔样破坏为主(8/11例,72.7%),plb以骨皮质缺损多见(11/13例,84.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ewing’s肉瘤的骨膜反应较多见(9/13例,69.2%),与plb(1/16例,6.2%)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3.4plb与骨肉瘤比较:骨肉瘤病灶以成骨性骨质破坏较多(54/84例,64.3%),与plb(2/12例,16.7%)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骨肉瘤多见肿瘤骨形成(71/92例,77.2%)及骨膜反应(83/129例,64.3%),而plb无肿瘤骨形成、骨膜反应少见(1/16例,6.2%),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没有肿瘤骨及骨膜反应的骨肉瘤与plb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1spb发病年龄高峰为51~70岁(78.4%),与plb接近。与plb不同的是spb发病部位多位于中轴骨(54.1%);spb的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70.3%病灶呈膨胀性改变,62.5%病灶内有残留骨嵴,软组织肿块较少(38.1%)且肿块多较小(75%)。2mfh发病年龄高峰为31~60岁(73.9%),比plb较小;mfh发病部位多位于长骨的骨干,位于骨端者较少(26.1%);mfh的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破坏,30%病灶内有钙化。3 Ewing’s肉瘤发病年龄高峰为11~20岁(53.8%),比PLB小;Ewing’s肉瘤发病部位多位于长骨骨干(83.3%),与PLB不同;Ewing’s肉瘤骨皮质破坏程度比PLB较轻,且骨膜反应多见,15.4%病灶内有反应性成骨。4骨肉瘤发病年龄高峰为11~20岁(61.2%),比PLB小;骨肉瘤发病部位多位于长骨干骺端或骨端;骨肉瘤病灶破坏以成骨性骨质破坏较多(64.3%),肿瘤骨及骨膜反应多见。没有肿瘤骨及骨膜反应的骨肉瘤与PLB比较,二者除了发病高峰年龄及好发部位不同外,影像学特点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原发性骨淋巴瘤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wing’s肉瘤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8.1;R730.44;R445.2
【目录】:
  • 中文摘要4-9
  • 英文摘要9-15
  • 英文缩写15-16
  • 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16-38
  • 前言16-18
  • 材料与方法18-19
  • 结果19-22
  • 附图22-31
  • 附表31-32
  • 讨论32-35
  • 小结35-36
  • 参考文献36-38
  • 第二部分 PLB与其它易混淆的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38-59
  • 前言38-39
  • 材料与方法39-41
  • 结果41-44
  • 附图44-51
  • 附表51-53
  • 讨论53-56
  • 小结56-57
  • 参考文献57-59
  • 结论59-60
  • 综述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研究进展60-69
  • 参考文献66-69
  • 致谢69-70
  • 个人简历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勇;刘杰;丁建平;张泽坤;;骨盆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年06期

2 杨丽妙;张亚平;杨洪乐;邢江涛;胡蕊;朱芸;;5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血液学分析[J];检验医学;2015年02期

3 陈峥;司徒祖超;余权新;刘壮盛;;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年01期

4 张锐;李绍林;张晓东;魏清柱;;原发脊柱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影像学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年23期

5 陈荣华;吴宏洲;陈恩德;郑力文;萧植丰;陈立业;;骨小圆细胞肿瘤的影像学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年06期

6 于宝海;刘杰;钟志伟;赵静品;彭志刚;刘记存;吴文娟;;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年07期



本文编号:720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720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0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