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构对舒张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3 17:11

  本文关键词: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构对舒张功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高血压 左心室重构 斑点追踪成像 舒张功能不全 室壁应力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重构对左心室(LV)舒张功能的影响,其评价指标可用斑点追踪成像、组织多普勒和多普勒血流频谱表示,室壁应力参数同样考虑在内。心脏重构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脏大小、形状和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从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中挑选出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里面,具有心脏正常构型的患者30例、具有心脏向心性重构的患者30例、具有心脏向心性肥厚的患者30例。另外,挑选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原则是在年龄、身高以及体重等方面与实验各组相一致。采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别于左心室短轴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测量峰值旋转角度和达峰时间,计算左心室峰值扭转角度。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a),结合灰阶超声和多普勒血流频谱计算充盈压(E/Ea)、相对室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E峰减速时间(DT)、等容舒张时间(IVRT)、E/A和纵向室壁应力(LWS)。舒张功能不全(DD)根据公认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心脏呈向心性肥厚患者组左心室峰值扭转角度小于心脏向心性重构患者组的扭转角度,而心脏向心性重构患者组左心室峰值扭转角度又要比正常心脏构型患者组的扭转角度小(P0.05)。正常构型组的室壁应力负载较高,而向心性重构和向心性肥厚组室壁应力较低,而向心性重构和向心性肥厚这两组中,舒张功能会变得更差。即使在正常构型组,舒张功能不全也会发病较早。在对照组中,13%的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而在心脏构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其概率为36.6%,同样在向心性重构组和向心性肥大组中,其概率分别为60%和90%(P0.05)。在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这三个组中,室间隔和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平均(Ea)逐渐低于对照组。当对照组用于的参数值为均值±2倍标准差时,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和向心性肥厚组表现为舒张功能异常,其发病率为16.6%、26.6%和56.6%。室间隔(Ea)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脉压差(PP)等都相关(P0.05)。多普勒血流频谱指标如E峰减速时间(DT)、等容舒张时间(IVRT)、E/A与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不如组织多普勒成像(室间隔和平均Ea)更敏感。在多变量模型中,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收缩压以及年龄均可以被用作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舒张功能不全可能出现在高血压病早期,或者出现在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肥厚发病前。随着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肥厚的进展,舒张功能逐步下降。组织多普勒指标判断左心室重构对舒张功能的影响要优于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心脏呈正常构型的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显著加强,而心脏构型呈向心性肥厚的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呈现减弱趋势。并且伴随着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不断减弱,左心室的扭转运动也在不断减弱。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为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构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面提供了可进行量化的指标。
【关键词】:高血压 左心室重构 斑点追踪成像 舒张功能不全 室壁应力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4.1;R445.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8-11
  • 1.1 病例选择8
  • 1.2 科研设备8-9
  • 1.3 超声图像获取及测量9
  • 1.4 研究方法9-10
  • 1.4.1 一般临床资料9
  • 1.4.2 常规超声心动图9-10
  • 1.4.3 斑点追踪成像10
  • 1.5 统计学分析10-11
  • 第二章 结果11-13
  • 2.1 研究对象的特点11
  • 2.2 实验组中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病率11
  • 2.3 组织多普勒环舒张运动速度(Ea)11
  • 2.4 左心室充盈压(E/Ea)11
  • 2.5 室壁应力负载(Wall Stress Loading)11-12
  • 2.6 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12
  • 2.7 左心室扭转、解旋运动指标比较12-13
  • 第三章 讨论13-17
  • 3.1 舒张功能不全和肥大13-14
  • 3.2 室壁应力负载对舒张功能的影响14
  • 3.3 相关性和独立性的预测因素14-15
  • 3.4 斑点追踪成像对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估15
  • 3.5 临床意义15-16
  • 3.6 研究的局限性16-17
  • 第四章 结论17-18
  • 参考文献18-20
  • 附图20-22
  • 附表22-26
  • 文献综述26-36
  • 参考文献33-3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6-37
  • 致谢37-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海洪;血液流变学的病理生理学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786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786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a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