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弗林酶靶向的新型肿瘤PET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18:43

  本文关键词:弗林酶靶向的新型肿瘤PET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弗林酶 PET探针 纳米粒子 自组装


【摘要】:肿瘤的早期诊断是人类对抗肿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肿瘤的诊断技术中,正电子断层显像(PET)因其具有早期、灵敏和准确地诊断肿瘤的优点而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开发新型PET探针对于扩展PET的临床应用非常重要。为获得较好的PET显像效果,针对特定靶标设计的PET探针能够通过靶标识别有效的到达靶向位点,从而增强PET显像的特异性。本论文设计的PET探针的靶标是弗林蛋白酶(furin),furin是一种重要的内切蛋白酶,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升,增加肿瘤侵袭性和生长速度,因此设计靶标为furin的PET探针可以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本论文设计新型靶向furin的肿瘤PET探针~(18)F-FBCKR,该探针首次将furin靶标识别、酶控纳米自组装技术与PET成像技术相结合,利用一个新型的缩合反应,设计了靶向furin的小分子PET探针。该PET探针~(18)F-FBCKR包含如下几个功能组成部分:(1)furin靶向基团—RVRR肽链用于furin识别剪切;(2)双硫键保护的半胱氨酸(Cys)提供1,2-氨基硫醇和分子中的2-氰基苯并噻唑(CBT)的氰基部分用于缩合反应;(3)赖氨酸(Lys)基团用于连接CBT和Cys,Lys的侧链ε-氨基上连接~(18)F-FBA基团用于PET显像。该探针通过肿瘤细胞高表达的furin识别摄取进入细胞,剪切水解后发生缩合反应继而自组装,从而在肿瘤细胞内控制性地合成放射性纳米粒子,浓聚放射性活性,用于肿瘤的靶向PET成像。因纳米粒子具有大的表面积和表面积与体积比,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组织局部的成像剂浓度,提高成像的灵敏性,已成为PET探针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设计合成的PET探针具有高度靶向性和智能组装功能,从而克服了普通纳米粒子合成难、摄取率低、靶向性差等问题。首先进行标记前体CKR和无放射性的冷化合物FBCKR的合成。合成方法简便直接,用制备高效液相分离得到纯品,进行核磁、质谱等化学结构确证。为验证furin控制的酶切和自组装性能,利用冷化合物FBCKR进行体外纳米粒子制备。将FBCKR和furin在缓冲液中37℃共孵育,通过HPLC分离出产物,进行质谱验证。HPLC图谱中的峰确证为FBCKR的酶切和缩合产物---二聚体,该条件下的酶切反应2h即完成且这种二聚物直到8小时都稳定。将上述培养液直接进行SEM和TEM,SEM图里平均纳米直径为207±99nm,TEM里平均纳米直径为182±70nm。进行了~(18)F标记合成~(18)F-FBCKR。在多功能合成模块上全自动合成了~(18)F-SFB,再与标记前体CKR进行反应,采用HPLC制备分离。进行了合成条件的优化,最佳的反应pH值为7.2,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0.5h。~(18)F-FBCKR的质检结果表明该产品符合注射用药的要求;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37℃时~(18)F-FBCKR在生理盐水和血清中直到5h都稳定。进行细胞实验来验证~(18)F-FBCKR和FBCKR的细胞性能。首先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来验证MDA-MB-468细胞的furin表达水平,LoVo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MDA-MB-468有较强的furin表达(31.2%的β-actin)而LoVo的furin表达很弱(10.4%),证明MDA-MB-468适用于本实验。接着验证了FBCKR的生物相容性,MTT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对细胞毒性较低。然后将FBCKR与MDA-MB-468肿瘤细胞在37℃共同培养进行了细胞显像实验,结果证明了FBCKR摄取进入细胞后被furin剪切缩合形成了含有荧光素结构的缩合产物,且产物的位置就在furin的位置(高尔基体)上,并且用高倍电镜直接观察到纳米粒子的生成。~(18)F-FBCKR和MDA-MB-468细胞共培养进行的摄取实验显示培养60min后,细胞摄取即达到平衡,摄取率为22.2%,说明~(18)F-FBCKR的细胞摄取能力较好。~(18)F-FBCKR的细胞洗出实验结果表明,不加FBCKR组和细胞共同培养120min后仅有13.1±1.2%的放射性保留,而加5、25、50μM FBCKR组的放射性保留率分别达到20.3±4.2%,28.5±1.4%,32.1±0.9%。洗出实验结果表明FBCKR的加入可以增加化合物的化学量,饱和细胞内的游离Cys从而保证自组装的顺利进行形成放射性纳米粒子,增加放射性保留率。最后进行了~(18)F-FBCKR的Micro-PET显像实验。~(18)F-FBCKR和FBCKR共注射进行了MDA-MB-468肿瘤裸鼠的不同时间点MicroPET扫描,同时设立单注射~(18)F-FBCKR组作为对照。~(18)F-FBCKR组在30和60min肿瘤可见但衰减很快,而共注射组在30-360min肿瘤均清晰可见。放射性数据分析显示~(18)F-FBCKR和FBCKR共注射组的肿瘤摄取分别是~(18)F-FBCKR组的2.5(10 min),3.6(30 min),6.4(60 min),7.9(120 min),8.2(240 min)和6.5倍(360 min)。这些结果显示~(18)F-FBCKR有很好的体内肿瘤摄取率,但~(18)F-FBCKR和FBCKR共注射有更好的肿瘤摄取和更慢的放射性衰减,进一步证明了FBCKR的加入促进了化合物在肿瘤区域的自组装和放射性纳米粒子的形成,增强PET显像效果。通过以上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显示本论文设计的新化合物~(18)F-FBCKR是有应用前景的PET探针。
【关键词】:弗林酶 PET探针 纳米粒子 自组装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0.44;TB38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主要缩略符号说明7-11
  • 第一章 绪论11-31
  • 1.1 肿瘤的PET诊断11-18
  • 1.1.1 肿瘤的早期诊断11-12
  • 1.1.2 PET显像原理12-14
  • 1.1.3 PET显像的应用14-15
  • 1.1.4 PET显像剂15-18
  • 1.2 弗林酶与肿瘤18-22
  • 1.2.1 Furin简介18-20
  • 1.2.2 Furin的生物学功能20-21
  • 1.2.3 Furin与肿瘤21
  • 1.2.4 Furin抑制剂用于肿瘤治疗21-22
  • 1.3 纳米技术用于肿瘤诊断22-24
  • 1.3.1 纳米材料概述22
  • 1.3.2 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和诊断方面的应用22-24
  • 1.4 本论文立题依据、化合物设计及主要研究内容24-31
  • 1.4.1 立项依据24-28
  • 1.4.2 本论文新型PET探针的设计28-29
  • 1.4.3 研究内容29-31
  • 第二章 冷化合物FBCKR的合成31-46
  • 2.1 引言31-32
  • 2.2 试剂与仪器32-33
  • 2.2.1 试剂32
  • 2.2.2 仪器32-33
  • 2.3 化合物FBCKR的合成33-36
  • 2.3.1 Ac-Arg-Val-Arg-Arg-Cys(St Bu)-Lys-OH(肽链A)合成33-34
  • 2.3.2 CKR的合成34-35
  • 2.3.3 SFB的合成35
  • 2.3.4 FBCKR的合成35-36
  • 2.4 结果与讨论36-45
  • 2.4.1 肽链A的合成36-40
  • 2.4.2 反应前体CKR、冷化合物FBCKR的合成及结构表征40-44
  • 2.4.3 SFB晶体结构表征44-45
  • 2.5 本章小结45-46
  • 第三章 体外纳米粒子制备以及纳米表征46-51
  • 3.1 引言46
  • 3.2 试剂与仪器46-47
  • 3.2.1 试剂46
  • 3.2.2 仪器46-47
  • 3.3 实验部分47
  • 3.3.1 Furin酶控体外纳米粒子制备47
  • 3.3.2 纳米结构表征47
  • 3.4 结果与讨论47-50
  • 3.4.1 纳米粒子制备及HPLC解析47-49
  • 3.4.2 纳米结构表征49-50
  • 3.5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18)F-FBCKR的合成51-76
  • 4.1 引言51-52
  • 4.2 试剂与仪器52-53
  • 4.2.1 试剂52
  • 4.2.2 仪器52-53
  • 4.3 合成过程53-60
  • 4.3.1 ~(18)F-FDG合成53-56
  • 4.3.2 ~(18)F-SFB合成56-58
  • 4.3.3 ~(18)F-FBCKR合成58-60
  • 4.4 ~(18)F-FBCKR的质检及稳定性研究60-61
  • 4.4.1 pH值测定60
  • 4.4.2 氨基聚醚(K222)杂质含量测定60
  • 4.4.3 放射性比活度测定60
  • 4.4.4 放射化学纯度测定60-61
  • 4.4.5 稳定性研究61
  • 4.5 结果与讨论61-74
  • 4.5.1 ~(18)F-FDG合成61-66
  • 4.5.2 ~(18)F-SFB合成66
  • 4.5.3 ~(18)F-FBCKR合成及合成条件选择66-67
  • 4.5.4 ~(18)F-FBCKR的质检及稳定性研究结果67-74
  • 4.6 本章小节74-76
  • 第五章 ~(18)F-FBCKR和FBCKR的细胞显像和细胞摄取研究76-89
  • 5.1 引言76
  • 5.2 试剂与仪器76-77
  • 5.2.1 试剂和细胞76
  • 5.2.2 仪器76-77
  • 5.3 细胞培养77
  • 5.3.1 细胞复苏77
  • 5.3.2 细胞传代77
  • 5.4 细胞实验77-80
  • 5.4.1 Western blot实验77-78
  • 5.4.2 FBCKR细胞毒性测定78
  • 5.4.3 FBCKR细胞显像78-79
  • 5.4.4 FBCKR细胞纳米验证79
  • 5.4.5 ~(18)F-FBCKR细胞摄取实验79
  • 5.4.6 ~(18)F-FBCKR和FBCKR细胞洗脱实验79-80
  • 5.5 结果与讨论80-87
  • 5.5.1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80-82
  • 5.5.2 FBCKR细胞毒性测定结果82-83
  • 5.5.3 FBCKR细胞显像图及解析83-84
  • 5.5.4 FBCKR细胞纳米验证84-85
  • 5.5.5 ~(18)F-FBCKR细胞摄取实验结果85-86
  • 5.5.6 ~(18)F-FBCKR和FBCKR细胞洗脱实验结果86-87
  • 5.6 本章小结87-89
  • 第六章 ~(18)F-FBCKR和FBCKR的裸鼠Micro-PET显像研究89-93
  • 6.1 引言89
  • 6.2 试剂与仪器89
  • 6.2.1 动物和试剂89
  • 6.2.2 仪器89
  • 6.3 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实验89-90
  • 6.3.1 裸鼠MDA-MB-468肿瘤模型的建立89
  • 6.3.2 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89-90
  • 6.4 结果与讨论90-92
  • 6.4.1 裸鼠MDA-MB-468肿瘤模型的建立90
  • 6.4.2 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结果90-92
  • 6.5 本章小结92-93
  • 主要结论与展望93-94
  • 主要结论93-94
  • 展望94
  • 本论文创新点94-95
  • 致谢95-96
  • 参考文献96-102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福斋;自组装生物材料[J];新材料产业;2003年05期

2 蒲利春,崔旭梅;自组装技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10期

3 许小丁;陈昌盛;陈荆晓;张先正;卓仁禧;;多肽分子自组装[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2期

4 胡苹;孙向英;柯培林;;双荧光自组装多层膜的构建及其性能[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吴迪,吴健;金—硫键自组装生物分子膜[J];化学通报;2004年02期

6 陈鹭剑;王民权;钱国栋;崔元靖;王智宇;;逐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二阶非线性光学薄膜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年04期

7 江浪,黄桂芳,李洪祥,李小凡,胡文平,刘云圻,朱道本;自组装分子电子器件[J];化学进展;2005年01期

8 陈慧文,容敏智,章明利;分子与纳米自组装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08期

9 庄小东;陈_g;刘莹;蔡良珍;林楹;;自组装有机纳米功能材料[J];化学进展;2007年11期

10 吕德水,林汉枫,李扬眉,徐立恒,林贤福;LBL自组装技术及自组装生物功能膜结构[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益海;倪筱玲;刘勇洲;朱岩;何小振;彭正合;;自组装功能膜——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处理的技术[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周峰;马勇;刘全;徐庆锋;路建美;;基于自组装技术的储存器件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3 潘开林;;基于表面张力作用的MEMS自组装技术[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胡建强;张勇;任斌;杨志林;田中群;;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自组装形状可控的新型金纳米材料[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蒋亚东;王涛;吴志明;黄春华;李丹;;聚苯胺自组装复合膜及敏感特性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张召;朱晓丽;姜绪宝;孔祥正;;液滴模板法微球自组装制备P(TMPTA-St)胶体组装体[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马兰馨;石峰;;超重力条件下交替层状自组装制备聚合物多层膜[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陆学民;肖素芳;路庆华;;离子自组装双功能超分子:可控润湿性及液晶取向[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万永中;戴永兵;王庆康;曾令刚;辛海维;沈荷生;张志明;;纳米结构和器件的自组装技术[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肖守军;;DNA纳米自组装技术[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李宏乾;自组装技术:现代化学材料新星[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记者 常丽君;研究人员发现自组装DNA链的最佳长度[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唐茵;“精准”化:为我所需创造新物质[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自组装高分子微胶囊研究获重要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5 武炳明;原位可控自组装技术制备出微米炭管[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刘霞;唤醒分子“蜘蛛侠”[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舟;聚合物纳米流体的自组装及构象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程礼盛;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自组装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陈颖;基于自组装和目标物循环信号放大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李辉;木素自组装多层膜的制备及其用于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曹永智;嵌段共聚物薄膜自组装有序纳米微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吕正检;基于计算机模拟、自组装和力谱技术的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肖素芳;离子自组装制备光敏功能超分子材料[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马宇飞;稀土配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多肽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黄龙光;有限预应变软弹性衬底上的图案形成与微结构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刘娅灵;弗林酶靶向的新型肿瘤PET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鑫;表面活性剂类多肽自组装材料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史颖;电荷调控类胶原多肽自组装及用于治疗牙本质敏感的材料[D];清华大学;2011年

3 吴振维;化学驱动阴阳型聚合物微马达的动态自组装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宋世松;双亲性寡聚苯撑乙炔的合成、自组装及细胞成像[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刘智鹏;基于胶体颗粒自组装的高密度铁电存储[D];西北大学;2013年

6 张春光;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原位自组装[D];济南大学;2015年

7 唐丽丽;两亲性短肽的自组装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崔国良;金属表面超细颗粒自组装改性及抗结垢性能[D];天津大学;2006年

9 朱进清;DNA自组装增强信号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麻晶晶;DNA自组装计算模型及其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64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864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f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