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关键词: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实时三维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心房颤动 二尖瓣
【摘要】:背景及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者由于其心房丧失了规律有序的电活动,被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所取代,导致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房颤发生的原因包括心房纤维化引起的心房结构重塑和有效不应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引起的心房电重构。房颤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既往研究表明,房颤患者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增加显著相关,在年龄为70岁的老年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可达5%~8%,在年龄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高达10%。根据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房颤的总体发病率为0.77%。并且在所有房颤患者中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发病率占65.2%、瓣膜性房颤的发病率占12.9%、孤立性房颤的发病率占21.9%。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加也极大的影响了房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房颤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栓塞、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脏骤停等,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近期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房颤是预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房颤的常规治疗包括维持窦性心律、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抗凝抗栓等。除常规治疗外,还需同时对诱发房颤的病因进行预防治疗。房颤的病因十分复杂,并且一些常见病因的构成比也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变化。目前对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房颤的发病率却仍逐年提高。因此,明确房颤及其病因的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房颤均有重要临床意义。影响NVAF患者的左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的因素甚多,其中以房颤持续时间对左房增大的影响最为明显。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导致左房增大越显著,而左房增大可对二尖瓣装置产生影响。二尖瓣瓣环扩张、二尖瓣瓣叶形态学改变,进而引起二尖瓣闭合不拢、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发生。M型超声心动图和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2D-TTE)作为了解二尖瓣解剖和病理结构的常规检查,其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同时彩色多普勒技术可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价二尖瓣功能,但不能显示二尖瓣立体结构及毗邻关系。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RT-3D-TTE)可通过三维重建及自动测量技术实时动态地显示二尖瓣的立体解剖结构,但患者体位、肥胖、肺气等因素可对三维图像的显示产生影响,常难以获取清晰图像。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和软件技术的革新,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the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3D-TEE)技术在二尖瓣疾病的诊疗和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T-3D-TEE可模拟与外科手术视野角度一致的左房面观二尖瓣全貌,便于超声医师与外科医师及时沟通。其配备的二尖瓣定量分析(mitral valve quantitation,MVQ)软件可提供在线或脱机分析,定量评价二尖瓣形态及功能。既往研究显示,RT-3D-TEE可定量评估房颤患者的二尖瓣瓣叶参数,但对房颤患者二尖瓣瓣环参数的定量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RT-3D-TEE技术对NVAF患者的二尖瓣进行定量研究,探讨NVAF对二尖瓣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分析NVAF患者MR的机制,为NVAF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等提供可靠信息。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07月~2015年0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54例NVAF患者均行2D-TTE和RT-3D-TEE检查。根据2014年AHA/ACC/HRS房颤患者管理指南将房颤患者分为2组:阵发性房颤(th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 AF)组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79±9.11岁;持续性房颤(the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 AF)组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0.13±6.13岁。选取20例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就诊者为窦性心律组(无房颤病史),其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13±7.68岁。入选标准:患者经病史、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房颤,且能够获得完整资料及清晰图像者。所有入选对象在被检查前均已获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食管狭窄、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肿瘤、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图像采集困难者等。2.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Philips i E33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经胸超声探头X5-1(频率1~5MHz),经食管实时三维矩阵探头X7-2t(频率2~7 MHz),使用Qlab 9.0MVQ软件分析图像。应用2D-TTE技术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LAD。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模式于心尖四腔心切面及心尖两腔心切面测量MR,并取其平均值。应用RT-3DE-TEE配备的MVQ分析软件测量二尖瓣环参数:瓣环左右径(DAl Pm)、瓣环前后径(DAP)、瓣环高度(H)、瓣环周长(C3D)、瓣环面积(A2D)、瓣环非平面角度(NPA);二尖瓣叶参数:舒张早期瓣叶面积、收缩末期瓣叶面积、对合面积、对合指数。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之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法。二尖瓣参数与LAD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c检验。观察者之间及观察者内部各参数一致性检验采用Bland-Altman绘图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心律类型间一般资料的比较不同心律类型间性别、体重指数、合并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梗塞病史、甲状腺疾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所占比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律类型间年龄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心律类型间二尖瓣参数及LAD的比较不同心律类型间比较,DAl Pm、C3D、A2D、收缩末期瓣叶面积、对合指数及L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 AF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DAl Pm、C3D、A2D、收缩末期瓣叶面积及LA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 AF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DAl Pm、DAP、C3D、A2D、收缩末期瓣叶面积及LAD增大,对合指数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 AF组与Pe AF组比较,各参数及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程度MR间二尖瓣参数及LAD的比较根据MR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MR组(n=51)及中重度MR组(n=23)。与轻度MR组比较,中重度MR组DAl Pm、DAP、C3D、A2D、NPA及LAD增大,H、对合指数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合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LAD与二尖瓣参数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LAD与DAl Pm、DAP、C3D、A2D呈显著正相关(r=0.718,P=0.000;r=0.347,P=0.004;r=0.602,P=0.000;r=0.548,P=0.000);LAD与对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319,P=0.008)。5.不同心律类型间LAD增大及中重度MR患者分布情况不同心律类型间比较,Pa AF组、Pe AF组LAD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多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 AF组、Pe AF组中重度MR的患者均较窦性心律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MR程度间LAD增大患者分布情况中重度MR组LAD增大的患者明显多于轻度MR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一致性检验Bland-Altman绘图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观察者内部及观察者之间测量DAl Pm、DAP、H、C3D、A2D、NPA、对合面积及对合指数重复性良好。结论1.NVAF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2.NVAF与LAD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心房扩大越显著;左房越大,Pa AF向Pe AF转变的可能性越大,有助于了解NVAF的发生和维持机制。3.NVAF的类型及持续时间、左房增大均可对二尖瓣结构产生影响,导致MR的发生。4.二尖瓣瓣环及瓣叶变形是引起NVAF患者MR的重要机制之一。中重度MR时,二尖瓣瓣环的“马鞍形”结构发生扩张和变形,对合指数减低。5.LAD与DAl Pm、DAP、C3D、A2D呈显著正相关;LAD与对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6.RT-3D-TEE技术可定量评价NVAF患者的二尖瓣结构及功能,有助于了解MR的机制,且重复性好。
【关键词】:实时三维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心房颤动 二尖瓣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0.45;R541.75
【目录】:
- 摘要4-9
- Abstract9-17
- 缩略词表17-18
- 引言18-21
- 1 资料与方法21-26
- 2 结果26-34
- 3 讨论34-44
- 4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9
- 综述部分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疾病中应用研究进展49-67
- 参考文献61-67
- 个人简历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烨;王齐兵;吕迁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3年03期
2 张亚辉;胡文标;;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33期
3 Pérez-Gómez F. ,Alegra E. ,Berjón J ,杜媛;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或二者联合应用的随机多中心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4 王超权;刘初民;;糖代谢异常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药;2008年01期
5 李春元;抗凝剂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效果比较[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年04期
6 王海彦;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7期
7 王丹;董平栓;;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中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3期
8 刘强;徐智;毛威;;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年09期
9 赵欣,刘志华,王立志;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10 杨志宏,洪梅,秦永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性脑卒中的预防[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皆春;;非瓣膜性房颤与脑栓塞[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彭若宇;梁燕琼;陈佑明;侯庆臻;戴文华;彭芊芊;周轶;;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患者凝血因素和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3 苏江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与聚集分析[A];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吴俊;许俊堂;;非瓣膜性房颤高凝状态指标与抗栓治疗监测[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孙燕;赵金龙;;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中的安全性评价[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蔡若蔚;洪志林;王凌星;;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孙颖;谢国璐;张学义;王志浩;钟明;张运;郑兆通;张薇;;非瓣膜性房颤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脑卒中的贡献及房颤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8 刘强;沈金龙;蒋超鹏;毛威;;粘附分子的表达与非瓣膜性房颤的相关性研究[A];2013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吴俊;;非瓣膜性房颤高凝状态指标与抗栓治疗监测[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蔡宏文;叶武;华军益;毛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观察[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莫让房颤致卒中[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连漪;只有实践能让创新梦想成真[N];健康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裘炯华;市场落点在技术和材料[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刘云涛;一场关于心与脑的对话[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记者 朱国旺;房颤抗凝不用犹豫[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伊瑶;拜瑞妥获准用于卒中预防[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岩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评分对比及抗凝治疗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吕岩红;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彭赛力;吸烟者非瓣膜性房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4 吕新会;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治规律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王婧;左心房大小与非瓣膜性房颤卒中风险关系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黄丹青;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D];郑州大学;2016年
7 冯少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类型及发病机制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8 张兴;中国中老年人群中肥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9 韩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因素的变化及抗凝治疗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施春燕;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栓前状态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7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87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