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

发布时间:2017-09-29 07:32

  本文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后循环梗塞 预后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皮质脊髓束


【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的参数病灶侧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的下降率(FA%)、rFA值(病灶侧FA值/病灶对侧FA值)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上所示的皮质脊髓束(the corticospinal tract, CST)完整性对于后循环梗塞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核磁证实为后循环脑梗塞且发病1周内的连续病例共91例患者,其中合并出血2例,后期失访2例,完成研究87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64.3%),女性31例(35.6%),平均年龄(56.95±12.99)岁。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治疗情况等,对所有患者在入院3天内完善头颅MRI检查(DWI及DTI),同时测量病灶侧的FA值及对侧的FA值,以及DTT图像上所示CST的完整性。在距发病90天时通过电话随访完善mRS评分。根据mRS90d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及预后不良组(3-6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同时分析各观察指标与随访m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了解各指标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发病90天时,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预后良好56例,预后不良31例,后者中死亡2例,分析发现高Hcy症、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就诊时间及DWI上梗死体积是影响PC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Spearman分析发现FA%及CSTDTT与mRS评分呈正相关(p0.001), rFA与mRS评分呈负相关(p0.001)。本研究ROC曲线所示最佳预测预后好的rFA的最佳临界值是0.52,当rFA0.52时,预后较好。结论:FA%、rFA及CSTDTT与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后循环梗塞 预后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皮质脊髓束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2;R743.3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7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1
  • 内容与方法11-17
  • 1. 研究对象11
  • 2. 研究方法11-14
  • 3. 质量控制14
  • 4. 统计方法14-15
  • 5. 技术线路图15-17
  • 结果17-23
  • 讨论23-30
  • 小结30-31
  • 致谢31-32
  • 参考文献32-37
  • 附录37-43
  • 综述43-48
  • 参考文献46-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48-49
  • 导师评阅表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轲;吴仁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5期

2 秦文;李坤成;于春水;张帆;;重复时间和场强对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7期

3 王心宁;吴志远;缪飞;肖勤;陈生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颈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5期

4 乐秋海;舒华;;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5 陈培强;唐子东;郭光远;董凯;林少华;姜领;于伟红;许毛峰;;弥散张量成像对高血压前期患者隐匿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09期

6 李德军,包尚联,马林,俎栋林,唐昕,孙伟;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3年05期

7 耿辉,白玫,彭明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4年01期

8 何光武;项华;何江波;成中意;徐建荪;汪守中;沈天真;陈星荣;;正常成人大脑内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08期

9 陈海;;弥散张量成像在失语症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8期

10 宋亭;梁碧玲;胡春洪;沈君;麦伟文;黄穗乔;;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海;邓国军;陈桂美;肖香佐;;弥散张量成像定位初级运动功能区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永贵;郭岗;黄海清;王训恒;;慢性颈髓病变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田仔;;弥散张量成像的计算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新进展[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4 谢晟;郭雪梅;崔爱国;肖江喜;蒋学祥;;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5 郑兆聪;刘必松;吴志峰;王如密;王守森;;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出血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刘海燕;卢青;秦姣龙;肖朝勇;姚志剑;;抑郁症情绪神经环路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葛海涛;尹训涛;徐君海;刘树伟;;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注意功能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8 贾贵静;;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史浩;郭洪霞;;脑积水的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宋凡;胡永善;张峰;南向亮;徐一鸣;马立宏;倪欢欢;周翠侠;黄春水;赵青;;脑卒中后残废手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峭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个例观察[D];浙江大学;2005年

2 丁文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上肢神经形态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李f 晔;术中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沈全力;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杜彦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波谱成像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郁欣;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宋峰;猪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的建立及其脊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鹏;弥散张量成像的脑连接模式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方美芳;正常成人胼胝体及其亚区的形态学和弥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3年

3 张静娜;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静;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偏头疼患者大脑结构网格的异常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曹新山;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张丽敏;压缩感知框架下的快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李春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及临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赵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曾强;3.0T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儿童脑白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钟进;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40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940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e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