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高频超声中的特征性表现,并将这些特征性表现做统计学的对比分析,探讨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校两所附属医院的10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计137枚癌结节)术前行常规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有术后明确病理诊断。二维超声观察项目:癌结节的部位,数目,形态是否规则,边界是否清晰,是否有完整包膜,纵横比,内部钙化模式,内部性质、回声高低、结节内及周边血流、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彩色多普勒观察项目:结节内部与周边血管分布情况。根据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恶性结节判断的标准分别记录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在高频超声下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同时记录漏诊病例的情况。再以癌结节直径为分组依据,分为3个组别。A组:直径1cm;B组:1cm≥直径0.5cm;C组:直径≤0.5cm。将上述记录的数据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直径0.5cm以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其在高频超声的特征性表现上并无差异,其有意义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分别为:低回声、实质性、不均质、微钙化、血流RagoⅢ级、纵横比1、边界不清晰。其出现的比例,在A组分别是98.1%、94.2%、100%、71.2%、80.8%、67.3%、84.6%;在B组分别是95.2%、85.7%、85.7%、52.4%、69.0%、69.0%、76.2%。而直径≤0.5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其在高频超声的特征性表现上与直径0.5cm以上癌结节有明显差异,只有低回声、实质性和不均质三项单一因素有意义,分别为60.5%、58.1%和60.5%。2.排除漏诊病例,所有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均具有2个以上特征性超声表现,且癌结节直径越大,其特征性表现的数量就越多。就分组而言,直径0.5cm的癌结节至少同时具有3个以上特征性超声表现,而直径≤0.5cm的癌结节至少同时具有2个以上特征性超声表现。这说明,如果在直径0.5cm甲状腺结节中同时发现低回声、实质性、不均质、微钙化、血流RagoⅢ级、纵横比1、边界不清晰这些特征中3个以上的表现,应该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能性,而直径≤0.5cm的结节同时发现2个以上特征性超声表现,就应该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能性。3.A组漏诊率为0;B组漏诊率为4.8%;C组漏诊率为32.6%,当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直径≤0.5cm时,其在高频超声诊断上漏诊率明显高于直径0.5cm的癌结节。结论:1.高频超声在诊断直径≤0.5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因为其超声影像学表现不明显,应该结合其他诊断手段,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直径≤0.5cm的甲状腺结节应定期临床随访,可以更有效的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2.如果在直径0.5cm甲状腺结节中同时发现低回声、实质性、不均质、微钙化、血流RagoⅢ级、纵横比1、边界不清晰这些特征中3个以上的表现,应该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性,而直径≤0.5cm的结节同时发现2个以上特征性超声表现,就应该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性。3.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漏诊,癌结节的直径0.5cm可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超声诊断 早期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皖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1;R736.1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10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前言15-17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17-20
- 1.研究对象17
- 1.1 一般资料17
- 1.2 病例纳入标准17
- 1.3 病例排除标准17
- 2.检查仪器17
- 3.检查方法17-18
- 4.图像保存18
- 5.图像分析18-19
- 5.1 图像分析内容18
- 5.2 图像分析的判断标准18-19
- 6. 数据分组处理及标准19
- 7. 统计方法19-20
- 结果20-26
- 1. 病理结果及类型20
- 2.癌结节与年龄的关系20-21
- 3.癌结节分组情况21
- 4.癌结节特征单因素的分组分析情况21-23
- 4.1 分组数据21
- 4.2 统计学处理分析21-23
- 5.癌结节特征多因素的分组分析情况23-24
- 5.1 分组数据23-24
- 5.2 统计学处理分析24
- 6 漏诊率统计24-26
- 讨论26-33
- 1.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26-27
- 1.1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26
-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26-27
- 2.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无创性诊断27-28
- 3.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频超声诊断28-31
- 3.1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超声表现28-29
- 3.2 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征性超声表现的比较29-31
- 4 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漏诊31-32
- 4.1 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漏诊情况31
- 4.2 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漏诊原因分析31-32
- 5.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32-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7
- 综述37-47
- 参考文献42-47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功,赵晓明,宋立刚,申兴斌,王军;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误诊病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7期
2 沈隽,俞茂华,王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3 祝英乔,张钧;二维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腺癌[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07期
4 赵月皎,石胜利,陈苏;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式探讨[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2年06期
5 黄雄飞,张鹏飞,高凌云,高美钦,郑朝增;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张来虎 ,汪月月;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腺内转移的分布——全摘病例研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年01期
7 程文元,徐本义,张仑;甲状腺乳头状癌致死因素分析(附749例病例报告)[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张仑,李树玲;1 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3年11期
9 林建龙,刘培锋,杨清海;甲状腺乳头状癌109例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10 李涛,杨举伦,蔡学敏,魏永敬,蔡琳,权彤彤;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红;赵诚;刘荣桂;牛晓燕;房世保;王正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长秋;赵文雯;鲁安怀;柳剑英;梅放;张波;;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坏死后矿化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峗峗;詹维伟;;颈部淋巴结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渊;江泉;陈剑;张云霄;何竹;龚丽萍;;实时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5 周伟;周萍;林艳艳;王燕;詹维伟;;中年人与老年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对比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甘科红;丛淑珍;李康;陈青;冯占武;;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7 奚政君;祝明洁;;小儿甲状腺乳头状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A];中西医结合第九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周湘兰;罗金芳;桂律;;粘着斑激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刘红;赵著梅;刘文君;李红;王妍;张建平;;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免疫组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吴延升;张仑;;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多因素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科 陈杰 副主任医师;甲状腺癌的合理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陶子;甲状腺癌居女性肿瘤发病首位[N];宁波日报;2014年
3 陈杰;甲状腺癌的合理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6年
4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高明 魏松峰 于洋;辐射可致甲状腺癌 青少年更易受影响[N];健康报;2011年
5 四川成都 孙清廉;甲状腺癌增长快 防治须加强[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欣;甲状腺乳头状癌风险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刘宇飞;DLC1基因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淋巴管生成关系的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张凌;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相关的临床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王伟斌;肿瘤克隆起源之争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孙团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外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边学;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正常腺体组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陈剑;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标记物在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D];复旦大学;2012年
8 董芳;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风险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朱晓丽;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鄢丹桂;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994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99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