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失败患者的助孕疗效评价

发布时间:2017-05-07 07:05

  本文关键词: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失败患者的助孕疗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本研究选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长方案失败后的患者(肾虚肝郁血瘀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分组,以不同的中医药多途径介入,通过治疗组(二联治疗组、三联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及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客观评价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失败患者的助孕疗效;对比二联疗法、三联疗法两种不同的中医联合疗法介入IVF-ET失败后患者的助孕疗效差异,筛选最优中医联合介入方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3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长方案失败后的患者(肾虚肝郁血瘀型)为对象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治疗组包括二联治疗组66例,三联治疗组72例;对照组65例。采集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治疗前后肾虚肝郁血瘀证候改善程度,比较三组疗后自然妊娠数及再次IVF-ET助孕周期的成熟卵数、受精卵数、受精率、新鲜胚胎数、HCG日内膜厚度、ET日内膜厚度,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胚胎移植率、周期取消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等情况。结果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过程中,二联治疗组自然妊娠7例,三联治疗组自然妊娠18例,对照组无自然妊娠者,三组组间比较及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三联疗法优于二联疗法。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后,再次IVF-ET助孕起始周期移植率及周期取消率: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治疗组、三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卵周期移植率: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二联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比较,三组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后,再次IVF-ET助孕周期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治疗组、三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比较,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治疗组与三联治疗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后,中医肾虚肝郁血瘀证候: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治疗组、三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比较,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治疗组与三联治疗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可增加IVF-ET失败患者自然妊娠率(其中三联疗法优于二联疗法);可提高再次IVF-ET周期受精率、移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周期取消率与早期流产率;改善IVF-ET失败患者肾虚肝郁血瘀证候。
【关键词】:中医药 肾虚肝郁血瘀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助孕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14.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9-10
  • 1 引言10-11
  • 2 临床研究11-51
  • 2.1 研究目的11
  • 2.2 病例来源11-12
  • 2.3 诊断标准12-16
  • 2.3.1 西医诊断标准12
  • 2.3.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指征12-13
  • 2.3.3 中医辨证标准13-16
  • 2.4 病例选择标准16-17
  • 2.4.1 纳入标准16
  • 2.4.2 排除标准16
  • 2.4.3 终止试验条件16-17
  • 2.4.4 剔除标准17
  • 2.4.5 脱落标准17
  • 2.5 研究方法17-23
  • 2.5.1 试验设计17-18
  • 2.5.2 样本量的估算18
  • 2.5.3 治疗方法18-19
  • 2.5.4 治疗方案19-21
  • 2.5.5 疗效观察指标21-22
  • 2.5.6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22
  • 2.5.7 安全性评价22-23
  • 2.6 统计学方法23-24
  • 2.6.1 统计分析人群23
  • 2.6.2 一般统计原则23-24
  • 2.7 研究结果24-51
  • 2.7.1 病例分布情况24
  • 2.7.2 一般资料比较24-30
  • 2.7.3 治疗结果30-50
  • 2.7.4 安全性评价50-51
  • 3 结论51-52
  • 3.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可增加IVF-ET失败患者的自然妊娠率,三联疗法优于二联疗法51
  • 3.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可提高IVF-ET患者的起始周期移植率,降低周期取消率51
  • 3.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可提高IVF-ET患者的受精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早期流产率51-52
  • 3.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可改善肾虚肝郁血瘀证候52
  • 4 讨论和分析52-62
  • 4.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可增加IVF-ET失败患者的自然妊娠率,三联疗法优于二联疗法52-53
  • 4.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可提高IVF-ET患者的受精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早期流产率53-54
  • 4.3 中医药多途径主方分析54-57
  • 4.3.1 助孕与安胎之主方释义54-56
  • 4.3.2 中药保留灌肠的理论依据56-57
  • 4.3.3 耳穴贴压的作用机理57
  • 4.4 单盲、单中心随机对照设计57-58
  • 4.5 导师对IVF-ET助孕失败的认识及治疗经验58-62
  • 4.5.1 病因病机认识58-59
  • 4.5.2 强调分期同步辅治59-62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6
  • 综述 中医药运用于IVF-ET周期的研究进展66-78
  • 参考文献75-78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爱民;三联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4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1期

2 刘成志;张培金;姜丽晶;孙领娣;王丽杰;;应用强的松尿激酶潘生丁三联治疗紫癜性肾炎54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1990年04期

3 刘成志;张培金;姜丽晶;孙领娣;王丽杰;;应用强的松尿激酶潘生丁三联治疗紫癜性肾炎54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1990年04期

4 金强,陈一江;三联治疗胆石症62例[J];华人消化杂志;1998年S2期

5 张兰香;抗幽门螺杆菌三联治疗方案费用-效果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2年01期

6 马连星,鲁发和,周晋华;低剂量新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3期

7 董秀云,丁士刚,周丽雅,夏志伟,林三仁;四环素三联治疗对根除耐药的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初步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04年09期

8 陈世耀,王吉耀,陈洁,张希德,张善身;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的费用效果分析[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年05期

9 Tulassay Z,Kryszewski A,Dite P,Kleczkowski D,Rudzinski J,Bartuzi Z,Hasselgren G,Larko A,Wrangstadh M,钟捷;含埃索美拉唑的一周三联治疗能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J];中华消化杂志;2003年02期

10 苏炳洪;刘丽;;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智刚;郭曲练;鄢建勤;白念岳;王云姣;蔡宏伟;熊云川;;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三联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陆金钟;原新萍;许秀玲;王兴龙;申振国;王玉娟;孙丽;董青;郭继英;李化荣;赵玉兰;陈天佑;;龙人三联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王润华;;邦消安三联治疗便秘型的肠易激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停用三联治疗有何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新药:与HIV斗争的希望[N];医药经济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珍;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失败患者的助孕疗效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皓云;健脾清化法联合标准三联根除Hp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冯志鹏;改良序贯疗法根除标准三联治疗失败的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钟燕梅;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失败患者的助孕疗效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刘冉;牛抗幽门螺杆菌抗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作用的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6 乔瑞;三联联合益生菌与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观察[D];延安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失败患者的助孕疗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349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