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是细胞中的保护性基因,主要作用是纠正细胞在遗传物质进行复制时所出现的碱基错配等错误,其在维持人类DNA复制的真实性和基因组的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基因错配的出现增加了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促使包括细胞生长分化、细胞凋亡及癌细胞转移等在内的一系列靶基因出现相关变化,并最终通过相关途径诱发多种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而MMR蛋白MSH2和6在基因错配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它们可能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本实验拟通过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中MMR蛋白MSH2和6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二者与宫颈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期待进一步完善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寻找预测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的分子标志。方法:1、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随机收集标本,标本来源于在妇产科行相关检查或治疗的患者,时间起始范围为2010年10月~2015年6月,其中正常宫颈组织23例、宫颈LSIL组织22例、宫颈HSIL组织41例、宫颈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组织63例。所有标本在获取前未行其他相关手术、放化疗等治疗,且无并发内分泌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临床资料完整。2、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MMR蛋白MSH2和6的表达水平的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细胞核是两种蛋白阳性表达的主要部位。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法检测上述组织中高危型HPV(HR-HPV)感染情况。3、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照病理结果分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两两比较用t检验,关联性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MR蛋白MSH2和MSH6在正常宫颈、宫颈LSIL、宫颈HSIL和C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MSH2在上述各组的表达依次为21.74%(5/23)、27.27%(6/22)、63.41%(26/41)和66.67%(42/63);MSH6的依次为26.08%(6/23)、31.82%(7/22)、65.85%(27/41)、73.02%(46/63);二者在各组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MR蛋白MSH2和MSH6的表达与FIGO临床分期、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SCC的病理分化等级有关,分化程度越低,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越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MR蛋白MSH2和MSH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经Spearman相关分析后,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s为0.757。4.随着宫颈病变等级的升高,HR-HPV的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R-HPV的感染率与MMR蛋白MSH2和MSH6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s分别为0.299和0.363。结论:错配修复蛋白MSH2和MSH6的表达随着宫颈组织病变等级的升高而增高,且二者的表达与HR-HPV感染之间表现出正相关性,表明两种蛋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错配修复蛋白 MSH2 MSH6 宫颈鳞癌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0-11
- 前言11-13
- 1 材料与方法13-16
- 1.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13
- 1.2 实验标本的取源13-14
- 1.3 实验方法14
- 1.4 实验结果判定14-15
- 1.5 统计学方法15-16
- 2 结果16-20
- 2.1 错配修复蛋白MSH2和MSH6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16-17
- 2.2 错配修复蛋白MSH2和MSH6与宫颈鳞癌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17-18
- 2.3 HR-HPV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MSH2和MSH6之间的关系18-20
- 3 讨论20-22
- 4 结论22-23
- 参考文献23-26
- 综述26-35
- 参考文献32-35
- 附录35-37
- 致谢37-38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38-39
- 个人简历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可燕;宣仲英;边丹秀;陈瑜;;淑宁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2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年08期
2 高冬梅;才华;;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分析[J];工企医刊;2008年04期
3 李涛;;宫颈上皮内瘤变防治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8期
4 邢大宏;;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的关系及高危因素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09年21期
5 贺锦曦;李爱禄;饶靖红;李纯孝;;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3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年30期
6 倪少纯;;宫颈上皮内瘤变12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年12期
7 周桂芝;;宫颈环形电切除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50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10期
8 ;环透热切除术有效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10期
9 常青,任玉香,龙玲,梁志清;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2期
10 郑巧荣,崔金全,程艳;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胸苷酸磷酸化酶表达[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瑞霞;杨丽;;3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戴志琴;吴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处理[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马建婷;邵华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关系[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俞梅;朱兰;郎景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研究[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赵丽芬;黄悦来;武晓敏;;宫颈环切术对2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价值[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林群;;宫颈上皮内瘤变56例病例分析[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凤娣;朱华;胡燕;;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治的临床研究[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费何;;对比增强超声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初探[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9 吴玉宁;;宫颈上皮内瘤变30例临床病理分析[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10 张淑兰;;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治进展[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丽;人乳头瘤病毒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2 陈煜\,
本文编号:561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56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