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支气管激发试验中患者症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13 16:00
【摘要】:目的了解Astograph法支气管激发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937例患者用日本产支气管激发试验仪(CHEST公司的Astograph),由自动雾化发生装置、连续呼吸阻力测定装置和计算机显示(或描记)装置,受试者平静呼吸连续吸入由低到高浓度的激发剂的同时,仪器可自动而连续描记受试者的呼吸阻力(Rrs)的变化,结果由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并可输出。显示或输出的结果包括呼吸阻力(Rrs)曲线等多项指标。观察在支气管激发试验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937例接受支气管激发试验患者中,年龄4~79岁,男性345例,女性592例,出现不良反应者268例(28.6%),其中气短、咳嗽、咽痒、咽干、胸闷、恶心、心慌等分别为171例(63.8%)、119例(44.4%)、82例(30.6%)、52例(19.4%)、37例(13.8%)、8例(3%)、7例(2.6%)其中激发试验阳性组气短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激发试验阴性组(分别为67.2%,33.0%;χ2=5.458,P=0.08)。性别、年龄、病程对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影响,气道反应性越高气短症状越明显。结论 Astograph法支气管激发试验过程中,一过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中咳嗽、咽痒、气短症状最常见。其中气短因素对试验影响最大,激发试验阴性者咳嗽症状发生率最高(48%),其次为咽痒(37%)、气短(33%)。937例接受支气管激发试验患者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说明Astograph法支气管激发试验是安全有效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with Astograph method. Methods A total of 937 patients were selected to use the Japanese bronchus excitation test instrument (Astograph), of CHEST Company) by automatic atomizing device, continuous breathing resistance measurement device and computer display (or recording) dev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aratus can automatically and continuously record the changes of respiratory resistance (Rrs) of the subjects. The results are displayed on the screen and output by computer. The results show or output include respiratory resistance (Rrs) curve and other indicators. To observe the occurr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Results among the 937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the age was 479 years old, 345 male, 592 female, 268 (28.6%) had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ing shortness of breath, cough, pharynx itching, dry pharynx, chest tightness, nausea. There were 171 cases (63.8%), 119 cases (44.4%), 82 cases (30.6%), 52 cases (19.4%), 37 cases (13.8%), 8 cases (3%), 7 cases (2.6%). The incidence of shortness of breath in the positi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egative group (67.2%; 蠂 2 5.458 P 0.08, respectively). Gender, age and course of disease had no effect 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higher the airway reactivity, the more obvious the symptoms of shortness of breath.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transient adverse reactions in 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by Astograph method is high, among which cough, itching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are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Among them, shortness of breath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test. The incidence of cough symptoms was the highest (48%) in those with negative provocation test, followed by pharyngeal itching (37%), shortness of breath (33%) .937 cases of 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The incidence of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was 28. 6, indicating that the 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by Astograph was safe and effective.
【作者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功能科;
【分类号】:R5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强;赵新河;陈琰;江汉;王长征;;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和FEF_(75%)关系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2 李家萱;段敏超;黄天霞;陈国英;梁云萍;;支气管激发试验163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7年03期

3 杜娟;陈飞飞;周影娜;桂坤;张先明;龙启忠;;支气管激发试验在不典型哮喘中的诊断价值[J];贵州医药;2007年08期

4 陈正贤;马丽平;;MMEF/FVC及其下降值与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的关系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5期

5 付松泉,张小芳,刘巍;氯化钠支气管激发试验对哮喘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11期

6 陈剑兰 ,陈琼;90例变异型哮喘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24期

7 曹桂香;;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年12期

8 康林,陈萍,刘相德,王淑云;应用QYW-Ⅱ气压型雾化器对谷仓工人行支气管激发试验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2年04期

9 梁国容,莫诚航,邓家珍;肝素雾化吸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1998年05期

10 张雪芹;刘双;;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虞欣欣;郑劲平;;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与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的敏感性及不良事件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刘丽君;达春和;张晓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姚国丽;崔恩海;王斌;;肺功能检测在咳嗽变应性哮喘诊断中的意义[A];2011年第三十三届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暨呼吸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4 林江涛;;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共性、差异性和关联性[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陈文颖;罗宇芬;刘晓琦;;哮喘药物治疗讨论[A];广东省药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石志兴;;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互关系[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石志兴;;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互关系[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马瑞琴;;干性咳嗽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苗青;张旭丽;樊茂蓉;张燕萍;魏鹏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现状评价[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高锦团;王巧玲;;荔枝性哮喘(附23例分析)[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清兰 潘频华 罗红;防止支气管哮喘的五大措施[N];大众卫生报;2002年

2 郑智远;不明咳嗽 莫忙止咳[N];大众卫生报;2004年

3 湘雅医院呼吸内科 潘频华博士;咳嗽莫大意可能是哮喘[N];大众卫生报;2001年

4 湘雅医院呼吸科 潘频华 博士;单纯咳嗽也可能是哮喘[N];大众卫生报;2002年

5 湖南中医学院附一院儿科副教授 王孟清;咳嗽不愈 原是哮喘[N];大众卫生报;2002年

6 顾之燕;鼻炎和哮喘[N];健康报;2002年

7 空军杭州疗养院康复科高春东副主任医师;抗生素治疗“变异型咳嗽”为何无效?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胥晓琦;难治性哮喘的现代诊治流程[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许锦东;久咳不愈细查因[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武汉大学中山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李定国;当心另类哮喘[N];医药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世光;气道激发试验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及联合吸入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的疗效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2 张旃;IL-22对气道结构细胞作用的初步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张永明;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应用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江宏;支气管哮喘动态监测和症状感知模型的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淑奇;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价值中的探讨[D];山东大学;2011年

2 侯丽萍;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3 关伟杰;白三烯D4支气管激发试验方法学的建立及其系列临床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4 李海兰;咳嗽变异型哮喘肺功能特征及气道反应性特点的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5 吴凡;一磷酸腺苷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建立及临床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6 朱敏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激发试验后细胞因子特征及小气道功能改变[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7 孙晓丽;容积二氧化碳图在气道反应性测定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8 金花;萘吸入对哮喘小鼠速发相反应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1年

9 任芳萍;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与成人哮喘[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10 金美玉;二氧化硫吸入对哮喘大鼠迟发相反应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81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181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