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Enterobacter communis acquired pneumonia (EnCAP)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30 d mortali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in 237 cases of EnCAP and 120 cases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SpCAP)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5. The demographics, basic diseases,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imag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EnCAP 30 d mortality. Results compared with SpCAP group, EnCAP group ha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19.8% vs 8.3%), chronic liver disease (8.4% vs 1.7%) and chronic nephropathy (5.1% vs 0.0%). The proportion of inhaled factors (11.0% vs 0.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SI grade (2.9 卤1.3 vs 2.5 卤0.8) / CURB-65 score (1.1 卤0.1 vs 0.6 卤0.4). Changes in consciousness were common (12.2% vs 0.0%), WBC count [(9.5 卤5.7) 脳 10 ~ (9) / L vs (10.4 卤4.8) 脳 10 ~ (9) / L], hemoglobin [(125.0 卤9.0) g / L vs (135.0 卤15.0) g / L], The level of albumin [(32.0 卤8.0) g / 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36.0 卤9.4) g / L,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pleural effusion (30.4% vs 12.5%). When the proportion of rational empirical anti-infective therapy was close, the clinical outcome was similar, but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EnCAP was longer (12.0d vs 7.0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onfirmed hemoglobin (OR0.087,95%CI0.857~0.981). Rational empirical anti-infective therapy (OR 0.108 CI 0.0110.151) and septic shock (OR1.700,95%CI0.781~38.326)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30-day mortality of EnCAP.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EnCAP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pCAP.. Septic shock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death in EnCAP for 30 days. Hemoglobin and rational empirical antiinfective therapy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and could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30 days.
【作者单位】: 北京积水潭医院感染疾病科;
【分类号】:R5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0年06期
2 宿冬远,李晓惠,刘跃健;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120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0年04期
3 刘淑红;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1年02期
4 ;肺炎[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1期
5 戴路明,廖力微,李永霞,赵之焕,刘凌,方利州;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年04期
6 邱红;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123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06期
7 孙铁英,刘兵,扬敏;31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任少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的判别[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9 杨志红,宋瑞英;社区获得性肺炎误诊为肺结核原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4年07期
10 潘韵峰,吴闵,刘毅;青少年人群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悦德;范丽君;;30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临床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顾伟;李春盛;;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进展[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颖;杜娟;;社区获得性肺炎104例住院患者临床分析[A];2011年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光磊;林宪和;黄欣;;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10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陈宝元;;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失败的评价和对略[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向阳;黄远东;吴金如;郑玉兰;;208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7 林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欧江琴;刘良丽;谌洪俊;刘亿淑;;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A];二○○八年贵州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学术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睡眠呼吸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光磊;;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10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王毓光;陈新国;;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180例临床分析[A];2012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魏平;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更须规范化诊疗[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朱华栋;治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情评估是关键[N];健康报;2014年
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科 教授 施毅;社区获得性肺炎[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钟海静 (实习);社区获得性肺炎:分门别类,重拳出击[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陈贞;Gatifloxacin可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N];医药经济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慕欣;厘清重症肺炎诊断思路[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璐 通讯员 周瑾容;症状多变 无特异表现[N];大众卫生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伟;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表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16年
2 黄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3 黄海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调查及抗感染治疗方案评价[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铁英;老年人肺炎临床与病理特点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勾建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发呼吸衰竭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高艳锋;河北省多中心社区获得性肺炎抗生素应用调查[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史春燕;某院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研究与经济学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林振怀;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发sepsis患者外周血PCT、CRP及LAC水平的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翠翠;中性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研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7 王旭亮;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评估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和预后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8 徐悦利;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并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效果的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5年
9 李立博;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析[D];济南大学;2015年
10 杨理理;12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38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33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