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慢性哮喘小鼠气道血管生成的变化及其在气道重建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27 08:10
【摘要】:背景: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一些炎症反应特别是慢性炎症可刺激血管生成,新生成的血管又有助于组织的炎症反应,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局部炎症反应更为强烈和持久。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将导致气道结构的不可逆性改变,称为气道重建。研究证实,气道血管生成/血管重建也是哮喘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哮喘小鼠气道血管生成的变化,初步探讨其在气道重建中的意义,为哮喘气道血管生成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1、慢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 通过多次抗原致敏和反复抗原滴鼻激发建立慢性哮喘小鼠模型。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正常对照组、慢性哮喘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哮喘组第0、7、14天给予0.01%OVA(每10ml含OVA 1mg、氢氧化铝8ml)200(l腹腔注射致敏,第21~30、48、62、74~76天0.2%OVA抗原液50(l滴鼻激发,共15次;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NS腹腔注射和滴鼻。地塞米松治疗组每次激发前1h腹腔注射2mg/kg地塞米松;其余2组同时腹腔注射等体积NS。 末次激发后24h眼球取血处死动物并留取血清,随即行右侧肺灌洗留取BALF,左肺及气管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h内完成石蜡包埋,常规制备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抗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 2、气道血管密度的计算及形态学参数的测量 每个标本观察5张免疫组化切片,每张切片在显微镜(×1000)下于粘膜下层、粘膜固有层处血管尽可能多的区域选10个视野,计数50个视野(1mm2)中阳性反应的管腔样结构的总数作为血管密度(血管数/mm2)。 WP=6 于HE染色病理片上,采用德国Leica Q500MC 图像分析系统,测定不含软骨的完整支气管横断面的基底膜周径Pbm((m)、管壁面积WAt((m2),计算WAt/Pbm((m2/(m)。 3、BALF中VEGF、Endostatin水平的检测 ELISA法检测BALF中VEGF、Endostatin浓度。 结果: 1、气管血管密度 慢性哮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3.750±24.330/mm2 vs 99.000±20.667/mm2,P0.01)。 2、支气管管壁面积/基底膜周径(WAt/Pbm) 慢性哮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09±1.60(m2/(m vs 12.71±1.05(m2/(m,P0.01)。慢性哮喘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平滑肌增生以及气道内分泌物积聚。 3、BALF中VEGF、Endostatin水平 慢性哮喘组VEGF、Endostatin浓度和VEGF/Endostatin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3.821±14.238pg/ml vs 58.342±18.478pg/ml,3024.550±831.917pg/ml vs 1916.925±412.916pg/ml,均P0.01)。 4、气管血管密度与WAt/Pbm及BALF中VEGF、Endostatin水平的关系 慢性哮喘小鼠气道内血管密度与WAt/Pbm(r=0.738,P0.05)、VEGF(r=0.701,P0.01)、VEGF/Endostatin(r=0.562,P0.05)均呈正相关。 5、地塞米松治疗对慢性哮喘小鼠气道血管生成的影响 地塞米松治疗组WAt/Pbm〔(14.26±0.99)(m2/(m〕和血管密度(123.625±23.946/mm2)均明显低于慢性哮喘组(均P0.01),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与慢性哮喘组相比,VEGF水平明显降低(84.640±17.034pg/ml,P0.01),Endostatin水平(2541.450±402.662pg/ml)无明显变化,VEGF/Endostatin比值明显降低(P0.05)。 结论: 1、慢性哮喘小鼠气道血管生成明显增加,且与气道壁厚度呈正相关,提示血管生成可能在哮喘气道重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2、慢性哮喘小鼠BALF中VEGF、Endostatin、VEGF/Endostatin比值均明显升高,且VEGF、VEGF/Endostatin比值与气道血管密度呈正相关,提示哮喘气道血管生成可能 WP=7 与气道内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比例失衡有关。 3、糖皮质激素能部分抑制慢性哮喘小鼠BALF中VEGF/Endostatin比值升高和气道血管生成,并进而改善慢性哮喘的气道结构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562.25
【图文】:

病理改变,哮喘,气道上皮细胞


区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部分地区增加近 1 倍,对人类健康构成大威胁。因此对哮喘进行进一步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1、2]。目前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份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些细胞和细胞组份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气道炎症持续存在,成为哮喘的基本病理改变和反复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在病程早期,解剖学上很少发生器质性改变;长期反复发作将导致结构发生改变,包括气道上皮细胞脱落/增生、基底膜增厚、上皮下纤维化、平滑生/肥大、杯状细胞增生/化生、粘液腺增生/肥大、血管生成/血管重建等,称为气道(图 1),最终导致持续地气道高反应性和不可逆性气道阻塞[1~6]。虽然以吸入性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为基础的治疗可以使哮喘发作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即使在的早期使用亦不能有效阻止气道重建的进展[4、5]。因此近几年其重要性受到广泛,逐渐成为哮喘研究中的热点。

肺部,小鼠,粘膜下层,支气管


第 页20A、B. 正常对照组;C、D. 慢性哮喘组,支气管周围和气管粘膜、粘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显著,以淋巴细胞为主;支气管管壁显著增厚,上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平滑肌增生,管腔内分泌物积聚。气管粘膜固有层、粘膜下层血管明显增多并充血,血管内可见较多红细胞;E、F. 地塞米松治疗组,较 C、D改善,但仍未恢复正常 A、C、E. 肺 HE×100 B、D、F. 气管 HE×1000图 5. 各组小鼠肺部及气管病理改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商艳,李强,黄怡,白冲,刘忠令;不同剂量致敏原对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袁益明,王曾礼,董碧蓉;一氧化氮对哮喘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调控[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年05期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2731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731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6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