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低氧及噻托溴铵抗炎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15:31
【摘要】:目的:睡眠低氧血症对COPD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引起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过程中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临床上需要有效的药物缓解COPD患者睡眠低氧和提高患者的睡眠、生活质量。近年提出的M受体阻断剂—噻托溴铵的在COPD中的体外抗炎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关噻托溴铵抗炎作用的临床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分别进行:(1)COPD患者睡眠低氧人群的相关指标观察,评价COPD睡眠低氧组的日间血气、肺功能、睡眠结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特点,为预测COPD睡眠低氧提供参考指标。(2)以三种不同治疗机制的药物,即M受体阻断剂、茶碱、β-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激素的疗效观察,评价它们对患者睡眠低氧血症和睡眠、生活质量的疗效,探讨药物改善睡眠低氧的最佳方案。(3)观察抗胆碱能药物对COPD患者诱导痰中炎症细胞及炎性介质的影响,探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COPD的炎性机制的理论依据。内容:第一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低氧的初步研究。第二部分: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低氧及睡眠质量的研究。第三部分:噻托溴铵在COPD稳定期治疗中抗炎作用的研究。 方法:(1)所有符合入选标准COPD患者,监测日间动脉血气分析、日间肺通气功能、呼吸驱动,睡眠质量问卷评分、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同时进行整夜多导睡眠仪监测。(2)将筛查出的睡眠低氧组给予不同药物干预,监测对上述指标的改善疗效。(3)以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诱导痰中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的差别。将COPD患者分别给予小剂量茶碱缓释片、噻托溴铵吸入剂治疗,观察用药前后COPD患者诱导痰中炎性细胞、炎性介质的变化。 结果:第一部分:1.睡眠低氧组与非低氧组在日、夜氧饱和度、肺功能、睡眠监测指标、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存在差别(P0.05)。2.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与睡眠低氧存在相关。其中PaCO2分别与T90、MSaO2、miniSaO2的相关性最强(r依次为0.767,-0.758,-0.689),提示二氧化碳分压可作为预测睡眠低氧的指标。第二部分: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茶碱缓释片对COPD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呼吸驱动、睡眠低氧、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等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噻托溴铵组较茶碱缓释片组肺功能指标FEV1%疗效明显(F=6.839,P0.01),睡眠指标NREM潜伏期(F=4.679,P0.05)、miniSO2(F=4.160, P0.05)等疗效明显,睡眠质量PSQI总分(F=7.822,P0.05)等及生活质量中总体健康(F=7.769,P0.05)等指标疗效明显。第三部分:噻托溴铵组与茶碱缓释片组对COPD患者诱导痰中IL-8、LTB4均有降低作用(P0.01),对MPO的降低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COPD患者诱导痰中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的疗效比较没有差别。结论:1.睡眠低氧组在日、夜间血氧饱和度、肺功能、睡眠结构指标、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较非低氧组差。日间氧分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与睡眠低氧明显相关。2.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茶碱缓释片对COPD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呼吸驱动、睡眠低氧、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噻托溴铵在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3.噻托溴铵与茶碱一样,对COPD患者有抗炎作用,且疗效相当。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6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锋;李晓明;张庆;;噻托溴铵对稳定期COPD患者夜间睡眠低氧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06期

2 王卉;郑澜;文登台;奉悦;倪柳;张民;;间歇性低氧与规律运动对中老龄果蝇心脏泵血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3 李明红;高钰琪;袁志兵;孟民杰;;白藜芦醇对低氧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年06期

4 闫琳;王龙梅;杨侠;董晓光;徐海峰;;低氧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5中根蛋白表达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4年05期

5 尉晓娜;谢于鹏;夏誉;何金彩;;低氧对小鼠旷场行为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刘海霞;李道季;高磊;王伟伟;陈炜清;;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形成及加剧的成因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7 王茹;;低氧运动/训练研究新动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8 孙衍伟;曾琴琴;侯仕彩;丁兆军;周嘉云;安永恒;孟令新;;高-低氧放疗与低氧放疗对食管癌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10期

9 周q

本文编号:2735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735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5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