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矽尘大鼠肺泡上皮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染矽尘大鼠肺泡上皮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矽肺 肺泡上皮细胞 共培养 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观察与染矽尘大鼠肺泡上皮细胞(AEC)共培养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AEC。方法:1、随机取6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2、随机取同批大鼠14只,其中7只以1.0 mL质量浓度为40 g/L的矽尘混液气管内注入制作染矽尘大鼠模型,用免疫粘附纯化法培养染矽尘大鼠AEC,另7只注入0.9%氯化钠溶液1.0 mL作为正常对照大鼠,采用免疫粘附纯化法培养正常大鼠AEC。3、设置实验组:以BMMSCs与染矽尘大鼠AEC两种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A组:以BMMSCs和正常大鼠AEC两种细胞共培养作为对照A组,对照B组:以BMMSCs单独培养作为对照B组。4、分别于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时,以倒置荧光显微镜(IFM)观察各组BMMSCs的形态变化。5、分别于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时,对各组BMMSCs进行水通道蛋白5(AQP5)和表面活性蛋白C(SP-C)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分别用IF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BMMSCs的荧光表达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两种显微镜下2种蛋白的荧光进行积分光密度(IOD)分析。6、分别于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BMMSCs中AQP5和SP-C两种信使RNA(mRNA)的表达水平。7、分别于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培养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浓度。结果:1、各组细胞形态观察显示,共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A组的BMMSCs逐渐从长梭形向立方形和多边形转化,共培养第8天时细胞形态变化较第4天更明显,但对照A组BMMSCs在两个时间点形态变化无实验组明显,对照B组BMMSCs的形态在两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2、IFM和LSCM观察显示:在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和对照A组BMMSCs均可见呈绿色荧光的AQP5和红色荧光的SP-C表达,对照B组BMMSCs在两个时间点均可见少量AQP5绿色荧光表达,均无SP-C红色荧光表达,相较于IFM,LSCM可清晰地观察不同蛋白的表达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3、IOD分析显示:在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IFM和LSCM所得BMMSCs的2种蛋白荧光IOD值在实验组均较同时间点对照A组和对照B组增强(P0.01),而对照A组BMMSCs的2种蛋白荧光IOD值又均较相同时间点对照B组增强(P0.01);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A组的BMMSCs在第8天时2种蛋白的荧光IOD值均较同组第4天时增强(P0.01)。将两种显微镜所得IOD进行比较,除对照B组的SP-C蛋白荧光IOD外,IFM所得3组BMMSCs的2种蛋白荧光IOD均高于同组LSCM所得(P0.01)。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AQP5和SP-C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高(P0.01),对照A组较对照B组高(P0.01);实验组和对照A组在共培养第8天时mRNA表达量均较第4天高(P0.01)。5、TGFβ1和EGF浓度检测显示:在相同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TGF-β1浓度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低(P0.01),EGF浓度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高(P0.01),对照A组细胞培养液中TGF-β1浓度较对照B组低(P0.01),EGF浓度较对照B组高(P0.01);相同组别两时间点间比较,TGF-β1浓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EGF浓度实验组和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矽尘大鼠AEC能有效诱导BMMSCs分化成AEC;其诱导分化作用可能与BMMSCs旁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矽肺 肺泡上皮细胞 共培养 细胞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3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引言11-13
- 材料与方法13-21
- 结果21-29
- 讨论29-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40
- 综述40-51
- 参考文献46-51
- 作者简历51-52
- 致谢52-53
- 学位论文数据集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劳动局、卫生厅、总工会、冶金厅“关于防止矽尘危害工作的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J];江西政报;1963年05期
2 霍洪丽,周玮;吉铁分局采石场矽尘作业基本情况[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0年01期
3 阎跃进,陶宁,田菊鸽,吴灿泽;地质勘探工人历年接触矽尘的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4 邢宝林;矽尘作业人员1340名高血压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2年10期
5 林春芳;刘秉慈;李涛;范雪云;高艾;贾效伟;;我国矽尘防治中对矽尘表面性质重视的必要性[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年05期
6 毋小玉;金国平;焦洁;孙世义;姚武;张欢;冯斐斐;;矽尘作业工人脂质代谢水平测定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07年03期
7 夏沈宁;;接触矽尘作业工人心电图异常改变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2009年03期
8 崔常安,张照寰,王昌玲,张如玉,胡明玉,■文■;接触矽尘工人的肺功能研究[J];重庆医药;1979年06期
9 本刊编辑部;进一步做好防治矽尘危害工作[J];冶金劳动卫生;1980年04期
10 龚梓初;矽尘与肺癌[J];劳动医学;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永斌;梁冠男;周建华;;矽尘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型[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伟;陈娟娟;魏茂提;王世鑫;;染矽尘大鼠早期肺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差异分析[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玮;王瑞;刘天敏;周效宝;王辉;张海东;刘正亮;;染矽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海鹏;王瑞;王辉;张玮;;染矽尘大鼠克拉拉细胞蛋白和表面活性蛋白D表达变化的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闫立成;姚林;王学生;张峻;李清钊;张艳淑;;不同剂量矽尘染毒对实验大鼠体内SP-D含量的影响[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马小兵;廖唐东;孙树勋;;矽尘对人巨噬细胞MMP-9及TIMP-1表达的体外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前进邋胡修德 阳琳;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矽肺研究通过省级鉴定[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赵凤华邋通讯员 周前进;我国矽肺研究成果得到国际重视和应用[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跃伟;矽尘长期暴露人群死亡率的队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世鑫;二氧化硅粉尘致肺纤维化机制及早期生物标记物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敏;Prxs在矽尘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槲皮素的干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赵晨阳;建筑施工扬尘监测与危害程度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祝云芳;某铁矿接矽尘作业人员体内硅元素、CC16及TNF-α水平变化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4 骆辰;MMP-3在矽尘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中高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5 燕玲;染矽尘大鼠肺泡上皮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6年
6 雷鹏;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对染矽尘小鼠早期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7 黄何;染矽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与蛋白成分分析[D];华北煤炭医学院;2009年
8 陈蕾;染矽尘大鼠早期肺组织差异基因表达谱及手掌参醇提取物对其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武珊珊;天津市某区矽尘危害动态监测与干预效果评估[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10 刘伟;矽尘暴露人群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其相关功能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4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78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