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M-1编码基因对乙型脑炎DNA疫苗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ICAM-1编码基因对乙型脑炎DNA疫苗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脑炎 日本 DNA疫苗 细胞间粘附分子 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分子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编码基因对日本脑炎(JE)DNA疫苗脾脏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套式RT-PCR法获取BALB/c鼠ICAM-1编码基因,构建重组子pJME/ICAM-1和pICAM-1,脂质体法转染上述质粒于CHO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的CHO细胞中目的蛋白表达。实验分5组,包括:pJME/ICAM-1、pJME+PICAM-1、pJME、JE灭活疫苗和pcDNA3.1(+)免疫组,以不同免疫原肌注免疫BALB/c小鼠,流式细胞仪检测经不同免疫原免疫鼠后脾脏DC表型、抗原吞噬功能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融合表达重组质粒pJME/ICAM-1和单质粒pICAM-1经鉴定构建正确。pJME/ICAM-1组CD11c+CD86+DC和CD11c+ICAM-1+DC比例分别为(6.92±1.40)%、(7.18±0.57)%,高于其它免疫组(均P0.05);pJME/ICAM-1和pJME+pICAM-1组DC表面CD80和MHC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ME/ICAM-1与pJME+pICAM-1组内吞能力明显增强,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37.11±47.60、416.67±29.12,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比较不同免疫原对细胞分裂的作用,以pJME/ICAM-1组最强,(73.69±7.32)%CD4+T细胞发生分裂,(45.40±2.57)%CD8+T细胞发生分裂,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AM-1编码基因能够促进JE DNA疫苗脾脏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能够提供独立或放大B7分子的协同刺激信号。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1547)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2072) 辽宁省教育厅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05L498)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L2010589)
【分类号】:R392.4
【正文快照】: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DNA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仍达不到预期效果,一系列措施用来增强JE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1]。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DNA疫苗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质粒DNA可直接转染注射部位抗原提呈细胞,质粒DNA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以睿;张仁利;朱兴全;;新型DNA疫苗佐剂-DC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2 陈冰;朱一蓓;张学光;;树突状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7年02期
3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正常人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4 唐彩华;通过同时注射共刺激分子基因优化DNA疫苗[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年04期
5 王国华,李曼君,廖雯君,朱慧芬,张悦,邵静芳,沈关心;小鼠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g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效应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3年05期
6 邓小玲,王霞,魏大鹏,张平,蔡美英,毕建红,胡丽娟;DNA疫苗引发局部肌肉组织DCs、CD4~+T细胞的聚集浸润[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7 刘超;孙宗全;陈家军;苏刚;刘金平;邓勇志;;小鼠髓源性半成熟树突状细胞致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7年12期
8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王宏伟;田光;杨毅;李玲;;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7年04期
9 刘超;孙宗全;陈家军;苏刚;史嘉玮;刘金平;邓勇志;;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对小鼠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08年01期
10 王彦;王长征;林科雄;夏俊波;;不同浓度屋尘螨对Der p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安;何晓文;孙树汉;;乙肝DNA疫苗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A];2005全国第二届核酸疫苗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裘辉;涂永久;李小凤;韩健;梁华平;;创伤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降低[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周健;田德英;许东;陈淼;章述军;吴会玲;张振刚;;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重组质粒pEGFP-N1/CpG-HBcAg(ISS)转染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变化及功能的影响[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刘茜;陆江阳;王晓红;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PD-1、PD-L1的表达及意义[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赵文理;;树突状细胞与GVHD/GVT(综述)[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张洪涛;修春明;刘杰;王云波;潘树茂;关茂武;汤国太;;胶质瘤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及COX-2/PGE2的调控作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夏瑜;;CD40信号和TNF-α在刺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和相关功能中的作用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10 张伟;葛薇;李长虹;韩钦;邓为民;尤胜国;赵春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彦艳 魏于全;肿瘤基因与分子疫苗面面观[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3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5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6 钱铮;日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免疫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冯卫东;美研制Ⅰ型糖尿病防治新疫苗[N];科技日报;2008年
8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郭宁 施明;我国免疫学研究再攀新高峰[N];健康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柴永忠 本报特约记者 唐向东 本报特约通讯员 肖鑫;发现免疫学“新大陆”[N];解放军报;2005年
10 ;DNA疫苗“饿”杀小鼠肿瘤[N];医药经济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2 张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3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盛茂;环孢素A对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和同种移植耐受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吴军;钙离子载体在树突状细胞诱导分化中的作用及其信号机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7 王涛;嗜肺军团菌mip基因DNA疫苗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10 时阳;MAGE-1与IL-18共表达DNA疫苗的构建及体内外功能验证[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成;CD40信号对小鼠树突状细胞极化Th细胞和上调B7-H3分子表达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D];苏州大学;2005年
2 郭尔娜;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和成熟状态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3 姜艳;人外周血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鉴定及抗成熟特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李德安;乙肝表面抗原DNA疫苗初免—蛋白疫苗加强免疫策略增强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郭楠;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鉴定[D];吉林大学;2005年
6 戴俊;CD40信号在树突状细胞迁徙活化和其诱导的CTL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4年
7 张烽;4-1BB分子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上的表达及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志刚;LPS刺激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马晶莹;sEGFP-CD40L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功能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10 于永生;DC靶向性DNA疫苗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20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22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