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oc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本文关键词: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dingyx0101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刘璐梅楼新法夏克栋[摘要] 在医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生源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差异日益突显,对基础医学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在阐述如何创建基础医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时,该文重点论述了学生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分层等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过程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基础医学分层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医学教育也同步由“精英教育”完成了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我校为例,2010 年医学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和医学影像等的招生人数已达千余人,招生范围覆盖全国 19 个省市。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生源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日益突显。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兼顾学生“头尾”,直接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深度失衡,教学效果不好又势必牵制着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扩招后的医学院校在教育资源、目标定位、管理制度等诸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对高质量的医学生培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特点,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分层教学模式,是医学院校当前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基础医学课程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背景基础医学主干课程质量分析是我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三学年,学校重点分析了临床医学类各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特别是对 2006-2008 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各门基础医学课程成绩进行了连续的数据跟踪,结果显示:各课程成绩班级均值、优秀率、不及格率受师资安排、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受生源因素影响较大,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公办与民办)的成绩差异较为明显。同时,同一专业内不同班级受学风等因素影响,成绩均值差异也较为明显,如 2006、2007 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各门基础医学课程成绩最好或最差的班级相对集中。这种生源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不同省市或同一省市内不同地区的医学类生源入学成绩差异较大;二是学生在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能力不一,有些同学能够非常顺利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授课方法和生活模式,而少数同学则不能很快适应。随着生源地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将出现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目前,各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基本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同时受制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常常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这种忽略学生层次悬殊的现实,对能力、知识、兴趣各异的学生,以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于同一大班内施教,削弱了教学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大班授课模式往往只兼顾了中间那部分学生,忽视了学有余力者和学得吃力者,结果可能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学不懂”。同时,大班统一讲授的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师生沟通渠道的不畅通与反馈信息的不及时,进而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生思想、学习上的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也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最终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因此,在当前生源个体差异加大的情况下,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基础医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二、基础医学课程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1]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它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入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力求做到以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该条件下的最佳效果。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它能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三种教学方式,充分发展三种教学形式的优点。通过班级统一教学,有效控制课堂信息,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发展;通过小组教学适应各类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既达到教学的统一目标,又能在各自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通过个别教学最大限度的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内容的梯度性,教学对象的全面性,教学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的同步性等特点。基础医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立足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依据分层教学思想,通过对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评价,划分层次,并相应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保证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既兼顾优良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又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和指导,最大限度的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三、基础医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的创建与实施1、学生分层各基础医学课程需将授课对象分为 A、B、C 三个层次,其中 A 类占 10%—20%,B 类占 60%—80%,C 类占 10%—20%。A 类学生为整体素质高、基础扎实、学习刻苦、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乐于竞争、学习成绩优秀的部分同学;C 类学生为基础欠扎实、学习方法掌握不当、较难适应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缺乏自制和约束力、成绩落后的部分同学;而 B 层次班则为 A、C 层次之间的绝大部分同学,他们整体素质良好、基础较扎实、学习努力、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乐于上进、学习成绩较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因此,在学生的分层分班过程中,应力求克服随意性和强制性,提高科学性。学生分层要遵循学生自愿、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等原则。学生分层分班可以学生前修基础医学课程的成绩为分层基准,兼顾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接受快慢、学习独立性等做出客观的综合评价,并由学生试听一周后,最后确定学生所属的层次和应该达到的要求。2、教学分层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每门基础医学主干课程分 C、 B、A 三个层次教学,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教学起点,A 班着重于提高,B 班着重于理解,C 班着重于达标。B 层教学班为必修课,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执业医师必须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为目标,一般采用大班授课方式,选用统编教材,按照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面向全体同学统一授课,统一考试。在教师选派上,它要求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大纲把握较好、注重教学质量、教学严谨、乐于进行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的教师。A、C 层教学班是分层次教学的特色,以选修课的形式,分别面向正在学习或已经修完 B 类课程的 A 类和 C 类同学授课。A层教学班通过设置临床基础桥梁课程,如临床应用解剖学、临床生理学等,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一般选派学术水平较高,有临床医学背景,启发式教学运用较好,在内容拓宽、加深方面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上,任课老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以小班授课或讨论课的方式,密切联系临床与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的医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C 层教学班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通过设置基础医学纲要课程,如纲要解剖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5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2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