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副溶血弧菌VPA1405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08 23:26

  本文关键词:副溶血弧菌VPA1405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出处:《军事医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弧菌 生物膜 Western印迹


【摘要】:目的建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Western印迹方法。方法将VPA1405基因克隆到pET-28a(+)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不可溶性表达,在变性条件下纯化得到VPA1405蛋白,制备的包涵体溶液直接免疫兔得到多克隆抗体,进而利用Western印迹检测VPA1405蛋白在野生株(WT)和opaR基因敲除株(ΔopaR)中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成功表达纯化了6个与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蛋白;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OpaR调控子对VPA1405基因的表达呈正调控,这与表型实验结果相符。结论成功建立了VP的Western印迹实验平台,该平台可用于后续VP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调控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 Western blot. Methods VPA1405 gene was cloned into pET-28a (+) vector into not soluble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BL21, under denaturing conditions and purified VPA1405 protein by direct solution of the inclusion body prepared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was obtained, and then using VPA1405 protein Western was analyzed in the wild strain (WT) and opaR gene knockout strain (opaR) expression level differences. Results the successful expression of the 6 genes associated with biofilm protein purification; Western blot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he positive regulation of VPA1405 gene OpaR promoter,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clusion the phenotyp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Western blot VP platform, the platform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of subsequent VP biofilm related genes.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170127,30871370) 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522604)
【分类号】:R378
【正文快照】: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虾、贝、蟹等海洋生物中,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1]。人们食用被VP污染的食物后,常引起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其主要特征为水样便,且常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军义;;文蛤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初步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1993年04期

2 邱波,姚斐,王本利;副溶血弧菌越冬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2年12期

3 李志峰;聂军;;副溶血弧菌端鞭毛基因系统的研究现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2期

4 蔡浩然;液晶态生物膜[J];科学通报;1978年04期

5 任恕;;生物膜选择透过作用机理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9年01期

6 杨世杰;;生物膜的功能[J];生命世界;1981年02期

7 金文泉;;第一讲:生物膜的结构及其物质转运的机能[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2年07期

8 张志鸿;刘宏志;;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从二维到三维[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7年01期

9 ;简讯与信息[J];生命的化学;1989年02期

10 王茵茵,黄晓哲,王月琴,席曼芳;上海地区副溶血弧菌血清分型状况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隋森芳;;从分子到细胞——生物膜研究发展的动力[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江文;杨继君;陈兴平;;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集[C];2007年

3 陈Oz;;生物膜与后基因组时代[A];后基因组时代的基因功能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第八十次活动论文集[C];2003年

4 辛宏;颜光涛;陈泮澡;;生物膜、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5 王丽华;林波海;周宏伟;吴维;张幼苓;;圆二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6 高靓辉;方维海;;抗菌肽穿透生物膜的微观机制: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李晓莲;赵晓晨;黄志刚;;液晶技术及其在生物与化学过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周昭彦;秦亮;胡必杰;渡边浩;;生物膜内嗜肺军团菌毒力基因表达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9 邵志峰;D.M.Czajkowsky;孙洁林;胡钧;;应用AFM单分子方法研究揭示细菌毒素PFO在生物膜表面成孔的新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于长平;Ghannoum MA;Mukherjee PK;Chandra J;;镰刀菌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琪;顶级专家聚蓉 研讨防治“生物膜”[N];四川日报;2011年

2 记者 缪琴 李凌翌;薄如蝉翼生物膜 让坏死细胞“起死回生”[N];成都日报;2006年

3 符壮才 刘嫦玉;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有新方法[N];健康报;2006年

4 唐伟;生物膜研究领域的新收获[N];科技日报;2006年

5 周梦;破解肌体造血机理与营养循环保障机制[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长弓;植物的抗冻性[N];中国气象报;2000年

7 刘莉 向杰;光合作用的光荣与梦想[N];科技日报;2004年

8 冯卫东;没有DNA 细菌也变身[N];科技日报;2008年

9 郑千里;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N];科技日报;2008年

10 英佳;我国研制成功新型多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双阳;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2 孙凤军;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药质粒传递和调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3 刘倩;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k在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华林;表皮葡萄球菌细胞间粘附素基因功能及表达调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敏;附属基因调节系统(agr)-Ⅰ型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调节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秦智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三维结构、相关形成机制及组氨酸激酶YycG小分子抑制物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史晓,

本文编号:1399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399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6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